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的天堂》中有“不可计数”这一词语。这课书我教了好几遍,都是读作“不可计数(shù)”,解作无法计算榕树枝干的数目。我听其他老师上这一课也是这么读、这么讲的。后来我在课堂上放朗读这篇课文的录音  相似文献   

2.
黄俊琪 《文教资料》2005,(32):81-82
“咦,那是什么?”“彩虹?”“彩虹!是彩虹。”“我也看见啦!”……看见学生一个一个钻进我们的“圈套”,我与前来听课的老师相视一笑:我们的“阴谋”又成功啦!为了上好《光和颜色》这一节,我们同组的几位老师仅如何引入就设计了好几个方案,最终选定太阳光的色散实验作为引入——把彩虹带进课堂,于是就有了开始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也就拉开了一堂课的序幕。亲身走入新课程即将整整一个学年,回首过去的日子,以上的事例几乎常常发生。曾几何时,在我心中,新课程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充其量其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然而几百个日夜下来,新课程给了…  相似文献   

3.
因为工作关系,我又一次来到江苏省靖江市季市中学,又一次听到了余中云老师的讲课。这次听课的内容是试卷评讲,因为他们学校中考刚刚结束。一般地说,试卷评讲不易讲好,但是我听了余老师的课以后,感觉很好。评讲中,他不是光说答案对错,而是将错的原因与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熔于一炉,使学生知道“哪儿错”,还知道“为什么错”、“下次不会再错”等内容。课堂上师生相互问答,气氛活跃,轻松自如,没有一点枯燥之感。课后我问学生,学生也一致反映“很好”,并说,“平时我们就喜欢听余老师的语文课”。 “为什么余老师的课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呢?”我带着这样的问题与余中云老师进行了一次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无意中听到一段这样的对话:“我们孩子适应能力不行,她老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我们孩子说他倒是挺爱听也能听懂老师讲的课,可自己一做题就又不会了。”老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的思路是什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围着我们团团转,一旦离开老师就束手无策?我陷入了思考之中。马上就要开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了,阅读完两遍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出来,并与我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以及课堂上的教学重点作了比较。学生提出的问题:1.文章写了作者在百草园自由自在又充满趣味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各级教学研讨会上常听到两种关于教学形式的议论。议论之一:“有些学生听老师讲过还不懂,自己学习能懂吗?”议论之二:“只要坚持启发,一讲到底并不等于满堂灌!”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实际上还是赞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诚然,教师的讲解是课堂教学中必要也是重要的形式,但是教学就其本质来讲要靠学生自己来学习,教师讲得再好,那也只是外因,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学生学习知识,必须依靠个人的独立钻研,积极思考,因此课堂中必须有阅读领会、实验操作、演练评价、归纳总结等以个人为主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通过相互的交流、帮助和激励,才能促进认识的发展、深化,所以课堂上又必须有小组乃至全班的  相似文献   

6.
教了几年语文,深感作文教学难。每次作文课,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看了《山东教育》刊登的教师“下水文”后,受到启发。我觉得“下水”指导好,这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想尝试一下。 这学期,我担任学校写作兴趣小组辅导老师,把学生组织起来,经过几次学习和练笔,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老师》。要求同  相似文献   

7.
乐乐姐姐:你好!我是你们的小读者高寒的老师。自从我给孩子们推荐了《课堂内外》以后,我发现他们的作文水平都有所提高。高寒特别喜欢看《课堂内外》,每次新一期杂志一到,他就会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不一口气看完绝不离手。据他母亲讲,有一次,发现他半夜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课堂内外》。看来,他真是你们的“超级粉丝”了。陕西文老师(呜呜呜……小cool龙,快递张纸巾过来。)有这样支持和关心《课堂内外》的老师和“超级粉丝”,乐乐姐姐又一次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不过,高寒躲在被窝里看书可不好哦,一定要好好保护眼睛!希望更多的老师、家长…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恰似一股清新的风“吹皱一池春水”,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气象。其实大多数语文老师不仅仅感到“语文更难教了”,而且有的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原先的热情被满脑子的困惑一扫而空。课堂上的“讲”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要不要讲,怎样讲,讲什么”的讨论抑或是争论更加激烈。笔者以为,要把握好“讲”,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三个关系,即讲与问的关系、讲与读的关系和讲与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为主,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调味剂”,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评价,组织好学生的探究、讨论与交流,努力使课堂“活而不乱”,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很高,讨论学生也很喜欢,可是效果呢?课堂中可能会有点“乱”,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样的“乱”呢?又有什么法宝把课堂中的“乱”变“活”呢?我试教《寻访蚂蚁》第二课时后,老师们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议、指点,我重新设计又上了这一课,体会到评价这种“调味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露一手》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语文园地二”中“展示台”栏目的教学内容。我曾听过几位老师关于该内容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可谓丰富多彩.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但总感觉教学内容过于泛化.少了点语文课的味道。在一次下乡进行教学视导时,又听一位老师执教了《露一手》这一内容。授课老师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1.
咱们握握手邓丹莹是这个学期刚参加我们五年级“口才兴趣组”的,接连几次话题她都讲得非常出色。(通常话题经讨论确定后,同学们准备一周,下一周交流)这次讲《假如我是一名……》,她讲的是《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有条有理,声情并茂。我情不自禁走上前说:“来,咱们握握手。”我紧紧握住邓丹莹的手“,今天我要给你打100分!不仅仅因为你讲得好,更因为你一贯的认真!假如你真的成为一位老师,一定会很优秀!”我又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邓丹莹为什么刚参加兴趣组,却能讲得那么好吗?是因为她的口才特别好吗?不,最主要的是她非常认真。对每次确定…  相似文献   

