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级中学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级中学音乐教学的责任,不是培养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教会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鉴别和创造音乐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最终目的.当前在高级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音乐作品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和诠释,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结合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传播音乐艺术知识、指导音乐欣赏,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军 《华章》2009,(13)
在高师音乐专业中,舞台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音乐专业学生创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舞台实践坏节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终环节,是加强与提高专业技能的良好手段,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与技巧需要通过舞台实践来得到应用和升华.其次,舞台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创造与应用"能力的主流.舞台实践对于学生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践教学应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通过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同时通过舞台实践的锻炼,提高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开展以舞台为核心的音乐实践教学,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很有趣味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要追求创造审美品味,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乐学精神,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已成为音乐教学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白强 《天津教育》2020,(8):137-138
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音乐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好音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音乐教学策略日新月异,初中音乐教师应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创造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环境,帮助学生领悟音乐艺术中蕴含的深厚感情和强大能量。本文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丰富初中音乐教学策略的几点意见,以供广大初中音乐教师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渗透和新教材的具体实施,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终于提高到了“艺术教育”的层次.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从而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江宝亮 《天津教育》2022,(14):141-143
<正>音乐合唱对培养初中生的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初中音乐教学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在这样一个提倡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音乐合唱教学要在教学策略上不断调整,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文以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素质为切入点,在分析团结协作素质对音乐合唱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之一,其目的就在于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拓展,借助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不断挖掘音乐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艺术品质基础,从而为未来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小学音乐创作教学的指挥棒在教师手中,在小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紧抓这一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预备阶段,充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领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通过学生大胆的表现和创造音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通过听觉感知使人体验到不同的音乐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聆听为中心,从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两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使学生真正体会并能正确诠释音乐与情感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学在学校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师范学校,它是艺术教学,是从艺术的角度去培养人。音乐教学要发挥美育的功能,体现音乐的特点,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并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获得...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今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创新的意识、胆识和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营造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环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把“音乐与情景”巧妙的相互结合,在情景中创造音乐,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已经越来越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开始发展,高中音乐教育和我国的素质教育不可分割,它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能够让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不断的拓展,是当前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攻克的主要难关。拓展学生的艺术能力,首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艺术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本文就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拓展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能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音乐美术学科同属艺术教育,两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它们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使音乐、美术学科巧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艺术素质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5.
音乐和舞蹈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两者均使得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在音乐教育中实施乐舞融合教学,这是遵循艺术自身规律的必然选择。在音乐课中将音乐与舞蹈进行融合教学,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情感的培育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育,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与人合作,从而相互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音乐作为综合性艺术,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多样化的教法,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究,才能将音乐教学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受学生欢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音乐艺术人才。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在高中音乐鉴赏、歌唱模块教学实践中通过实例概括出七种不同的情感激趣教学法:故事引导法、图片展示法、演示法、情境赏析法、提问法、朗读朗诵歌词法、对比式节奏互动实践法,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以提高自身音乐教学水平,与音乐教育工作者相互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一轮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计划得以有效的实施.该文结合音乐创作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创思音乐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此教学模式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潜能,具备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个体良好的实践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21世纪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离不开实践课程的.艺术实践课程是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针对高职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现状,提出了强化艺术实践课程的对策,以为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陈东飞 《考试周刊》2023,(39):151-156
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师的使命。在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音乐潜力,引导他们充分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真正融入艺术的世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注重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