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异形词。对于异形词的规范是汉语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项研究需要从个案做起,仔细甄别。成语"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就是一对异形同义词,在语言中有一个是冗余成分,可以通过语言规范工作来逐步引导,保留其中一个。经研究,"名符其实"不能算错别字,但"名副其实"更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也更符合语言使用规范。因此,"名副其实"应该作为推荐词形,"名符其实"只能用于非正式场合,并随着语言规范的进程逐步淘汰。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身"与"纹身",笔者考证了"文""纹"的本义,得出:"文"是古字,后造的"纹"是今字。二者是古今字;"文身"与"纹身"是一对异形词,"纹身"作为异形词,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许多新增的异形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有收录,但未出词条。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中,同义词"盈"和"满"并非产生于同时,通过考察二者在上古文献中的分布,发现春秋末期以前的文献中只有"盈"而未见"满",而"满"则在春秋末期开始出现,在战国时逐渐发展,取得了与"盈"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在后世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并推论"满"是在战国时期由方言词进入通语的。  相似文献   

4.
韩国语和朝鲜语虽然十分相近,但是在音韵、标记、形态和词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韩国语和朝鲜语分别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示同一个意义,由此形成朝韩语的异形同义词。朝韩语异形同义词可以分为“因音韵差异而产生的异形同义词”、“因固有词化而产生的异形同义词”和“因外来词标记差异而产生的异形同义词”。其形成分别源于朝韩语言的“方言差异”、“社会差异”和“音译差异”。其中,“因固有词化而产生的异形同义词”构成了朝韩语异形同义词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客 :请您解释一下什么叫“异形词” ?主 :“异形词”是指在普通话中同音、同义 ,用法相同 ,只是写法不同的词。如“笔画、笔划”“身份、身分”“交代、交待”就是常见的异形词。既然它们读音一样 ,在口语中就不会有什么不同 ,所以“异形词”是汉语书面语中的需要整理规范的语言现象。“异形词”的本质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因此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写法 ,它们终究还是同一个词 ,所以才叫“异形”词。客 :在书面语言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形词 ?主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 ,就很难出现异形词 ,因为同一个音拼法应该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异形词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音义相同,用法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鉴于人们的认知习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和词语规范的通用性原则、理据性原则,同时也为了减轻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负担,有必要对异形词进行规范、整理.本文对"佚事""轶事""逸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 "佚事""轶事"""逸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组同音同义词.笔者建议将"佚事" "轶事""逸事"三合为一,统用"佚事".  相似文献   

7.
异形词使用混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语言生活,科学地整理和规范异形词是信息化社会对于语言规范的迫切要求;对语言的异形现象及异形词如何正确使用作了分析,并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语文天地》2002年第3期“语词修养”栏目中有一篇题为《一类不是错别字的字》的文章。文章涉及的是异形词的用字问题,读后觉得该文的某些内容必须予以补充说明,否则在某些方面会误导读者。文章列举了150多组“异形词”,认为这些“异形词”中异形的部分是“完全可以通用”的。诚然,关于异形词,有关部门至今还没有颁布过如同“异形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异  相似文献   