12.
呼唤人性     
《山东教育》中学版 2000年第 9期刊登了《老师的“ BP”机》一文,文章大意是永强老师的妻子 (也是教师 )病重,为了不耽误课,关键时刻又能照顾妻子,永强老师借了传呼机。在课堂上,永强老师的 BP机响起的“嘀嘀”声曾一度引起学生的误解。当永强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嘀嘀”再次响起,他“看了看传呼机上汉显的内容,忍着眼泪,关上机子”,接着又用“洪亮的声音”讲课。后来,学生们得知永强老师的妻子的传呼内容是“我不行了,上好你的课,永强,别了 !”   最初,读过此文后,我胸中产生些许感动,多好的两位老师啊…  相似文献   

13.
孙维刚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生前曾带过的一个实验班,有55%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在《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中,孙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4.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这是《庄子》中“庖丁解牛”的一段精彩描述,讲的是技和道的关系,强调的是道技结合,技中见道。我们的课堂追求什么?我想也莫过于此! 《观察物体》一课,我在几年前曾经上过,但当时因为上课学校是每节课35分钟的教学时间,因此对教材内容作了一定的处理和删减。前段时间参加教师岗位培训,又听了两位老师上这节课,让我有了自己全新的体会,整理出来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5.
<正>丁莉莉老师和我都师从支玉恒老师,算是同门师兄妹。2021年,在“支玉恒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她介绍了自己团队的“全景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开阔的视野、高远的立意、执着的深耕,令人耳目一新,又让人由衷敬佩。我和莉莉多有互动,我知道——作为语文老师,她执教的《天净沙·秋思》《狼牙山五壮士》《“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设计新颖,结构清晰,教学双边活动丰富,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思维含量很高。作为校长,她先后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十大智慧校长”“中国好校长”“齐鲁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获益颇多。课堂上,孙老师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讲”出了一片新天地。孙老师似乎有点“胆大妄为”,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张旗鼓地讲,不厌其烦地讲,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题外话。现撷取其中几段精彩的“闲话  相似文献   

17.
中考前     
“倒计时”三个大字下的数字快要接近“0”了。教室里特压抑,课间10分钟成了同学们学习的加油站。成绩好的同学周围被围得水泄不通。课堂上,同学们撑着疲倦的眼皮,无奈而又不得不去听老师讲了不知多少遍的公式定理。一切都异常,我感觉到一股风正压着我们,我们正在努力冲出风口,顶着强风。老师一再强调考试前要放松,可他们发下来的习题却一次比一次多。父母也“轻描淡写”地说:“中考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在卷上涂几笔,画两下。”可他们却格外关心我的饮食。《考前饮食》《健康饮食》……各种各样的食谱已经填满了他们房间的空…  相似文献   

18.
姜新 《中国教师》2006,(6):26-27
一民主、开放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论辩中经常会有无法预设的收获。《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哲学常识的第一课,当讨论到上帝是有还是无的时候,课堂显得特别的活跃。特别是我讲书本的证明方式时,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提了出来。“老师,上帝能不能存在于我们尚未认识的地方?”“既然我们没有穷尽地认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上帝又为何不可以呆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偷看着我们?”“上帝可不可以制造好世界之后,让世界自己按规则运动,然后自己云游去了?”……我相信很多政治老师有相似的经历,在这个时候老师往往处于…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有幸在南京东南大学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支老师的课堂教学风趣而严谨,形散而神聚,在平淡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听课时,不由想起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课后,细细揣摩,恍然大悟,支老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往往让人回味无穷。“我”课堂上,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中,从不以“老师”称自己,而是用“我”。片段一师: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可能要多上一会儿,多占一点时间,可以吗?生:可以。师:好,得到同学们批准,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师:我都忘了讲哪课了,课题是什么?生:《只有一个地球》师:…  相似文献   

20.
2005年至2007年,我在佛山市南海区石肯中学主持了一个名叫《中难度题型搭台训练教学研究》的课题,该课题旨在探讨教师应当怎样命好课堂练习题和用好课堂练习题,为学生解决中难度题型搭建平台。实践中我们发现“练一评一讲”模式,比传统的“讲一练一评”模式更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