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文论家对能否“以理入诗”争论不已。否定者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理入诗偏离了诗歌的本质,肯定者则认为《诗经》就已开启了以理入诗的先例。晚清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表现出认可以理入诗的态度,指出“寓义于情”、“有理趣而无理障”才是以理入诗的不二法门,体现出诗歌理论发展到晚清所呈现出的兼收并蓄、圆融贯通的总结性质。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的《艺概》以语录体形式"概"言《史记》。在对《史记》亦文亦史的评断之下,从多个角度透视了它的文学特质。通过《史记》与其他文本的比较,关注《史记》文本的情感色彩,强化了《史记》在文学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朝刘熙载的《艺概》是我国古典文艺批评领域里的一部杰作,其文艺批评方法独具特色:在哲学方法层上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指导,注重伦理式批评、知人论世和中庸辩证法;在学科方法层上注重阐发前人,概论方法和意象批评法。得当方法的运用使作品成为文艺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艺概》研究史以时间维度为经,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而以学界研究的不同视角为纬,又可见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点、主导价值观和成就所在。《艺概》研究史主要成就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20年。综合《艺概》研究不同时期的特点,不仅为《艺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历史借鉴,也将引导接下来的刘熙载《艺概》研究。  相似文献   

5.
《艺概》是晚清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刘氏"奇正"理论以"正"为主,以"奇"为辅。"正"强调"尚义故正",具有与"真"和"稳"意义相近的特点。"奇"具有强调"缥缈"和雄放的情感等特点。"稳"与"正"、"奇"与"变"是相似的审美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6.
以《艺概》著称于世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将毕生论文艺的札记汇集于此,是对前代文艺批评的总结,本文选取其中的《诗概》为考察对象,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探讨其诗歌美学。刘熙载的《诗概》作为中国诗歌理论的总结性作品,除了具有《艺概》所具有的总结性、全面性和公允性的特点外,同时刘熙载本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的时代和前代的影响,将诗论笼罩于儒家诗教框架下,但是他所提倡的艺术源于生活、自然清新的风格对后人学习和鉴赏文艺作品所具有指导作用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7.
《艺概》研究不应该忽视对刘熙载文体理论的研究 ,《艺概》在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比较了不同文体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异同 ,深化了对艺术本体的认识 ,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尤其是文体论做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最后总结。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艺概>研究》的出版,是值得祝贺的事。全书对刘熙载的生平思想和艺术理论进行解读和全面审视,结构是精当的。全书遵循历代文论史实,以现代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从不同的学术层面进行研究,并给刘熙载的艺术理论以合理的学术定位,是颇有创见的。其在语言表述上,力求形象化和抒情性,做到深入浅出,表现了著者一定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9.
《艺概·赋概》是晚期近代赋论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它内容丰富,论述简单明确,可以说是古典赋论的终结。文章从注释、批评史、赋学研究专著、学术论文四个方面,对从1935年开始到现在的《赋概》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相对来说,《赋概》一直是《艺概》研究中冷门的部分,它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综合讨论《赋概》的研究现状,不仅可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探讨,也可以对后来学者研究《赋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艺概》选注本六种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当前有代表性的六种<艺概>选注本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艺概注稿》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注释《艺概》的原则、过程及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晚清经师刘熙载的《艺概》是一部体系严密的综合性文艺理论著作.该书撰写受到晚清文艺思潮与经师身份之间张力的影响.刘熙载试图调和由二者引申出来的"六经皆文"与"文本于经"的冲突,构建出一套具有中间路线色彩的"文经合一"说的文章观.在批评实践中,刘熙载严格遵循文章源于六经,文章由道、义、事、情构成的文章观,将经学文献纳入文学批评视野,同时又采用经学义理视角展开文学批评,实现了推尊六经神圣性与承认文学独立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与《艺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和<艺概>都是对前代文学实践和理论批评的总结,二者有着颇多一致之处.本文从宗经思想、文学史意识、立足文学实践、兼容并蓄的批评态度、范畴应用五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文心>因其关注形而上的"道"之哲学探讨,并形成其文学上的"原道"--形而上理论,使<文心>的宏观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能够以开阔的视阈作细致的微观探寻,结合历代文学实际,建构了其"体大虑周"的宏观文学理论体系,在古代文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艺概>因缺乏这种上溯于"道"(本体)的形上意识,故尔其理论性、系统性,均不可与<文心>同日而语,尤其在近代变革动荡的时期缺乏时代气息,而显得传统的包袱相当沉重.  相似文献   

14.
《艺概.经义概》是刘熙载文艺理论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它五"概"多有互相发明之处。《经义概》内容紧凑精准,理论阐述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其中存在大量可施之一般文章作法的真知灼见,对文题关系、锤炼字句、抑扬顿挫等方面刘熙载都有非常独到的看法,值得我们细细研读,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论具有辩证灵活的表达方式,这是与西方古代文论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晚清文论家刘熙载的个案研究,清晰的透视这一特征,基保,虚与实,持世和持已,是与异,清空与沈百,意与法的范畴,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些重要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挥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二百四十六条论述中,选出与刘熙载书法品评有关的加以分析综合,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后期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刘熙载回归程朱理学,希望通过重塑形象以激发其活力;他放弃了“作文害道”“严防夷夏”等极端理念,将朱熹“道与文同一”思想作为核心;同时,他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以应对时代新状况。上述三方面思想并存于他的诗文书画评论。刘熙载《左传》文章批评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背景,无门户之见,去芜存菁。他主要从理学视野、文章经典、叙事技法三个角度展开相关评论,其核心是“道”与“文”、“元气”与“尚礼”、“意法”与“运化”三组概念。刘熙载希望通过自己的著述及上海龙门书院教育活动改变现状,他推崇《左传》也是这一系列行动的组成部分。然而时移势易,社会状况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但是,他的精当总结为《左传》古典文章批评画上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所撰写的《词曲概》是晚清时期一部优秀的文艺理论著作,其理论价值深受各家好评,但它也存在着些许遗憾和不足,比如对周邦彦人品和词品的评价就有失客观。刘熙载在《词曲概》中对周邦彦及其清真词的两点评价是“当不得一个‘贞’字”和“周旨荡”,这一评价是基于传统的雅俗观、道德观和文学观出发对其进行评价的,体现出刘熙载以“论词莫先于品”为宗旨的道德批判观,这既是刘熙载词学批评的特征,也使其在具体批评时暴露出以偏概全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9.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陈与义于绍兴五年(1135年)前后退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本词大约写于此时。这是一首名作,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故乡度过的豪畅欢乐的生活,历历如见情景,如闻声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意境极美。风格爽利。刘熙载说此二句“因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故……不觉豪酣转成帐悒,所谓好在句外者”(《艺概》)。过片转言今情,  相似文献   

20.
点染,本是绘画术语。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