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这一生,读书、教书、编书和写书,处处离不开书,可以说和书结了不解之缘。但真要我谈一点读书的心得和体会,却又茫无头绪,不知从何谈起。  相似文献   

2.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3.
我自来读书很杂,算不得“纯儒”。学生时代,读书出于兴趣或为满足求知的渴望,还不曾与“稻粱”之谋挂钩,自信开卷有益,加以无人指导,结果是“拣在篮里就是菜”,什么书都看。历史演义也是我喜欢看的一种书,上至封神,下至民国演义,凡是能找到的差不多都看过。现在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近  相似文献   

4.
2015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本栏目特转载我区七位作家、诗人、教授为此写下的真诚文字。"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同样有责任创造美好的生活,年年岁岁有所作为,在繁忙中不忘阅读。""读书,是可以信任的。""书是有生命的,读书就是和书谈恋爱。读进去了,就等于结婚了,就会不离不弃,伴随一生。""走近书这个好朋友吧,它会让我们在命运的前行中,失去的是过眼云烟,得到的是一双飞翔的翅膀,最终获得的是精彩绝伦的人生。"让这些美好真挚的文字陪伴我们走进世界读书日,同时祝愿越来越多的人与书为友,从书中汲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就毛泽东读书来说,在20世纪中国和全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实难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6.
书是人生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以免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7.
书是人生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以免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8.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9.
我特别喜欢读书、藏书,但图书出版上的一些小事,却往往影响读书和藏书兴趣,这小事有三: 一、序言过长。时下有的书序言越拉越长,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许多书根本没必要加序言,  相似文献   

10.
廖沫沙的读书方法廖沫沙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勤于读书,曾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倘使没有书在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能不能活下去。”他在工作中长期坚持读书,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又一个“4.23世界读书日”来到了。十五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识之士们所追求的“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目标,却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而似乎熹微有盼。然而,似如悖论,九年前,一部汉译名为《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The Gutenberg Elegies: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吕世生、杨翠英、高红岭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却横空出世。其原著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伯克茨先生,他表达了对“电子时代阅读命运”的深层次的忧虑,认为传统印刷术的挽歌已奏响……随后在《中国编辑》杂志2005年第6期上,有一篇名为《书比人长寿》的文章写道:“刚刚读完一本让出版人有些沮丧的书……讲的是电子时代,由于新媒体泛滥,娱乐的诱惑多而炫,图书阅读被挤到了生活的支流末端,原本十分大众的社会行为,如今缩窄为小众节目了,难免让一些人伤感,也会让一些人镇定。”于是,我让研究生找来了这本书浏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姜岳 《图书馆学刊》2009,31(7):110-110,F0003
留不住岁月,却能留住记忆。记得1974年到1977年在大学读书时,我就很喜欢到图书馆看书。那时候,我们的宿舍一共8名同学,且空间狭小,写作业与看书都没有多余的地方。于是,大家常常或背着书包或夹着几册书到图书馆学习,我也不例外。当时觉得,辽宁大学图书馆的书刊太多了,真可谓书的海洋,这么多的书,我当时还是第一次看到。  相似文献   

13.
我爱读书     
古往今来,读书人写尽了读书的喜怒哀乐。说起我与书结缘,还是当兵后的日子。19岁那年我毅然报名参军,立志要到军营大学校里好好地锻炼自己,多读些书。因为,上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我常常旷课;上了初中,又只知贪玩,根本无心读书;进了高三当我明白要好好读书时,却悔之晚矣。这回,我下决心要把耽误的时光补回来!新兵集训后,我被分到了机关工作,部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好机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总挤出些时间道游书海。我开始选读了《雷锋日记》、《西行漫记》、《平凡的世界》等书。随…  相似文献   

14.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15.
傍晚,残阳照耀着窗户,世界渐渐模糊,记忆却在一点点亮起来,围绕着几本书,它们伴随我度过了一段特殊时光。还是在年初,几乎所有时间都闷在屋里读书。读轻松的书,好看的  相似文献   

16.
书伴军旅路     
生活中,当有人问我爱好什么时,我会毫不含糊的回答:“我爱读书”。是的,我爱读书。听家人说,在我过人生第一个生日时,面对桌上琳琅满目的小东西,我看也不看,却毫不犹豫地向一本书爬了过去。二十多年来,不论时光如何变化,地点如何变迁,我始终没有离开过书。几年的军旅生活,书也成了我最亲密的战友。读书,使我重新认识了自我。初涉军营,我被分配到干休所当了一名公务员,整天和拖把、扫帚打交道,甚至有时还得在医院陪床,端屎倒尿,这使我因高考失败而冷落的心,犹如一下子又跌入冰窖里。这时,首长们给我送来了一部“绿色丛书…  相似文献   

17.
我有幸在东北师大附中读了三年书,更有幸在母校教了14年书,先后17年,受益匪浅.让我受用终生的是附中培养了我爱书、读书、聚书、用书的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18.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19.
害怕读书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的感觉,有些书读着你  相似文献   

20.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