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精神消费活动本身成为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成为统治阶级贯彻其意识形态的手段.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心态,阐释出其中的社会学意义.因此,符号消费既具有促使社会结构化的功能,也具有强化社会阶层的作用,当然还具有促成社会阶层流动与整合的效用.但无论是精神消费还是符号消费都受制于物质生产.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精神消费"的观点与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的论述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的全面生产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理论这一部分,而应该更强调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和人的本性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于洋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1):94-95,103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本“经济思想的主要观点.说明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具有理想性和物质性、阶级性和革命性,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特点.同时分析了马克思“人本“经济思想对我们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经济建设、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生产活动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5.
王晗 《华章》2007,(12):248-248
马克思艺术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艺术起源理论、经济基础决定论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理论以及艺术生产理论等,全面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艺术发展理论及其体系,是我们新时期制定和实施文艺思想战略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本文尝试对马克思的艺术发展理论作一系统梳理,并着力从中探求马克思的文艺思想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自18世纪创立以来,一直为世界各国平衡生产力与人口增长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导向。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的社会存在,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着手,认为社会生产有两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的对立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去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才能在世纪之交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人类自身的生产又对物质资料生产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基石。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分强调人作为生产者创造力的无限性,而对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估计不够。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人口理论的误读,使新中国政府对当时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政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是历史的起点 ,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本文展开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物质生产多重矛盾的思想 ,揭示了社会物质生产范畴的科学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论证或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福利观主要由马克思的社会福利物质观、公平观、伦理观等方面所构成."两种生产"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重建个人所有制"等理论都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的社会福利观.对待马克思的福利公平观,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才不致产生歧义.马克思社会福利的物质观、公平观与伦理观显示了逐层递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探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首先应该探讨教育与生产的关系。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续和发展到今天,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贯论述,社会生产的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重复、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教育运行机制,使教育真正发挥其社会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我们研究教育与社会再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础。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其中,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最基本的,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的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理论,如果除去它们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就其科学性来讲,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因此,它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有现实指导作用的.一、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理论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条件第一,社会化大生产.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的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资本论》第三卷,第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在拙作《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82年第5期)、《也谈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与徐节文同志商榷》(载《经济研究》82年第10期)等文中提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方法,生产劳动的根本标志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赋予劳动的社会形式规定性;劳动内容是社会形式规定性的物质承担者;从社会形式规定性和劳动内容两重见地考察,是理解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关节点之一。马克思的上述理论方法,是在继  相似文献   

13.
昌灏  孙厚权 《天中学刊》2008,23(1):29-30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生义原理>中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论述,他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恩格斯也指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这里"全新的人"指的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并且马克思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旧分工的局限及资本主义社会里童工的生活状况,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经济学的范畴,带有相当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作为教育学范畴的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所有方面的发展,指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下人的心智和人的身体各个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可是今天的教育本质被遮蔽了,教育成了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工具,成了实利"俾女",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了一种狭隘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发现并提出了教育经济价值理论,这一理论包括教育具有经济效益、教育生产具有生产性、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费用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费用等重要观点.马克思教育经济价值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文章试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审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经济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物质生产决定交往形式,物质交往决定着一切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交往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一系列交往理论,对于解决南北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南北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南北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法律等多方面的交往;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解决南北问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这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依据.一八四六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能够发现"以人为本"是贯穿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条主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以关注"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核心原则,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文章主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蕴含的人本意蕴进行阐释,以此全面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为出发点,阐述了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演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所带来的贫富分化、工人阶级贫困、劳动异化等问题,提出了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主张。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出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主张,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思想不仅表达了对人类的深切关怀,也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促进了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是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这里的"总体工人"大大拓展了生产劳动概念,不仅包含企业里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文化教育的人员.马克思认为:"这些人的一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例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只要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还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力的杠杆就是教育".教育是否具有生产性因素,教育投资是否是生产性投资,这是教育经济学研究遇到的首要问题.因此,从教育具有劳务性或服务性这一特殊使用价值角度讲,教师的劳动是服务于劳动力的再生产的,因而具有生产性.它主要反映在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上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教育投资的消费性的一面,更要看到它生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