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三联的沈昌文一样,俞晓群也是深受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热爱的标签。他是海派杂志《万象》复刊以来的总编辑,也是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这一代的书香》讲述了俞晓群在出版界30年来经历的书与人的故事。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2.
为了书香缕缕──“书趣文丛”出版之后俞晓群,王之江读书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终生心身相许的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以此为趣,或者说读出了趣味。那些手不择卷、终日穿行于书叶之中的人,不一定以此为趣,只是命运使然,服从一种状态而已。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以...  相似文献   

3.
俞晓群先生的学术著作——《数术探秘》目前被翻译成韩文并在韩国出版发行。 《数术探秘》于1994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目前由韩国延世大学林采佑先生译成韩文,并由韩国“图书出版东与西”出版社出版发行。另需提及的是,《数术探秘》一  相似文献   

4.
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七"与"十"两字颇为特殊.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曾说:"在西汉时,七字书作十,中画甚短,与十字极相似."②张勋燎先生则对此作过详细考证,指出:在先秦时期,即秦统一之前,"七"字写作"十"型,而"十"字写作"|"型或者在"|"中间加一点,此时"七"字和"十"字在写法上尚有分别,但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七"字仍写作"十"型,但是竖画较"十"字型较短,而"十"字也写作"十"型,"七"字和"十"字的区别极不明显,整个西汉两百多年,"七"字都保持了秦代常用的写法.  相似文献   

5.
“书”字解     
《图书馆》1980,(2)
“书”字是图书馆三字的简写,是我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所造。按繁体字计算,“图书馆”三字有四十一划,简写成“书”,可以省掉二十八划,若用草书则只有  相似文献   

6.
郑振铎先生在《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中曾谈到:“《京本通俗小说》的产生地,似乎较为容易断定,据其以‘京本’二字为标榜,则我们可知其必非出版于两京(北京、南京)。……以‘京本’二字为标榜的,乃是闽中书贾的特色。这样看来,《京本通俗小说》大有闽刻的可能。但闽中的书贾为什么要加上‘京本’二字于其所刊书之上呢?其作用大约不外乎表明这部书并不是乡土的产物,而是‘京国’传来的善本名作,以期广引读者的罢。”郑先生这里对“京本”的说法,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直到现今,在一些论著中仍然在沿用着。例如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论及《京本通俗小说》一书时,也说:“此书标‘京本’字样,实书贾伪托以示版本之可靠,犹之宋说话人以‘京师老郎’为号召一样,这是当时福  相似文献   

7.
李慈铭(1830—1894),字爱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清同光时期著名的学者。先生出生于越中名门显贵,性喜读书、藏书。每读一书,先生往往会在书里写下批校题跋,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其内容或校一字一词之误,或释一字一词之义,或评其人其书之得失。先生卒后,其藏书的绝大部分于1928年被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购:"其藏书共九千一百余册,内中手批手校之书共二百余种,约二千七百余册。考证经史,殊可珍宝。本馆经地方当局之介绍,全部收入。"购得先生藏书后,北京图书馆即着手整理其中的批校题跋。  相似文献   

8.
吴孟复先生,名常焘,字伯鲁,改字孟复,以字行;号山萝,别号勉堂,室名商邃室。1919年2月3日生于安徽庐江县之吴家小圩子,因地近著名的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故称三河人。先生幼时,其家在江北的庐江和江南的郎溪有些田地,在芜湖城中亦置有房产,家道还算殷实。先生为长孙,深得祖母喜爱,出生不久,即抱在身边,亲自照看,一应衣食眠起等事不让别人插手。稍长,便口授诗词,先生聪颖异常,往往一过成诵。由是更受祖母宠爱,五岁即送入私塾读书。先生于书盖有宿缘,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要每日必读书,才能精神好,吃饭香;每晚必读书或背书,才能入睡快。有一次发高烧数日,昏迷不醒,家人心急如焚,忽于半夜醒来,张口便要拿书来读。祖母虽对他宠爱,但并不溺爱,经常严加督责。也不时劝勉他说:"只要你争  相似文献   

9.
曹聚仁先生一生的书话、论、史论达四千余万字,皇皇大哉!可惊的是,这些字皆当成作品来写,此不特于知识的增进有大功焉,即当成学来欣赏,也有浓酽至味。其笔下字.似不动声色,实得传统中醺染至重。如谓:“这几天,我只要有些闲暇,便把王长宝女士的遗《欧氛随侍记》看了下去。长宝,她是王景歧先生的长女。景歧先生,他大概和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蔡元培诸氏关系颇深,但他任上海劳动大学校长时,给我印象是庸碌无能。”(见《书林又话》)  相似文献   

