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秦儒墨虽然是针锋相对的两大“显学”,但在文化也即关于人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上,其思想观念都是一致的。在对人的自身的理解上,两者都注重修身、践行,对人的主体性一致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两者都主张个人利益让位于群体利益,都坚持利他的伦理观;在天人关系上,两者都追求天人之间的和睦与融合;在社会理想上,两者都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天人思想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家学师承,也包括儒家思想、五德终始说、先秦学说等,因而表现出二重性特征:既怀疑天命,强调天人相分,又表现出不彻底性,承认天的意志性的存在.但其天人思想中明显表现出了重人事的特征,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其根本观念是一致的:天与人是两个对应的独立存在.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韩强调其相悖相仇,柳强调其相分相对,刘强调其相胜相用.天人同属于一个存在系统,理一分殊,体用不二.天人相分,由此还原为天人相合.韩、柳、刘的不同命题,共同构建起中唐天人关系理论的完整体系,并由此影响了宋人理一分殊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中国宗教天人观的基本方向:西周时期的宗教天人观除保持“敬”、“受”观念外,又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提供了遵天命、顺天命、知天命等新的观念。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或天人关系的格局在西周时期基本确立:春秋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则在顺天、知天、安天以及疑天等观念方面有新的延伸和发展.影响了后世宗教天人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天人相应、天人感应以及警告、征象、灾异等种种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已经在春秋末年以前具备了基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北宋五子关于意的相关探讨表明,意在理学中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概念.他们普遍认为,意具有意见、私意、意念、意欲等义,是天人、物我之间的隔碍.然而,正因为意居于天人、物我之间,是贯通天人、物我的结穴,其自私、遮蔽、阻碍的意涵又必然随之消解,潜在地构成意论在体用方面的两重特质.意作为天人、物我之间的隔碍为表象,而沟通天人内外才更为必然和根本.通过贯通天人内外,此一心意成为人成就内在自我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人相通、万物一体和天人之合。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敬畏教育、仁爱教育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从价值观的视域看,天人之辩既涉及人自身的存在,也关乎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存在这一层面,儒家注重化天性为德性,道家则以维护和回归天性为指向,二者各有所见,也蕴含自身的问题,合理的取向体现在超越天性和德性之间的对峙和分离;它的深层意义,则在于一方面确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避免社会规范的形式化、外在化。在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上,今天面临三重超越或三重扬弃:首先是扬弃前现代的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原始的合一;其次是扬弃片面的现代性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的抽象分离;其三,超越后现代的视域,其实质表现为在天人互动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更高的历史阶段重建天人之间的统一。以上超越,同时表现为以历史主义的观念,理解和看待天人之间的关系,其价值的指向,则是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鉴于《史记·天官书》正文部分与论赞部分之间在天人观上的对立,导致了对司马迁天人思想评价严重失当,笔者曾于《走出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一文中提出一个假说,本文就这一问题依据《太史公自序》和《天官书》作了进一步的探究。文章认为,《天官书》的正文并不代表司马迁的天人思想,它只代表官方的天人思想,《天官书》论赞部分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同时提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是一元的,并无自相矛盾之处,也不存在天道观与人道观的二元对立或神秘思维与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矛盾冲突;司马迁的天人思想代表着当时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荀子天人关系思想既坚持朴素唯物观念;又渗透反对片面性的朴素辩证思维。他既强调"明于天人之分""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在天者",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应对自然,治理自然;又对象法天地自然,以及天人之间互为始终的联系给予关注。他追求的是"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这就既清算了听天由命的错误观念,又不至陷入"天人对抗"的另一极端。而这又得力于他的思想既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了优良传统,又在争鸣中经受了锻炼,从而不仅能超越前人,站到时代的制高点,而且也给后人,乃至今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天人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秦儒家在继承前人有关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交互主体性质的天人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关系,孔子初步提出天人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理解;孟子则从本体论和道德论的角度将天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系统化;荀子虽然总体上反对用交互主体性关系的模式看待天人关系,但也提倡人与天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三个相互循环和贯通的观念,即天人论,人贵论和性善论所构筑的人生哲学,天人论主要描述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对人的字宙地位予以定位;人贵论重在阐明人与动物的关系,强调人生在生物系统中的价值,性善论则主要在于表明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依据,强调在人类自身中间,不同的道德品性造就不同的生存意义与行为方式,只有培育优良道德禀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此三观所体现的整体心理观是理解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及其所表现出自身特色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有五个来源 ,即道家学说、史官之学、儒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先秦典籍及诸子学说。其天人学说的特点是 ,天具有二元性的特征 ,包容着天命和非天命两种因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司马迁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司马迁还注意到了天人之间非感应的一面 ,肯定着人事  相似文献   

14.
作品通过刘知远夫妇被迫害的情节,暴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表现了对刘知远夫妇苦难遭遇的问题。在艺术上具有民间文学自然素相不加雕饰的风格。作品的不足处是强调刘知远是真龙天子,表现出迷信色彩和“天人感应”思想。  相似文献   

15.
原始社会时期自然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农耕和居住活动的原始的天时、地宜意识。夏商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延续并发展了原始时期形成的天时、地宜意识,其相应的物候、天文、地理等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这方面的消息。西周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出现了“时”、“宜”等基本概念,天时、地宜观念更加清晰,周人已经奠定了中国古代自然天人观的初步格局。春秋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对“时”的认识更加丰富,这突出地体现为有关人与自然规律关系的认识,同时“宜”观念也愈加成熟;另影响后世自然天人观的若干重要思想开始形成,这包括有天人相参、天人相分思想。中国古代的自然天人观念在春秋末年以前已具备基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胡瑗继承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视天地合作为物之本始,强调天人统一的关系,并从"天人感应"出发,主张视"天"而行。同时,胡瑗强调了天道的自然特性,主张一切行为顺其自然,并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君者治天下之"自然"的道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胡瑗把天道之律与大易之道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顺应天道的同时,注意因时而变,尤其要注意事物的正反变化。胡瑗的这些思想是充满辩证的成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艺术是彰显数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文化精粹,它强调生命的活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而"天人同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调谐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的特征是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并无绝对的分歧,"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和谐。换言之,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以达求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这也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