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现,给英美意象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意象主义者们在古老的中国诗歌中找到了同其诗歌理论颇为符合的完美形式和“创作支点”.他们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诗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技巧,从而为英美诗歌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当下关于领导力的界定众说纷纭,班主任的领导力更是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领导力是某个人为了特定的使命、发展战略和整体目标,带领团队正确前行的一种团队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班主任的领导力应是班主任用法用权、用人用才、用事用物、用情用理、用心用术,引领班级正确前行的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英美诗歌"这一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情况,从理念和实践上探索了"英美诗歌"在课程理念、教材选择、讲授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将这门课程一分为二的看法。在教材选择上,尽量使用原版图书,减少转述。具体的讲授实践中,可尝试介绍、朗诵、提问与创作激发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当下关于领导力的界定众说纷纭,班主任的领导力更是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领导力是某个人为了特定的使命、发展战略和整体目标,带领团队正确前行的一种团队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班主任的领导力应是班主任用法用权、用人用才、用事用物、用情用理、用心用术,引领班级正确前行的一种大成艺术,也是理念、学识、人格、情感、意志等的综合素质,还是驾驭、引领、发展班级的综合能力.可以说,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取决于班主任的领导力.然而,班主任如何在领导班级全过程中展现卓越的领导艺术呢?笔者认为,班主任应经营好以下这"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映、描绘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反现代”的经典艺术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摆脱生存环境困扰的宝贵的生态智慧,但生态美学强调自然信仰的“生态整体主义”,并不是对人类自身的否定,而是以生命为基点,重建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又被反复确认,并被不断重写。在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既矛盾、冲突又暧昧的关系。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之下,重建语文教育既要重估经典教育的价值,又不能拒绝生活关怀;既要深刻反思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又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出发。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在知识精英对大众进行现代意义总动员思路的引领下,清末民初教科书在科学理性、民主政治、现代伦理精神、现代商品经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着启蒙。教科书开启儿童的智识,塑造着国民新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构建了社会变革话语系统的基础力量。教科书的启蒙犹如静水深流、润物无声,不断浸润着中华大地,激荡着古老的神州。正是由于清末民初教科书启蒙的力量与承载,现代性在这个千年古国中以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形式喷涌而出。于是,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前行,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8.
面对英美诗歌教学边缘化的险境,本文基于文学研究中的传统批评、新批评和读者反映论,提出了有效、有用、有氧的三原则,建构并实施了"问题双环"教学模式。立足问题、入诗境,提高学生对诗人创作背景的洞察力;着手内环、品经典、练内功,确保英美诗歌成为学生练就英语功底的最佳资源库、首选训练场和灵感发源地;着眼外环、增体验、悟人生,实现经典诗歌作品的人文关怀。总之,"问题双环"英美诗歌教学模式从宏观和微观、纵向和横向多视角、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感悟英诗的的神韵和美妙。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 ,在 1 9世纪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基础和运思路向。在中国它产生于 2 0世纪 5 0 - 60年代 ,成熟于2 0世纪 80 - 90年代 ,它与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展开是同步的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待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超越西方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所构建的审美现代性 ,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倡导审美教育。它具有真正开放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刘仪华 《文教资料》2006,(21):77-78
语气是作者隐藏于作品中的情感。诗人追求个性化情感的抒发是英美诗歌的一个传统,因而在英美诗歌的鉴赏与教学中,语气特征的分析不可或缺。英美诗歌的语气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局部语气特征和通篇语气特征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12.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的产物,也是新时期特定人环境激发、催生出来的一种小说体式和学现象。新笔记小说在承扬传统的同时,又包含了不少新的质素,即现代性特征,在不重“实录”、具有理性深度与现代感、手法之“新”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新美学”的建构,德国当代美学将其称为对鲍姆嘉通关于美学作为“感性认知”这一最初构想的再次复兴,其深层意旨在于,突破美学在近代之后的发展中伴生的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复杂纠葛,在对美学本色的回归中彰显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梳理作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哲学”与“美的艺术”之间的纠缠可看出,“艺术哲学”被用来取代“美学”,源于理性思维对感性逻辑的排斥,而后者恰恰在“美的艺术”中得以呈现;审视作为逻辑方式的“感性认知”与现象学之间的交错可明了,美学能够成为第一哲学,显示的只是二者作为感性思维的共同前提,却不意味二者拥有全然一致的致思方向。伴随这一剥离与区分,“新现象学”展示出通向“新美学”的可能路径:通过区分不同于“躯体”的“身体”存在的空间性维度,新现象学阐明了空间维度所蕴含的知觉之外的情感因素,而新美学正是在身体情感空间的现实化中开启美学复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扬 《现代语文》2006,(4):57-58
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人,既存在困惑又充满希望:遭遇着自建国以来中国传统政治信仰的逐渐的瓦解,同时又面临着新的生存契机。作为时代文化精神的先行者——中国诗人们,开始幻想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建构自身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现代性的隐忧。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在书里这样描述过:“这个忧虑近来再度浮现在对‘放任社会’的苦果、‘我这一代’的作为、‘孤赏自恋’的风行的关切中……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与之相联的是变态的可悲的自我专注,所有这些感受已经以当代文化所独有的形式回潮了。”朦胧诗歌,作为八十年代一…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其产品——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谐和、意蕴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时代与个性的有力张扬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思,于坚诗歌的审美救赎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反性。正如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补弊,于坚的“后退”策略在本质上是对当代诗歌的“现代性”一种纠偏,这是其对于当代诗歌发展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小说创作。20世纪初,哈代以成熟的诗人身份出现于英国文坛,并为后人留下了918首诗作。哈代的诗歌既不是维多利亚时代风尚的,也不像现代派诗人那样走极端,而是兼有这两种风格特征.可以说,哈代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本文拟就从哈代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作一粗浅分析,通过对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探讨,表明哈代作为诗人的现代性一面。  相似文献   

20.
魏尔伦是继波德莱尔之后又一伟大的象征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多数发表于19世纪末这个新旧世纪之交的时刻,在他的诗歌作品里不可避免地具备了现代诗歌的特征。按照伊夫·瓦岱(Yves Vadé)对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对应了三种不同的时间感知模式:空洞的现时、纯粹的瞬时、累积的现时。因此,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魏尔伦诗歌中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