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心去育人     
王天丽 《课外阅读》2011,(9):257-257
古人云:“敬人者,仁恒敬之;爱人者,仁恒爱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一颗“仁爱心”。带着这颗心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走进他们的心里、知道他们所想所知、用爱去感悟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我们是老师而高高在上,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我们。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他们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了感情才见诸笔端的。作为教师,我们这些“现文者”理应努力寻找动情点——一篇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一篇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去理解作品,推敲语言和文字,“技文人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钻研教材,挖掘动情点要使学生“观文”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使读者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3.
1.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勇于“班门弄斧”。长期以来,我们把教材中的作品总视为完美之作.老师总要千方百计地为作品找说法,即使错了也是如此,学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异想天开”.这又怎能谈得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要敢于“班门弄斧”。让他们知道作家并不神秘,作品也不见得美。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作为阅读者个体,彼此的感受不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下面我谈几点个人看法。“对话教育”的实质是昭示平等、民主。教学中,要求老师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小朝廷”,居高临下,学生则是“臣民”,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地接受老师的教训和灌输。“对话教育”,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态。时代变了,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是,惟书、惟上、师道尊严等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接受教育”已经延续千百年了,改起来也非一日之工…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老"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从我们所读的来稿中看,现在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似乎功力还有所欠缺,尤其在写人方面很少有写得好的。为此,我们特地推荐张帆同学的《中国“法老”》。作者记叙的是老师的故事。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刻画出老师的生动形象,描绘出老师的个性,使文章富于艺术性。在记叙人物的写作中,很重要的是要写好人物性格。作者写“法老”时,能抓住老师的相貌特征和他的个性来写。例如,作者写他在上课时,走进教室的情态:安坐、抽“戒尺”、扇扇等动作,在不经意间表现出老师的个性,写得有趣、有味。作者还在“法老”老师对教学的认真上并有一套教学方法上去写他。学生之所以佩服老师,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法老”老师对教学是严格的,也有一套方法,使他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赢得学生的信赖。此外,作者十分生动地写出了“法老”老师的多才多艺,在另一个侧面勾勒出他的形象。作者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强的表现能力,把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和多才多艺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看到了活生生的老师的形象。作品文字简练明快,亦庄亦谐,当你读这篇文章时,相信你一定会忍俊不禁的。  相似文献   

6.
文本教学中,我们对作者的处理比较随意:有浓墨重彩的年谱式;有随意选取一鳞半爪式;有些老师则干脆让作者退隐,将作者抛在一边……种种情况,不一而足。一、文本教学中作者介绍的必要性从文本阅读来说,不了解作者就无法理解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对作者的介绍就完全有必要,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伟大的作品都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文本和其生活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者借用比兴和象征手法将其情感一隐三藏,我们必须借…  相似文献   

7.
李镇西老师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名家,更是一位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老师。
  他提出的“在教育坚持平等”,以我们平常人的思维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哪一位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好坏、有无家庭背景,都要一视同仁。而李老师的“平等原则”则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人格平等。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13):140-141
我们在对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始终怀有一颗爱心,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行动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教师的关爱,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关怀。一、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真心关爱学生,从内心深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二、强化师生情感交流,用鼓励、赏识去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转变。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用榜样示范的力量感染学生,用真切之爱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四、发挥"爱满天下"的精神,用真诚无私的爱心,化解学生的内心之忧。五、多关注学困生,传授学习方法,加强课后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王勇 《小学生》2010,(2):9-10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把老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0.
孔夫子教导学生,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本人在学校读书上写作课时,大家总喊没什么好写。于是,老师便引用夫子之言启发我们多见多识,并进一步发挥:“对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见一见,对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尝一尝,这样就有可写的了。”当自己做了老师之后,便也把这一番道理由“子曰”讲到“见一见”“尝一尝”。殊不料,有学生却说:“有些事情我们想见而不能去见,有些东西我们想尝而又无法尝。”马上引起了大家的窃笑和议论。仔细想想,学生讲的也不无道理。对于书本之外的某些事情,不要说学生,就连老师恐怕也是难以见识的。当然,如果…  相似文献   

