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慧宗杲“看话禅”关于般若探究(审美探究)的禅学思想,是一反禅宗美学的传统观念而提出的新的主张与观点,为宋代禅宗美学乃至宋代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审美态度的美学理论而言,不仅中国传统美学几乎全是静观的学说,就是西方传统美学也仍然如是,而大慧宗杲“看话禅”则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探究。其审美态度以及对于般若意志与审美意志的强调与论述,对今天的审美活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2.
禅净合流与明代禅宗美学思想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禅宗在有明一代发生了重要转向,它沿着宋元以来所出现的禅净合流的基本趋势向前发展,而且越演越烈。这一时期的禅宗美学思想的走向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特点。本文从“净心净土的向往与审美境界的追寻”和“妙悟法门的解读与审美生存的探究”等方面,指出明代禅宗及其美学思想所发生的重大转向,并指出晚明“四大高僧”的禅学主张标志着禅宗思想的式微,开辟了近代佛教念佛净土实修的道路,禅宗及其美学思想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3.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禅宗主张人人具有佛性,而佛性则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有通过“悟”才能去领会,去获得佛法真如。禅宗所主张的这种不藉语言文字、不假思计教理、单传心印、直达心性的妙悟顿修,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的心理体验,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并且进入诗学,对中华审美心理体验和艺术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究。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探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浮变幻与人生体验的深入 ,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 1988年以前 ,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禅思 ,“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禅味的自然物象 ;1988年以后 ,特别是 1992年以来 ,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 ,超越现世人生 ,“安妥”自己的灵魂 ,建构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其散文境界 ,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 ,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6.
宋代,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融会诸宗”的趋势。天台宗也难免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天台山外派的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宗昱著《注十不二门》,他们用禅宗和华严的“直显心性”、“一念灵知”来阐释天台的纲要之作《十不二门》,主张“真心”观。知礼为了救天台教观一家之“正义”,著《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并指出山外派二书是受了禅宗和华严异说的影响,违背了智额和湛然的本意,必须予以肃清。知礼的《指要钞》洋洋万言,这里仅对它的核心理论作点指导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憨山德清对禅宗美学的贡献及其学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清的“为学三要”之说 ,成为 1 7世纪以来三教一体的名言 ,为后世僧人所尊奉的准则。他对禅宗哲学与美学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本体范畴“禅”(心 )的深入探讨与明确论述。而他毕生实践 ,则是以三教一体的心性说为指南 ,以禅家心法遍注儒、道、释三家经典 ,对禅宗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了系统阐释 ,在中国禅宗思想史及其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禅宗语录是对禅门师徒参禅悟道言语的记录,虽然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出于指示学人悟道门径的需要,也要将禅师的说法过程记录在册。禅门师徒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对市井情景耳熟能详,市井生活中的货物买卖、赌博喝彩等场景常用的俗语也被禅师信手拈来,赋予其特殊的宗门含义。本文对这些俗语的宗门义略作探究。  相似文献   

9.
五、仁为核心,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学而优则仕”是他长期的政冶实践和教育实践的概括,是以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礼”,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在教育上主张以“礼”为教。二是“仁”,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在教育上主张以“德”为教,都以“仁”这个最高道德概念为旨归。所以“礼”和“仁”是贯穿孔子政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令天探究、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索,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沲变幼与人生体验的深入,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1988年以前,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在的禅思,“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弹味的自然物象,1988年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来,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超越现世人生,“安妥”自己的灵魂,建橡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散文境界,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11.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等内容的梳理,以期对禅宗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其中,对于禅宗美学的性质,就学界存在的几种分歧——“生命美学”、“修养美学”、“直觉性美学”以及“自由美学”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相似文献   

13.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脉,在教义、教理、修炼论悟及传授方法方面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禅宗认为要证得佛的境界“求人不如求已”,应当不假外求,深入自己的内心去体悟。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以达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目的。其政治讽喻诗多为“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伤民痛指斥时弊之作。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他主张形式要服从内容,反对形势主义的诗风。  相似文献   

15.
南能北秀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中国禅宗史上,“南能北秀”时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过渡期中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慧能还是神秀的禅学及美学思想,都带有这一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色彩;他们都没有离开“东山法门”的轨道,只是从不同侧面继承和发展了弘忍的禅法,而且都与马祖道一开创的洪州宗之后的南禅有着重大差别。论文从“南能北秀”对审美本体的追问、审美境界的向往和审美体验的探究等几个方面的异同,以及他们的禅学及美学思想的某些特点进行了考察、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新石头记》是吴趼人的重要作品。作深刻批判了晚清社会的腐朽,并以虚幻的“明境界”为理想蓝图,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建构,提出了“明专制”的思想主张。“明专制”是吴趼人探索的救国救民之路,是他提出了理想的国家政体主张,与他一贯坚持的“道德救国”论是一脉相承的。《新石头记》是吴趼人完成从批判、揭露现实到追寻治国拯世良策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感悟”是语文课堂标准中的关键词,感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策略。对学生而方,也只有感悟了,他们的语文水平才能提高。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注重对感悟教学策略的探究,将“感悟教学”作为其主张的“诗意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他执教的《长相思》一课为例,赏析他的“感悟教学”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梁元帝萧绎现存诗歌123首,他在文学理论上对传统的“文笔说”作了新的阐释,丰富了“文”的内涵;审美上主张“中和之美”,继承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胡适先生教育二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胡适到一所大学作哲学演讲。谈到孔子的主张,他在黑板上写下“孔说”;说到孟子的理论,又在黑板上写下“孟说”;然后,又说孙中山的见解,便在黑板上写下“孙说”;最后,他总结阐述,说出了自己的主张。谁知,学生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20.
禅宗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就唐代禅宗对近古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之影响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习修而得名。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掸宗。“禅”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习修方式,在佛教中尤具有特殊的意义。禅宗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相标尚,据说这可以上溯到释加牟尼的“拈花示众”。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采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后,从摩诃迦叶起,传释迦牟尼“正法眼藏”,以心传心,传承不断。及至菩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