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海涛  李泽中  刘嫣  李题印 《情报科学》2019,37(12):150-158
【目的/意义】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问题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与方法,并为实现商务网 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效率最大化,乃至实现整个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增值和价值共赢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作用。【方法/过程】首先,挖掘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 值流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Delphi法-熵权法相集成的组合赋权法以及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法相结 合,构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利用该综合评价模型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综合评价。【结 果/结论】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TOPSIS的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流动的综合评价模型较 为合理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研究:价值增值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的概念与类型,探讨了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增值的类型与主要方式,分析了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李宇佳  胡漠 《情报科学》2022,40(3):33-39
【目的/意义】学术新媒体的产生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了学术资源流转和共享的新途径。为保障学术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探析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模式不可或缺。【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结合学术新媒体知识产生的流程,析出了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的构成要素,并探析其协同价值共创模式及该模式的驱动路径。【结果/结论】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模式包含协同价值共创主体、协同价值共创客体、协同价值共创环境、协同价值共创技术四个主要方面,并提出了协同转化、结构优化、风险规避、技术共享四种驱动路径。【创新/局限】分析了多元主体协同的整体框架,对多元主体内部如何通过协同及实现价值共创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通过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对商务网站价值增加、顾客满意度 提高以及整个生态链的价值增值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丰富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的理论体系。【方法/ 过程】从四个维度(信息主体、信息、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出发,构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创造影响机理模型,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原始数据,应用SPSS以及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 影响机理假设模型,验证了信息环境——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协同运作——价值创造、信息技术——信息——价 值创造两大影响机理路径。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协同创造的影响机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通过对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协同创造影响机理进行研究,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对商务网站价值增加、顾客满意度提高以及整个生态链的价值增值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丰富其理论体系。[方法/过程]构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协同创造的过程模型,并据此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收集原始数据,运用模糊集理论-DEMATEL法对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最终识别出顾客满意度等8项因素作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关键影响因素。从3个角度提出促进以及优化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协同创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的标志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旨在提升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 链运行效率的同时,为数字图书馆的实践管理提供借鉴参考。【方法/过程】在界定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 概念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标志。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价值平衡影响因素,构建了数字图 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对价值平衡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价值需求 结构合理和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的主要标志。链的性质与任务、信息主体、链内组 织管理、网络环境四大因素通过作用价值需求结构和新增价值及其分配影响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5G环境下数据创新需求日渐增长,但在数据流转过程中仍存在节点能力不足、数据规则乱序等隐忧,为寻求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发展模式,数据生态链优化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方法/过程]以5G时代为背景,结合生态链的相关理论研究,通过类比法、文献研究法厘清5G与数据生态链发展关联与问题域,在此基础上提出5G环境下数据生态链的优化策略,并以科研数据生态链为例进行问题域及优化策略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5G环境下的数据生态链可以看成是一个以阶跃性、云化性、智慧性、敏捷性等为新特性,以实现数据结构迭代优化为目标,不断演化的可反馈的链式生态结构。但在5G环境下数据生态链还存在着节点能力不足、缺乏合作、新兴技术缺失、数据规则乱序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遵循"整体协同原则""刚—柔相济原则""动态开放原则""权责明晰原则",提出了"平台(P)—网络(N)—技术(T)—标准(S)"(PNTS)四位一体的优化策略,该策略有利于提升数据生态链节点的整体协同能力、联盟网络构建能力、新技术融合能力、数据标准化能力,从而提高5G环境下数据生态链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7个方面论述政务信息生态链的功能,即实现政务信息流转,为政务信息共享提供平台,实现政务信息升级,实现政务信息价值增值,在政务信息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增强政务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兼有命令链、控制链和协调链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刘佳  彭鹏  黄雨微 《现代情报》2019,39(6):32-37
[目的/意义]在经济新常态、全球创新的背景下,为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信息服务生态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从生态学视角,基于信息生态学、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等理论,分析科技信息服务生态链的构成与特点,构建科技信息服务生态链模型,探讨影响生态链运行的因素。[结果/结论]面向科技创新的科技信息服务生态链是在多元服务主体之间形成的结构关系,其运行的本质是实现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0.
人才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及对人才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生态链具有独特的科学内涵和内在形成机理,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是正确认识与应用人才生态链,切实解决人才生态链形态上的短链和断链现象,进而有效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信息生态链中的信息流转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信息生态链是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信息人种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本文分析了信息生态链中信息流转的方式、模型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半导体产业技术密集程度高、创新链条长,因而研究我国半导体产业联盟的协同积极性问题需从更为广阔的产业生态链视角展开。以产业生态链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生产方、学研方和服务方角度构建半导体产业生态链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影响产业生态链稳定发展的各项要素;同时,基于我国半导体上市企业2016-2021年我国半导体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对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生态链的协同运作受各主体不同策略行为的共同作用,与协同收益相比,各方对成本的变化更敏感,且生产方与学研方积极合作意愿对配套服务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大;成本和收益分配机制影响主体的参与意愿,且存在最优的收益分配系数使生产方与学研方采取协同策略的意愿最强;配套服务价值的增加虽然提高了产业协同收益,但难以促进各方积极合作;提高产业创新效益并约束主体行为是促进半导体产业生态链积极合作运行的关键。因此,需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强化政府对于产业生态链的引导与支持,建立健全产业生态链利益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89-2019年的75篇国内外田口方法研究文献,对田口方法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发现田口方法的线下质量控制包括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3个阶段,聚焦于设计优化和工艺优化两方面,针对这两个方面总结田口方法的质量控制实践,证明田口方法具有高度适用性和优越性,是一种可以增强产品稳健性、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化设计和工艺的方法,应用前景广泛.此外,尽管田口方法可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但仍具有一定局限,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14.
