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湘绮楼日记》,1997年由岳麓书社组织有关专家点校出版,它与稍前也由该社出版的《湘绮楼诗文集》是为姊妹篇,均纳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八五”与“九五”规划。王运书运是晚清的湖湘文化名人,当然其影响并不限于湖湘,我们现在要研究清未民初的文化学术、诗文创作,王氏著作是必读的研索资料。其日记上起清同治八年(186),下讫民国五年(191),其时间跨度之大,在此一时期同类著作中为数甚少,而且这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时期。王运以其特有的身份与学识,记录这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化,这对于了解和研究清末民初这一特殊…  相似文献   

2.
壬辰春节     
正~~  相似文献   

3.
王闽运是晚清民初著名经学家、文学家.阅读、笺注、著书融贯其一生,经学与诗文独树一帜.文章从“通经致用”的阅读社会论、“为学当治经”的阅读教育论、“治经必先习礼”的阅读方法论、“经史之分”的阅读比较论四个方面探讨了王闿运关于读经、治经、通经的经典阅读旨趣,期冀对王闿运学术思想以及经典阅读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5.
关于壬辰战争中粮草海运,韩国学者洪性鸠认为是战争后期由明朝官员张养蒙提出并实行的。其实,系统梳理明朝官方文献与个人文集中的相关史料,就会发现粮草海运早在壬辰战争初期就已经由经略宋应昌开始筹划运作,战争后期又由继任经略邢玠继续谋划完善,并由户部右侍郎张养蒙直接督理。粮草海运工作,不仅表明了明朝自始至终对于域外战争后勤供应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明朝对于保障朝鲜安全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波希米亚楼     
严歌苓曾说过自己绝不写散文,因为对自我暴露太多,下笔就抑制不住的要说谎。《波西米亚楼》是她为数不多的散文随笔的合集,里面写了她在美国的见闻、非洲的生活,充满了异域风情,又非常诚恳,读起来可一点儿也不像她写起来那么痛苦。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相似文献   

7.
韬奋楼     
这幢雄伟壮丽的古楼,耸立在华东政法学院校园内。它建造于1897年,原为圣约翰大学的“怀施堂”。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邹韬奋同志于1919~1921年曾在这幢楼里学习。为了纪念邹韬奋同志,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这幢百年古楼曾一度失修,在十年动乱中又遭到严重破坏,就连“韬奋楼”三个字也被搞得无影无踪。现已修复。原司法部部长、华东政法学院第一任院长魏文伯同志重新题了“韬奋楼”三个字。邹韬奋同志与世长辞已40载,这座楼作为纪念文物,时刻激励着后人。  相似文献   

8.
打工日记     
  相似文献   

9.
黄裳日记     
黄裳 《出版参考》2006,(23):19-20
小序 日记之由来盖古矣.向来的选家,大概是从宋朝范成大的《吴船录》选起,不过那只是简单透顶的一两句记行程的话的集合而已.陆游的《入蜀记》很不坏,写景的地方很多,又多是很妙的小品.不过这全偏于游记一路.  相似文献   

10.
简丹日记     
简丹 《新闻天地》2007,(11):56-56
时间比想象中的过得快,我也相安无事的度过了7天的时光。  相似文献   

11.
漫谈日记     
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每日一记,每天必记。它是一种应用文,属于散文的范畴,也可作为别具一格的小说、诗歌、杂文等文学体裁。从最简单的来说,“今天我休息。”就可以算作一则日记。已故的著名画家司徒乔在他的一九二九年一月四日的日记  相似文献   

12.
编辑日记     
元月15日 星期四 阴 走近广播电视编辑 虽说广播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广播电视编辑却被“冷落”一旁。有些研究编辑工作的刊物似乎仅限于出版界,新闻业务刊物虽也有涉及广播电视编辑的,分量却很轻。人们认识广播电视编辑,更多地是通过他们制作的节目,对“编辑”的署名却甚少留意。这为他们的工作增添了一分神秘感,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于是趁寒假“赋闲”在家之际,来到本市新闻中心实习,走进这支被“冷落”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13.
随行日记     
2月9日(春节)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劈劈啪啪迎新年送旧岁的鞭炮声,从后半夜到天亮一直在群山间回响。这是从地图上还找不到的水电站工地新村传出来的。我手头的一份资料表明,这一次是1982年以来胡耀邦和群众一起度过的第4个春节了。一个多月前的今年元旦,他前往祖国南疆西沙群岛,同防备部队和当地政府的干部见面,还在永兴岛上栽了一棵椰子树,培上了特地从中南海带去的泥土。 1983年春节,他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崖县,同守卫在祖国南大门的解放军指战员和当地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4.
震区日记     
大自然似乎在四川这块土地上聚集了全部的神奇和灵秀。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从碧波万顷的川南竹海到神秘幽美的川北九寨沟;从巴山夜雨的川东诺水河到川西那跑马溜溜的山上,到处是绚丽的自然风光,到处是迷人的自然美景……  相似文献   