11.
黔驴发威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耕耘录”栏目中开设“我的故事”子栏目,陆续刊登万玮老师的教育随笔。读者朋友可能对“万玮”这一名字并不完全陌生。在本刊今年的第2期和第5期上,分别刊登了他的《给学生的一封信和《一声叹息》两篇文章从这两篇文章中,可感受到万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然而,在本期和我们今后将陆续刊登的万玮老师的文章中,读者们更多感受到的将是作者对学生教育中的严格、严厉的一面。这些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对教育中出现的一件件棘手事件的处理故事,“刀光剑影”,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基础上善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这也是作者的教育风格与以往和当今的许多教师的不同之处。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这方面,万玮老师可谓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此,我们欢迎读者朋友对万玮老师的这些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新时期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一种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而在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成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俗话说“兴趣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在很多方面都还没有成形的高中生来说,好奇心、兴趣能帮助他们自觉的去寻找和掌握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抛砖引玉。《礼记·学记》上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君子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  相似文献   

13.
张速 《四川教育》2004,(8):70-72
[模式意义]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不同阅读理解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感悟、思考、交流、求新的过程.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本课题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思考、求新的过程.习惯是由长期的经验或反复训练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倾向,而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就是学生在课堂阅读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思考和自我更新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我们之所以提出“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这一新概念,是想以此为切入点,把“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落实到每一堂阅读教学中去.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思考和自我更新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4.
钱梦龙老师在实验“三主四式”导读法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学生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一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决定因素。”清朝谭献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用接受美学的观点讲,读者在接受作品时,不必追求作者的原意,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予作品以创造性的理解。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  相似文献   

15.
孔夫子教导学生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本人在学校读书上写作课时,大家总喊没什么好写,于是,老师便引用夫子之言启发我们多见多识.并进一步发挥:“对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见一见.对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尝一尝.这样就有可写的了。”当自己做了老师之后,便也把这一番道理由“子曰”讲到“见一见”、“尝一尝”。殊料.有学生却说:“有些事情我们想见而不能去见,有些东西我们想尝而又无法尝。”马上引起了大家的窃笑和议论。仔细想想,学生讲的也不无道理。对于书本之外的某些事情,不要说学生,就连老师恐怕也是难以见识的。当然,如果确属“不宜”而被拒之门外,尚可理解。  相似文献   

16.
我和同事们经常抱怨现在的很多学生不懂得感恩:某老师说:99届的一个学生在高考前的一个晚上生病,我带他去医院,挂盐水一直到10点多,然后送他回学校,我才回家吃晚饭,平时对他也挺好。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但是我却从没收到他一张卡片,一句问候的话。另一老师说:去年运动会,班上一个学生跳高时摔伤了胳膊,自己陪他到医院治疗,为他付了医药费,但自始至终他没有说过一声“谢谢”。希望在教师节、元旦收到学生的卡片,这是希望学生记得自己,并以此为安慰;希望自己帮助过的人怀有感激之情,这是人之常情。但说到底,我们老师还是太在乎自己…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一种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而在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成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俗话说“兴趣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在很多方面都还没有成形的高中生来说,好奇心、兴趣能帮助他们自觉的去寻找和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8.
<正>【活动背景】在校园生活中,师生交往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常常强调老师要用“师爱”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却忽略了学生也在不断成长,亟须获取和教师平等沟通的机会和技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小学高年级中,一部分同学不愿意与老师沟通,他们或者性格内向,或者碍于老师的权威,总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藏在心里;另一部分同学缺乏沟通技巧,师生交往局限于简单的问好、学业的交流,内容单一;还有部分同学因为到了高年级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出现逆反倾向,容易误解老师。  相似文献   

19.
谭亚叶老师是一个知识底蕴十分丰厚,才华横溢的语文教师,也是整个茂南区唯一的特级教师。有如此“重量级”的同事,对于我们这个并不显眼的学校来说,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事实上,一开始我们甚至对他怀有一丝敬畏之情,然而没多久,谭老师的坦诚、幽默和才华就深深吸引了我们,让我们不自觉地成了他的朋友和“粉丝”。  相似文献   

20.
一、俯下身段的教姿之美 这堂课对学生充分尊重、鼓励、赞美,与学生平等、民主相待,让学生在课堂上很放松、很自信、很快乐.黄厚江老师说:“(我们)不可能昂首教书,只能低下身姿教书.”李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位,俯下身段,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搭建尽可能多的平台,真正体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