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由实践引发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由理论所建构的实践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教育公平都有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和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之分。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意味着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本身的问题;而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则意味着将教育公平视为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作为教育问题的教育公平则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必要条件。当前理论与实践中教育公平多以公平本身为目的,教育公平问题被作为社会问题,程序性公平是主要诉求。但事实上,公平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手段。教育公平应从教育本身出发,通过教育变革实现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公平,即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
该文针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带来的计算智能与认知规律匹配、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灵活设计、发展性与安全性博弈等新需求,提出了教育社会实验的研究范畴和设计框架,系统论述了实验目标—环境组织—方法体系—测量工具—应用反馈这5个实验环节,并选取以促进计算智能与认知规律良好拟合的智能教育应用软件测试探索实验为例解读实验结果的应用方向。为科学测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带来的真实社会影响做了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教学评估的开展以及大学排行榜的盛行,体现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的质量及其评价。然而,作为大学社会评价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大学排行榜一经推出就备受争议,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均遭质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社会评价对大学进行分层的标准设定不合理。以社会公众和组织为目标对象的大学社会评价,对大学分层是应该采用与政  相似文献   

4.
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可以使贫寒子代与富庶子代不受父辈阶层束缚,拥有大致相等的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处境,而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性提升、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路径。芬兰以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和"教育世界第一"的美名著称,这与其紧紧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密不可分。其主要教育行动包括:学校系统的全免费制度、无差异学校、路路通式教育体系、高师资标准;政府系统的援助性财政计划、规范型政策法规、信任型指导体制、劳动力预测网络;社会系统的第三方教育评估、企业积极支持、公民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5.
社会认同广播电视大学带来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平民式平台,在这一认同过程中"电大"成为广播电视大学的象征符号。广播电视大学当前的低位运行,外源于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双重冲击,内在于自身建设无法满足社会认同的压力。破解挤压难题,在于攻难点、选焦点、创亮点,推进以"电大"为核心的文化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找工作"拼爹"等现象,使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产生怀疑,并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学术界对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有不同看法,教育既可能促进低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也可能与社会流动无关,还可能加固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观照我国现实,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代际传承、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不对应等因素,都弱化了教育促进底层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底层百姓面对困境而放弃教育的做法并不可取,但要改变现状,必须同时改变教育与社会。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教育文件。从学会生存、学习的四个支柱到共同利益、社会契约等理念的提出,既呈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教育领导者的全球性思维和全球视野,也体现了其一贯坚持的人文主义传统,并在传承中创新。面对全纳教育危机、学习的贫穷、学习的非认知能力培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的教育危机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11月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提出,要为教育构建一份新的社会契约,通过契约精神维护与践行"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坚持高等职业教育职教属性的同时,继续保持和系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文章基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管理体制、学位制度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甘肃省Q县初中毕业教育分流的调查数据,对父亲文化程度和经济资本影响学业成绩的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男生学业成绩显著高于女生,户籍与家庭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粘附在一起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低经济收入会影响学业成绩,高经济收入却未必促进学业成绩;学校教育关注对学业成绩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亲师关系、客观化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业成绩存在直接负向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是直接作用;经济资本通过父母的教育期望、教育支持和学校教育关注的中介作用间接促进学业成绩,客观化文化资本在经济资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伴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块块分割"的格局,呈现出"双重效应",即既有正向效应又有负向效应。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看,"块块分割"格局形成的根本因素是政治集权下的地方分权改革、地方政府为晋升而博弈、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制度建设滞后。在这三重因素的作用下,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囚徒困境式的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从而催生了"块块分割"。  相似文献   

12.
目前,俄罗斯一方面各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持大学文凭的人数激增,这已成为俄面临的尖锐问题。俄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是大幅削减大学数量,把教育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时候了。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最近多次指出,俄高等教育的方向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导致初级和高级职业教育毕业生和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他号召各地政府立即兴办技术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3.
根据托尔斯顿·胡森主编的新版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介绍,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研究领域,只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最近,也有国外学者指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社区教育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缺乏或不足,却又难于利用社会闲置的各种教育资源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教育社会资本的构建机制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目标、网络、规范与信任。整合与获取社区及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是构建社区教育社会资本机制的目标,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是构建社区教育社会资本机制的核心,建立社区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信任是构建社区教育社会资本机制的前提,确立相应的制度规范是社区教育社会资本机制正常运行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各国对和平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21世纪初,和平教育主要以人权教育、环境教育、国际教育、冲突解决教育和发展教育等五种方式被实施。不过,新时期的和平教育仍旧面临着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资本形式,"学业资本"和"品味资本"分别是以学业、学术、学问为基础的文化资本和以品味、格调、情趣为基础的文化资本。相比品味资本而言,学业资本在阶层差异方面表现不是很明显,因而更有利于弱势阶层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实现上向流动。相比学业资本而言,品味资本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联系更为紧密,在学习过程和交往过程中,以及在考试选拔的过程中,不同阶层的学生最终还是能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立志教育是综合性教育,主要体现在:立志教育是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立志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了平台。立志教育的内容包括认识自我,确立目标,制订规划,坚持不懈。立志教育要实现整体引导和个体指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离不开对教育常识的回归与对教育品相的坚守。研究生教育的品相内含着对研究生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像什么"以及"做什么"的思考与回答。沿着教育回归的路径探寻本质,研究生教育在理论上应满足研究性、教育性和高深性三大内在规定,而在实践中务必兼顾到高深知识的生产与应用、高深学问的探究与求索、完善之人的向往与培育三大方面。如此,则能名实相符,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9.
体验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实在,它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体验则赋予了它教育意义上的规范性。教育世界中传统认识方式往往强调抽象的逻辑理性,但它并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它还是一种单向度的静态认识,遗漏了教育的意义,也失去了教育特有的规范性。教育现象学为此所作出的改变是直接以教育体验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首先应悬置各种感性表象和逻辑理性,直面个体的教育体验;在对现场体验的重构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意义;所提炼的研究主题要贯穿教育的规范性,促进学生良好教育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在流入地适应城市经济生活水平、接纳城市文化精神、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在城市中找到接纳感与归属感的过程。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资本是面对城市生存感、境遇、适应城市生活时的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作为积极的心理要素,影响农民工对待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情感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感受与行为状态。问卷调查对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心理资本与城市融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具有直接性决定作用;心理资本各子维度对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心理融入维度具有极显著的回归效应;效能感与希望子维度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感受;乐观与韧性子维度直接影响农民工的挫折复原力。高心理资本水平带来的是正向的城市融入结果,因此通过引导组织学习、指导生涯规划、加强心理疏导、开展挫折教育等路径,可培育农民工的心理资本特质,最终提升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