9.
“异形词”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阅卷点反馈来的信息,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的得分率是近年来同类题中最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无疑是这道题出现的异形词最多。所谓同词异形,是指同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几种写法都是规范的。如“跌荡”,也写作“跌宕”,“烦琐”也写作“繁琐”,“耿直”,也写作“梗直”、“鲠直”。为了表述的方便,人们有时把这种具有几种不同写法的词称为“异形词”(按,此处为特指义,与一般所说的异形词有别,下同)。异形词早就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如1987年第二题,要求“选出字形、注音全对的…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在语言世界中也没有意思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更没有意思完全相同的两个短语或两句话。虽然语言中的同义词非常多,但是同义词只是指两个词的意思基本相同或相近,在附加义、语用等其他方面并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义词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加以区分。而语言中意思相近的短语非常多,与同义词相似,同义短语也只是意思相同或相近,在其他方面的用法上区别很大。文章将要讲的"没见到"和"见不到"这两个短语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在使用的语境、传达的信息和言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1.
目前,异形词的整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学术界对辞书编纂过程中异形成语的问题却注意不够,因为,异形成语是异形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成语和异形成语的界定、异形成语的推荐词形确立和辞书编纂中对异形成语的处理原则、方法及用语等进行研究并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异形词表》作为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 ,应该是强制性的。对于异形词的整理应该是保留与淘汰并举 ,保留一个规范词 ,淘汰其余异形词。“推荐使用”限制了“规范词”的广泛和迅速的推行。《异形词表》混淆了“异形词”和“别字”的界限 ,把不少的“别字”归纳为“异形词”。整理异形词的前提是准确判断异形词 ,异形词产生的方式大致有六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不能依靠“约定俗成” ,而是应该依靠国家的强制措施、应该依靠语言文字工作者的指导作用。不论是判断异形词还是整理异形词 ,首先必须是“理据性原则” ,其次才是“通用性原则”。“整理异形词”应该放在“继续精简汉字”和“继续整理异体字”之后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汉字。由于汉字的同音、同义词很多,致使我们在使用中出现了混淆,影响了我们语意的表达。本文从“象”与“像”的演变入手,分析了“象”与“像”在用法上的区别,并对2001年国家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有关“象”与“像”的词语进行了整理,这对于我们尤其是从事编辑与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横向延展,而不同于散文和西方诗歌常见的纵向线性延伸。这使得诗歌语言成为一种"面"型语言,这种特点之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是最不重视句子的关系框架的"流块语言";同时也与古代诗歌的题材有一定关系——模山范水客观上要求语言的横向延展,近体诗与山水诗实乃异名同体。"面"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气化的语义场,成为"场"型语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化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兴起,使用文字的人的水平高低参差,个人偏好不同,从而涌现了大批的新兴异形词。异形词的大量涌现使语言的规范化问题遭到了严峻的考验,不停地为语言规范化制造着难题。“低迷”与“低靡”就是近十年来使用频繁的一组异形词,笔者通过对两个词形的考察分析认为“低靡”虽然也有一定的存在优势,但最终不会取代“低迷”的规范词形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史记》和《汉书》在某些篇目中不仅内容上有诸多的重合之处,用字上也是大同小异。这些用字上的差异校勘学上称之为"异文"。"异文"中有一部分属于同义词的范围,同义词的显著特征是"同中有异"。本文从同义词之间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分析这些异文中的"同中有异"现象,并将这些同义词分为本义相同而引申义不同的同义词、本义不同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和本义与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有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互文与变文。这两种修辞格容易使人混淆,张冠李戴。在郭锡良、田瑞娟等人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变文"未单立,归类在"互文"中。书中写道:"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用同义词互训。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以笔者之见,二者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修辞格,它们有不少的区别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去区分:一、从概念上去区分。  相似文献   

18.
"孰"与"谁"是一组同义词,但其表义与语法功能都有不同,具体归纳如下:"孰"多指代物;"谁"指代物较为罕见;"孰"可作状语;"谁"可作谓语;"孰"只与介词"与"合用;"谁"可与多个介词合用;"孰"多用于选择复句;"谁"较少用于选择复句。  相似文献   

19.
异形词的存在,给书面语的使用增加了负担,给汉语教学、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带来了困难,影响了语言文字交际功能的发挥。异形词的整理规范是汉字规范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关乎如何正确运用语言的实际问题。从学理和语言使用的实际出发,"恢宏、恢弘、恢闳、恢纮"、"自曝、自暴、自爆"这两组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应分别选用"恢宏"、"自曝"作为推荐词形立目并做注解。  相似文献   

20.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要素,是变得最快、最多的组成部分,它最能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网络流行词汇是强势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合并变异的结果。词汇的变异可以出现在音、形、义任何一个要素上,因此,网络流行词汇的变异主要有三种类型:同音同义异形词、同音同形异义词、同音异形异义词。网络流行词汇的形成、发展乃至大放异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