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耦合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孔雪松  刘艳芳  谭传凤 《资源科学》2009,31(7):1095-110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论原理,分析1997年~2007年湖北省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动态演变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简明化的指标体系,探讨其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①1997年~2007年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关联度为0.7679;②不同土地类型的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分为强、较强、中等3种关联性,强关联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关联度均在0.8以上,较强关联的是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关联度都高于0.7,中等关联的是交通用地与水域,关联度分别为0.6714与0.6672;③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效益有效发挥的前提,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是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的即时效应与累积效应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宜强  赵媛 《资源科学》2018,40(7):1459-1472
从产业和区域两层面,对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节点要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当前研究中节点类型划分及其依据,分别确定节点要素为生产节点、中转节点和消费节点这一类型体系以及抽象节点体系等两大节点类型体系。通过解析各类型节点的功能和职能,可知碳基能源资源流动中,节点不仅履行基本的业务职能而且还发挥着流动体系效能和社会经济溢出功能的作用。通过梳理节点研究的内容,从节点功能、节点系统和节点关系三个方面解析了不同类型节点研究的关注点和主要方法。基于以上研究分析认为,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节点分析中,节点类型是多样的,既有产业链条中的企业节点研究,也有以区域视角的节点分析,相关研究蕴含于诸如资源科学、物流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之中;不同类型节点研究内容特色鲜明,产业层面的节点研究多以物流学供给链和供给网络以及生态学节点能源利用研究为主,而区域层面的节点研究多为探讨节点空间结构、等级结构和交流关系等。最后,根据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节点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不足,并提出加强流动节点理论研究和方法集成研究的学术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明红  潘子璇 《情报科学》2021,39(8):173-183
【目的/意义】从微观视角探究网络信息资源生态化配置的影响机制,为改善信息生态结构与功能,实现网 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最优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信息资源、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构造网络信 息资源生态化配置效果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影响因素及 其组态分析。【结果/结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对配置效用和配置公平均具有正向影 响;信息素养对配置效用具有正向影响但对配置公平没有显著影响;网络系统的自适应性对配置效用和配置公平 均具有正向影响,而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对配置效果没有显著影响。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信息资源数量、信息 素养、系统开放性和自适应性的条件组合是实现高配置效用的三条路径;信息资源数量分别和低信息素养、系统自 适应性、信息资源质量和系统开放性构成高配置公平的三条路径。【创新/局限】采用混合方法能更加深刻地揭示网 络信息资源生态化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构关系,后续研究可考虑纳入更多影响因素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17.
邹益民  张智雄 《科研管理》2016,37(10):129-136
为帮助科研人员从海量的网络科技信息中发现高情报价值的信息资源,提高其网络信息的利用效率,本文通过对知识对象属性及对象间相互关系进行计算,提出网络科技信息情报价值判断的新思路,具体包括三个部分:基于对象及其行为构建情报关注模型,对科研人员的先验证知识进行结构化描述;基于对象网格实现网络科技信息中重要对象及其行为的识别,对网络资源中蕴含的重要情报线索进行揭示;通过计算二者的匹配度对网络资源的情报价值进行判断。选取美国能源部网站发布的科技信息作为实验数据,验证了知识对象及对象间关系在情报价值判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模拟社会网络中人际交互过程,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理论的计算信息可信度的方法。该方法从两个方面考虑信息可信度,一是信息所含内容本身的可信度;二是发布信息节点的可信度。同时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以及对恶意节点的惩罚。分析和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比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Co-authorship among scientists represents a prototype of a social network. By mapping the graph containing all relevant publications of members in a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 COLLNET, we infer the structural mechanisms that govern the topology of this social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affects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individuals, and their opportunities to collabor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also affects the overall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e present a number of measures of both the macro- (whole-network) and micro- (actor-centered) structure of collaboration, and apply these to COLLNET. We find that this scientific community displays many aspects of a “small-world,” and is somewhat vulnerable to disruption should major figures become inactive. We also find inequality in the roles played by individuals in the network. The inequalities, however, do not create a closed and isolated “core” or elite.  相似文献   

20.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传感器节点的电池不能更换.因此要想办法节省节点的能量以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寿命.高效率的数据融合方式将来自多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出更为准确完整的信息,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