15.
欧行日记     
甄西 《出版参考》2010,(2):50-51
到了德国 飞机在德国柏林机场落地,当我们一行人从狭窄的柏林机场出来,视网膜上还留着德国边检人员那刻板严肃的面容。接我们的人把我们装进了一辆旅游大巴,就这样,我们进入德国了。大约是在飞机上睡足了,我们中好些人都挺兴奋。最兴奋的要数秦晖和女儿秦二世蓓蓓殿下,一如既往地拿相机沿途拍照,活物和死物,一律难以幸免。  相似文献   

16.
军旅日记     
是理想的奠基,追求的动力;是心声的凝聚,思想的汇集;是思潮任波澜奔腾的广阔领地;是军旅生涯苦辣酸甜的轨迹…… 记下失败的泪水,时刻激我奋争,不断努力;记下成功的欣喜,时刻策我谦虚,再接再厉。 当有一天,我为世事的沧桑彷徨烦郁,那时,轻轻地翻开军旅日记,让我又回到这段难忘的当兵岁月,重温年轻的梦,重聚青春的力。于是乎记忆犹新的历历往事,会让我感到欣慰无比,自豪曾经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平添几许直面人生的自信和勇气。 生命是一条长河。一路上,有平淡无奇的风暴,也有绿岛、荒芜。岁月匆匆,记忆像大浪淘沙,…  相似文献   

17.
征集日记     
<正>2013年1月4日今天是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刚到单位,就接到了叶玉良儿子打来的电话,说他父亲约我下午1点钟在家中见面。叶良玉,名瑗,号阿良,别署茸城跛翁。1930年生。上海松江人。早年师从泖东逸少张琢成先生习艺,初学山水,后专攻传统人物仕女。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铁路文联、上海黄浦画院、上海东方书画院  相似文献   

18.
抗洪日记     
今年的洪水灾害来势之猛,水位之高,险情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我们始料不及的。6月中下旬,武汉、岳阳等地受洪涝之灾,我们都没有估计到后续洪灾之重。因此,我们都在北京静观事态的发展,没有及时追踪观众进行摄影报道。到7月中旬以后,各地洪灾起来越大,情况越来越严重,报社领导也着急起来,我便立即出发,奔赴灾区。我是7月28日赶到湖北武汉的,先后到了湖北的黄梅、嘉鱼、荆州、公安、石首、洪猢,江西的九江、永安、都昌,湖南的岳阳、华容等地,转战数千公里,拍摄了大量的一线军民抗洪抢险的惊险镜头和壮观场景。7月28日赶发第…  相似文献   

19.
法师日记     
那个叫salala的术士告诉我说他需要找个人帮忙一起去打歹徒,说句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他怎么升到4级的,或者说更不理解他为什么想去做术士,在我来看,那个除了使对方攻击伤害变弱就再也不会其他技能的职业简直就是在侮辱魔法。  相似文献   

20.
随行日记     
胡耀邦同志走了。他走得过早,走得这样匆匆。 4月22日上午,我随着参加追悼会的人流,默默地走到他的水晶棺前,向他深深地也是最后地一鞠躬。他躺在鲜花翠柏丛中,是那样安详,只是清癯多了。此时此刻,他那仆仆风尘深入穷乡僻壤考察调研的身影,他在苗寨壮乡跟农民交谈时火一般的热情,他同基层干部共商农村“治穷致富”大计时的音容,又在我的脑际一幕幕映现。走出人民大会堂,我们的汽车在十里长街南北两侧密密层层的“人巷”中行进。人们眼里闪着悲恸、期待的目光,伫立街头等待能在他的灵车路过长街时再最后看他一眼。“耀邦同志,让我们再送您一程!”西单十字路口这条深情的横幅,倏地使我鼻子一酸,泪水夺眶涌出。他,是人民的一位杰出领袖,也是人民中间的一员。他没有走,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返家后独坐凝思,我拿出三年前作为一名记者随他西南行记下的两本实录,摘出了下面这15篇作为悼念他的日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