10.
正出版界最近的一个亮点,是放弃地方集团领导不干而重回做书一线的出版人俞晓群,推出一套被读书界准确概括为"三老集"的丛书:沈昌文《八十溯往》、钟叔河《记得青山那一边》和朱正《序与跋》。书不过是薄薄三册小开本,甫—上市却被读书人大加追捧,将其视为今日出版人向前辈的集体致敬。三老皆为1931年生人(还有一位开明深思的出版人刘杲先  相似文献   

11.
北大图书馆与马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大图书馆号称全国第三(第一为国家馆,其次为上海馆),高校第一。2002年百年馆庆时,我献上拙作一首,中有一句:李氏珍藏马氏书。马氏书,即马廉先生“不登大雅之堂文库”藏书。马廉先生(1893-1935年),字隅卿,  相似文献   

12.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出版王古鲁先生注释的初、二刻《拍案惊奇》,但当时因条件限制,书中存在不少缺漏和讹误,有些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也未完全删除,因此我社一直未重印。岂料青海人民出版社却于1981年2月竟不同我社联系,擅自翻印了出版权属于我社的该书。我社为了贯彻原国家出版局(81)出版字第  相似文献   

13.
向“老辈们”学习俞晓群跨世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先辈们前辈们已经跨过多少次了,每一次都有各自的辉煌和壮烈。所以,我们最好以一种平常的。C态对待那即将到来的一刻,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什1这一代跨世纪人应当做些什么?要说编辑工作,可以用一个“杂”字来概括,从...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百物腾贵,许多知识者不得不卖字鬻文以贴补家用,闻一多先生治印被传为美谈。商衍鎏先生是时避居西蜀,也以砚田耕耘为生。其字“天骨开张,姿态颖秀”,在书界小有名气。不过,人们更看重的恐怕还是他前清最后一个探花的身份。当时有所谓四进士条屏,指最末一次科考前四名之人(亦即人们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书迹,缺少一人,都非完璧。近现代国人对科举制度的态度颇可玩味: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近承吴小如先生惠赠其新著《霞绮随笔》(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作为《名家心语丛书》第二辑推出的《霞绮随笔》,是吴小如先生近一年来所写文字的一本自选集。所收文章都不长,大都是两千字上下的短文,稍长的也不过四五千字,但文短而精彩,很吸引人。《霞绮随笔》共收65篇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书房臆话》,第二辑《书序与书话》,第三辑《忆往思旧》。作为一本自选集,自然代表了吴小如先生的学术观点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虽然作者称这些文章是“即兴之作,并无太多学术价值”,但涉及学术话题的文章,却是很有学术意味,很有学术价…  相似文献   

16.
记得还是1956年,我刚进入北京大学,领的借书证上贴像片处,盖了一个"书"字用方框圈起来的图章,不知什么意思.老同学告诉我,这个字代表"图书馆"三个字,是图书馆界老前辈杜定友先生1927年创造的,"象形回币,具有地方之意.中间置一‘书'字,即书的四周,围以馆屋,成为藏书之所".(<图书馆学季刊>2卷(1927)1期166-167页)  相似文献   

17.
《许瀚年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袁行云先生编著的一部关于许瀚的个人编年谱。该年谱由齐鲁书社于1983年出版,全书24万余字。这部书到现在仍然是国内一部占有资料较为充分、考据比较精严、学术界评价极高的学术著作,当时堪称研究许瀚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8.
我是通过大名鼎鼎的唐吉诃德骑士“认识”杨绛先生的。从那时起我便对先生充满了仰慕之情,以后凡见与先生有关的文字,我都抱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还不知道《将饮茶》是一本什么书的时候,仅见素净的封面上,疏淡的竹影中,立着“杨绛”两字,便喜不自禁,只求一睹为快。我常常是凭直觉挑书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出版了好几部关于中国印刷史的图书,其中以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和魏隐儒先生的《中国古籍印刷史》最有分量,他们在整体上对这一课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因为篇幅的限制(前书64万字,后书21万字),对一些细部问题(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印刷史)只能是提纲挈领式的把握,不可能细细探究下去,这就留下了不少有待填补的空白领域或有待充分展开的部分。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季士家先生的《明清史事论集》一书,已于1993年11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共辑选季士家先生几十年来从事明清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计17篇,约24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