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1,(12):27-27
3月20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滇缅抗战三部曲”——《中国远征军》、《滇西1944》、《滇西往事》暨向中国远征军老兵赠书仪式在昆明新华书店隆重举行。这三部长篇历史纪实小说以滇缅抗战为背景,史诗般重现了中国远征军悲壮惨烈的征般历程。二战中印缅战友联谊会会长,  相似文献   

2.
1943年冬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协同战斗,自缅北反攻侵缅日军,1945年初会师芒友,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全部打通,战绩辉煌,扬名中外,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暨战史编纂委员会所辑《中华民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第一期作战经过概要》、《中华民国驻印军第二期作战经过概要》,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特别是研究中、印、缅战区战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予公布。 史料标题为原有,原件无日期,标点为编选者所加。  相似文献   

3.
滇西抗战从1942年5月日军入侵我国滇西开始,到1945年1月中美盟军将敌人赶出国门结束,前后历时两年零八个月,敌我双方先后投入兵力总计达三十余万人,死伤人数超过十万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印、缅抗日战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战役,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4.
正像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的名字保留在中国地图册页上一样.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的名字。也载入了中国历史。在二次大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受罗斯福总统的派遣,来到中国。任反法西斯盟军“中缅印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在缅北、滇西南与印东北的荒山丛林中,与中国远征军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堪称艰苦卓绝,功绩永垂史册。五十多年过去了。将军的英名仍为中国人民所熟悉。“8·15”抗战胜利纪念日即将来临,记得在8年前的春天,笔者从抗日名将戴安澜的女婿俞济华先生那里得知.史迪戚将军的女公子南希·史迪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前后,为了支持中国抗战,苏联率先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援助。德国入侵苏联和日本"南进"战略的实施,导致苏联援华物资输送的终止,国际对华援助受到严重威胁。由于云南特殊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盟国先后开辟了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油管和史迪威公路,云南承担起盟国援华物资输送由西北向西南转移的重任,成为正面战场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动脉和输入中心,支持了正面战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全过程。随着战争的发展,云南成为盟国空军在中国的主要基地,抗战兵源的输送和滇西反攻部队的粮草供应要地。滇南防御和滇西抗战的爆发,标志着云南成为中国抗战的又一重要战场。因此,云南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的根据地和重要前线,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泽 《云南档案》2014,(8):12-12
2014年7月,耿马县档案局馆通过云师大副教授马健雄,征集到清光绪甲午年间滇西腾越人张成濂绘制的《滇缅旧界图》复制件。此界线图是根据乾隆年间,中缅交战调停后双方共同划定的实际界线绘制成的,是中缅历史上中方边界上纵深最大、疆域最宽的地图。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火将中缅边境的滇西大地裹挟进了日寇的铁蹄之下,使得这片古老而蛮荒的土地蒙受了长达两年的耻辱和损伤. 为了找寻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的史迹,不久前,笔者一行走进了云南保山地区,一个特殊群体——日军慰安妇,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无论是腾冲,还是龙陵、松山,翻开尘封已久的档案,查阅饱浸岁月痕迹的老旧报刊,"军妓"(即"慰安妇")等刺目的字眼时常跃入眼帘.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7月,耿马县档案局馆通过云师大副教授马健雄,征集到清光绪甲午年间滇西腾越人张成濂绘制的《滇缅旧界图》复制件。此界线图是根据乾隆年间,中缅交战调停后双方共同划定的实际界线绘制成的,是中缅历史上中方边界上纵深最大、疆域最宽的地图。张成濂,字景洲,云南腾越(今腾冲)人,缅甸爱国华侨。张成濂幼年随父母移居缅甸,精通华、缅、英文,通晓缅甸历史地理,是公车上书事件  相似文献   

9.
马昌法 《档案天地》2011,(11):22-25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为了保障中缅两国勘界工作的正常开展.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  相似文献   

10.
二战期间,世界各国有关"二战"的出版物都有一张著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陡峭山路,从幽深谷底向着险峻山顶缓慢爬行。这就是隐藏在中国西南地区大山深处、史迪威公路的经典路段——"24道拐"①。一、史迪威公路与"24道拐"  相似文献   

11.
滇西反攻,打响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第一枪,也是抗战中最惨烈的一役。和整个滇西反攻相同,腾冲的胜利是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敌我伤亡比例高达1:6。而整个腾;中城,也在血雨腥风中毁之殆尽。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保卫西南大后方和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1942年3月至1945年3月,中国先后动员40万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场与盟军联合对日作战,以十万将士埋骨他乡的代价,打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军威,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为一体。在许多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回忆中,均提到缅甸曼西,这个被称为"公路尽头"的地方。1942年5月,入缅作战的第5军军部及新22师等在第  相似文献   

13.
读《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闵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中缅印战区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对盟国在中国、缅甸、印度的军队的总称,最高统帅蒋介石,参谋总长史迪威。也是我们熟知的飞虎队、中国远征军、中印公路,以及麦瑞尔突击队的故事发生地。从1942年3月中国军队入缅算起,经过三次大战役,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以接近20万人的伤亡换来了国际援华物资运入中国的重要交通线;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把日军阻挡在中国西南大门之外。但,这却是二战以来唯一未被参战国正式纪念过的战场。  相似文献   

14.
二战期间,世界各国有关"二战"的出版物都有一张著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陡峭山路,从幽深谷底向着险峻山顶缓慢爬行.这就是隐藏在中国西南地区大山深处、史迪威公路的经典路段—"24道拐"①.一、史迪威公路与"24道拐"史迪威公路是由史迪威将军主持修建而得名,是当时境外连接中国唯一的陆上国际通道,它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镇经缅甸北部的密支那,从密支那义分为南北两线与滇缅公路相接,经昆明、"24道拐"直至战时"陪都"重庆[1]2的一条国际战略大动脉,被誉为"远东抗战生命线".  相似文献   

15.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障碍. 国民党残军是“金三角”极大隐患 就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叛乱武装的清剿接近尾声之际,一场中国军队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悄悄地在中缅边境孕育着.  相似文献   

16.
<正>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实际上是三条主要线路组成的一个交通网络[1]40,包括其前期的滇缅公路、中后期的"驼峰航线"及后期的中印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是当时唯一一条通往国外的战略通道。"24道拐"既是史迪威公路上一重要战略节点,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被  相似文献   

17.
沙平 《档案时空》2006,(11):35-36
1943年10月,在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直接领导下,以孙立人将军所率新38师为先锋,中国驻印远征军开始反攻缅甸。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缅两国文化交流协定,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冼光位副厅长为团长的中国图书馆代表团一行五人,于七月九日——二十三日对缅甸作了为期半个月的友好访问。洗光位同志曾先后为区直文化系统、南宁图书馆界作了访缅报告,介绍了缅甸图书馆事业概况,使与会者得到了教益和启发。征得冼光位同志的同意,现将其报告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9.
李新铭  俞宏杏 《兰台世界》2016,(13):128-130
明代万历年间,新兴的缅甸东吁王朝不断侵入中国西南边境,中缅在边境地区爆发了数十年的军事冲突。这场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直接牵涉到了两国边境的沿革史,造成了中国西南边疆的萎缩,并奠定了当代中缅边界之雏形。  相似文献   

20.
<正>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滇西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远征军和滇西人民与侵略者进行了近三年的战斗。经过重新装备和训练的中国远征军在滇西人民的支援下,集中14个师16万人,在美国空军的密切配合下,于1944年5月发起反攻,1945年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队在缅甸芒友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