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来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前提或基础,离开实践,就无从认识。但是,实践不会“自发”地形成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来自自觉的实践。要使不自觉或不很自觉的实践,转化为自觉或比较自觉的实践,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对事物形成规律性认识,才能实现这种转化。进行这种分析、概括,就是总结。可见总结是认识运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从认识的感性阶段到理性阶级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对于现行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挑战,它更加注重学生这一阅读的主体,更加注重阅读实践。那么教师如何来认识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呢?一、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全新理念1.阅读就是生活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读书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信息;读书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取精神营养;读书能发展人的语言和阅读能力。而这一切都得由读者自己去理解、感受、体悟,因此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生…  相似文献   

3.
徐特立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做上批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注式阅读法。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实际需要还是从应试检测方面来看,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是衡量一个中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这就是语文界同仁近几年来把它作为重要研究课题的原因所在,所谓阅读能力,它是认读、记忆、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赏析、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就阅读过程而言,它不但有“字词——句——篇”亦即“点——线——面”的阅读程序,而且要有纵横拓展的立体化的阅读程序。其研究领域是及其广泛的,并非此一小试所能企及,本文拟从方法论的角度,紧密结合中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把每篇课文当作一个“细胞”,从探讨中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认知过程的目的出发,  相似文献   

5.
比较阅读法,又称“对照阅读法”、“对比阅读法”,它是选取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或就内容、或就形式、或就创作意图、或就写作背景、或就文章的历史作用社会效果以及阅读者感兴趣的其他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比较,观察它们的异同,从而形成对它们新的认识的一种读书方法。近年来,我在  相似文献   

6.
教学法总是随着时代而前进 ,随着人们教育理念不断推新而不断变革 ,教学模式亦然。“小学语文启·导·研三级阅读教学法”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是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试用版 ) ,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产物。一、“启·导·研三级阅读教学模式”原理简介“三级阅读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实践活动 ,学会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论体系。它的全称是 :“小学语文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法”。启读 ,就是启发学生自主读书…  相似文献   

7.
骆兰 《新疆教育》2012,(21):99-99
实验课教学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学生认识、感知自然事物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阅读理解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理解、吸收、鉴赏、评价文章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雪姣 《江苏教育》2023,(20):11-13+27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整本书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会读书”。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主动的阅读,自觉建构个性化阅读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我们提出整本书阅读的一些策略,归纳为“三境”,以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提升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读书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现在我们能读到的书可谓浩如烟海,而真正做到享受读书,真正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还非得有好的读书方法不可!俗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也是众多学者集一生经验之所得。它告诉我们,将读书与笔墨记录相结合就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即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或自己有了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这也就是我  相似文献   

11.
刘恩德 《山东教育》2003,(25):22-2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了明确认识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并正确地落实到教学中去,以下分三个方面对此予以阐释。一、对探究性阅读的认识1.什么是探究性阅读《现代汉语词典》对“探究”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之后再加一个“性”字,说明“探究”的程度应该低一些,强度也应该弱一些。是否可以这样说: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在探索研究、探寻追究中解疑的读书实践过程。在这一读书实践过程中,学生作为探究性阅读的主体,要…  相似文献   

12.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读书。怎么指导 ?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 (解决“为什么读” )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①“内容”角度: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②“情感”角度:初读知情──细读悟情──再读抒情;③“写作”角度:初读了解“写了什么 …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阅读。“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想像、联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一种形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感悟生活能力的特殊的认知活动。阅读教学与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而这种活动必然是有序的、科学的,它不仅应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阅读浅说     
阅读的真正内涵,就是看文字符号,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它是重要的交际手段,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增长知识、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它直接服务于人际的交往、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阅读要求对读物要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和反映,阅读的这一功能对于个体的人来说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实践过程。因此,从这一角度说阅读是吸收、理解、判断、抉择、创造、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付无数纷繁的信息时,其认识具有简缩的趋势。”这就是对材料所表达的事物要有个本质的认识,明了对方的意图。而这一认识过程就是把纷繁的信息简化、提纯、抽象,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制作功夫,这种功夫就是思维的深化,它要求对读物要有深层次的理解,即“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6.
叶青  陈祥 《湖北教育》2023,(2):17-18
<正>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读好的书,就是与有智慧的人进行交谈,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时时牵引着读者的情感。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从“读通”逐步走向“读懂”,最后走向“读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甚至还需要一个反刍过程。这样,读书的人才能从“读进去”中“走出来”。整本书的阅读分享课旨在让学生在回味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升华情感,并以此丰盈每个参与分享的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语感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感的培养是基于大量的阅读体验和广泛的语言实践基础之上的。一、拓展阅读体验丰富的阅读体验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学生对言语进行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1.涵泳品味,触发语感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语言作品反复“涵泳”的过程中习得的“,涵”的本义是指浸润“,泳”的本意则指潜行水中。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曾提出了读书“涵泳法”——“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  相似文献   

18.
1987年,我们曾在《语文教学点拨法新探》一文中初步阐述了“点拨法”的基本观点。近两年,我们从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又提出了新的看法。这说明,点拨教学的研究还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很漫长的磨炼时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思想的。我们在《新探》一文中提出了七项原则和十  相似文献   

19.
阅读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是“读书”,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读书”从来就具有无上的地位。如果说古人对“读书”价值的认识深受贵族阶级文化的影响,乃至有文人自清高的一面。今天,我们对阅读的认识和研究则应站在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也更加全面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王米俊 《西藏教育》2011,(10):22-24
文学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内心世界的,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而且越是伟大的小说,越是具有无比的丰富性,读者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阐释。而由于个人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倾向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