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王改菊 《甘肃教育》2014,(15):87-87
正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块,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些板块涉及到的"自然"、"社会"都是人活动的大环境。在环境的范畴中,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自然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加强精神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解释"人文性"时说"我们所希望的  相似文献   

2.
俞丽萍 《生物学教学》2001,26(11):41-41
生态伦理学探讨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作用和权利 ,并对人与社会发生影响 ,人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伦理权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古代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如《吕氏春秋·义岂》中说 :“竭泽而鱼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归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意思是酷渔滥猎 ,破坏了鱼兽的生存 ,终究对人类没有好处。然而到了现代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当代人已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随意地改变自然…  相似文献   

3.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环境哲学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4.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气候条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制约作用,时代愈早表现得愈明显。河洛与海岱地区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异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只有适应自然,辩证地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去改造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战胜自然,从而使人类文化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的主体性问题已成为哲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大力倡导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人的主体性,归因于日益凸显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因此,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弘扬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全面构建人的主体性,促进自然——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内蕴着一个天缘性的哲思情结,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最初的哲学沉思。当我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反观反思之后,再来思考人类的现实生存与发展问题时,则会格外重视"生态"这个概念。这里所说的"生态"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自然生态,还有一层是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合规律的相适相谐而又动态平衡的共生态。通常而言,这两层是相依相生的,而后一层则尤具人文命意。当代人特别需要从人类历史的生存与发展中领受题旨,认识到人与自然间那种本原关系的深刻命意。依于自然之乡,源于生命之泉,通向永恒之途,复归存在之根。这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大前提。无论人类拥有多少先进的科学创举与现代化手段,都不应该背离这一前提。这同时也是在当代生存背景中,人与自然环境真正确立美学关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环境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技术盲目发展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境况下产生的新兴哲学应用学科之一。环境哲学在以往人类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全面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位置与价值,探讨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力图构建一种全新的、更为科学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攸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来为思想家和史学家所关注。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始终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论”的原理并不适于表达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关系。因此,物质实践是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关系的基础。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或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抽掉了这个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成就历来都必须依靠自然和开发资源为基础。本文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类历代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简要地分析探讨并提出当今工业时代创建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与自然环境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系统。人类与自然万物乃同生共源,对待自然环境人类只需"无为":自然环境给予人类的物质资源虽然是丰富多样的但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因顺自然,做到取之有度才能保证用之不竭;人类给予自然环境的是尊重、爱护与赞美,在与自然环境的交往中感恩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观不仅要从理论上树立,更要在现实中践行,让人类与自然环境都能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从自然中产生出来,异化为独立的部分又与自然相对立。它的独立使自然界成为生产力的环境部分,但是两者又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和作用。当前自然环境的严峻性表现在:自然资源短缺并衰竭,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解决自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性在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损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环境污染和破坏已制约和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引发"温室效应"已引起全球反响。变更生产方式,实施绿色产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循环经济等是解决自然环境问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明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在一定的地域内,自然环境要素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底,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为每个民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可塑性,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文明也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生作用,使自然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和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文章将对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予以简要的介绍,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正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地协调的历史,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不断改造人类自身的历史。所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很早就被东西方的思想家们所关注,发展到近代,就是后世历史学家所谓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它主要是指"后人对历史上那些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  相似文献   

14.
人类从荒芜走向文明,经历了"惧怕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设计源于自然,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更应该回归自然,绿色设计和废弃品设计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代表着未来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艺生态学,注重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关系中,研究文艺的产生、分布以及发展规律。强调对环境的研究,是文艺生态学的第一要义。本文尝试从自然环境因素对文艺的影响这一角度,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生态学思想作些梳理、描述和探讨。一、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其人文乃至自然的背景。人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滋养和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展示出各不相同的艺术风神。不同的自然环境,会逐渐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地关系系统。人类的活动能够改变自然,自然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有一个平衡,平衡即和谐。当平衡被打破,自然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新时期中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回答了"发展"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全方位地塑造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抓住关键,全面深化改革,变科学发展观为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自我持存的目的 必须通过控制自然来实现,结果导致了外在自然及内在自然受到严格的控制;技术是人们控制自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其发展中逐渐成为控制人的异化力量;作为意识形态的控制自然遮蔽了对人的全面控制,由此形成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的内在逻辑,即"控制自然"的目的 走向了"控制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面临的人文、生态问题促使我们必须为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寻找一个有指引性的合理定位。"天人合一"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基本精神。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诸多自然与人文学科的综合应用型学科,旨在研究并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诸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环境艺术设计与"天人合一"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一致性集中体现在两者对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精神意识和谐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资源和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说明人类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和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得与失,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