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土地财政的概念与实质,从制度、体制、政府行为、经济及外界监督等层面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因素,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地方公共品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提升辖区居民福利的重要保障,也是地方政府发挥职能的重要抓手。然而,与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教育、医疗等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远远不足。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的经济偏向,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会导致民生类公共品供给不足,进而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将导致居民储蓄率升高,消费比重下降,不利于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土地财政作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导致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偏向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就能发现,"土地财政"仅仅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主要资金来源,激励机制可能才是导致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这一政府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探讨不同激励水平下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理解,从政府官员及其激励出发,利用2004-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官员年龄、学历、任期和来源地等不同特征所引致的晋升激励差异下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非经济性公共品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没有影响。土地财政对公共品供给的作用随所在地官员特征呈现出差异,年龄较小、任期较短、学历较高和本省来源等晋升预期更强的官员辖区内,土地财政对经济性公共品供给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上述结论意味着,地方官员晋升激励在土地财政与公共品供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重构激励是优化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政府需弱化对经济增速的考核,加大民生类指标的权重,引导土地财政支出向教育、医疗等民生类公共品倾斜,从而促进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财政分权被认为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激励机制,然而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笔者从财政分权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激励机理,认为增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效果,努力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匹配,防止将均等化错误理解为平均化是大力推进公共财政转型,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化的核心在于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公共服务又必然涉及相应的财政支出。为合理有序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必要对城市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成本进行测算。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区域划分和规模大小分别测算不同地区大中型城市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年人均财政投入,并以之推算出2014年—2020年农民市民化的地方财政成本增量、流量和总量。由于农民市民化财政成本具有动态累积性,并非一次性支付,在达到稳定状态前必然导致地方财政压力会逐年递增,为缓解资金来源问题,仅靠土地转让的一次性收入必不可取,应建立统筹人口、土地和财政政策的“人—地—财”挂钩机制,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财政成本压力。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越来越重,已经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及其弊端,最后提出"土地财政"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将学前教育明确纳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但政府投入不足仍是目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只有重新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财政责任,合理配置学前教育的财权与事权,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确立不同的政府分级负担学前教育财政责任分工,才能保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充足、有效的供给.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府创新偏好视角,使用2007—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两步法系统GMM模型实证考察了纵向财政失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总体上,地方纵向财政失衡显著降低了区域创新水平,纵向财政失衡每增加1个百分点,以专利申请授予数表征的区域创新水平下降8%;机制分析表明,纵向财政失衡对区域创新不仅有直接抑制作用,还通过影响政府创新偏好进一步降低了区域创新水平;分地区考察结果表明,财政失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区域,而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2001年国家实行税改以来,“土地财政”开始在各个地方政府盛行,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强烈的依赖,不加节制地施行“土地财政”,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愈加单一化。通过对地方财政收支数据、相关法律及政府文件进行研究,总揽“土地财政”的影响及大致脉络,并从法律基础出发探究“土地财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路径。依据前述研究给出最终的法律规制建议,对于缓解“土地财政”带来的负效应给出适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法律解决之道,本文的侧重点在于从法律角度对“土地财政”进行程序化改革规制。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财政分权改革,但地方政府却没能形成公共服务的最优层级供给机制、对自身的制度性限制和对市场的规范化。已有的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选择财政分权理论和市场保护型财政联邦主义等理论都难以解释分权改革后的地方政府行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文章认为分权后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市场袒护型财政联邦主义",并进而认为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压力、政治压力及其自身的政治动力是形成其"袒护"市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现状、原因、对策: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地区供给及其绩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探究当代中国公共服务地区差距的原因,应当从两个视角综合分析:一是中央视角,即中央政策的地区性倾斜以及“地方梯度分权”是导致公共服务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二是地方视角,即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既源于地区间自然条件、区位、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又源于地方政府的发展偏好、政策能力以及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这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从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入手: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企业的关系;将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心;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协作互补功能的地区发展战略,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土地财政在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但土地财政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加剧了产能过剩、成为高房价的推手。要"戒掉"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渴望、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合理分配土地出让收益、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的片面增长,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2.
《莆田学院学报》2020,(3):44-50
运用2007—2017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老龄化背景下的民生公共品供给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生公共品供给与老年人口抚养比正相关,同时也受到家庭规模、地区经济与人口情况、财政分权等影响,并且人口老龄化、地区经济实力及财政分权在东部、中西部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地方政府应当根据人口结构老龄化变化来调整民生公共品供给结构和供给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建议可以由省级以上政府实现重要民生公共品的相关资源分配供给。  相似文献   

13.
成土地销售热潮的原因为分税制改革的内在缺陷;土地权益机制存在缺陷;地方政府出售土地获得收益;不利影响:财政收入结构脆弱与不可持续;征地问题十分突出,引发了大量经济和社会问题;房价居高不下.政府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为:实现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对称;增加对农民的补偿;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降低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等.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本研究对2004—2018年中国19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展开了空间计量分析,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教育财政之间策略互动关系的存在性,并考察了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内在动机与激励机制。研究发现,地理邻近与人口邻近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策略互动关系;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策略不仅受到地方经济特征与财政特征的显著影响,还受到制度惯性与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的共同激励;面对中央教育领域的预算调控,东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存在异质性反馈机制,其中东部地区对中央政策的反馈更灵敏。因此,中央的教育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策略互动行为,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计划反馈机制的异质性,从而均衡区域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权化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但分权化的后果如何还存在争论。现有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 ,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可以改进公共品供给的效率 ;而居民的社区选择权则是地方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财政分权不仅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且还有助于制度创新 ,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能会降低公共品的供给 ,特别是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 ,除非选民能够有效约束当地政府。  相似文献   

16.
精准识别人口流入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是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有序引导劳动力空间转移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优质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有必要结合主要人口流入地——全国70个大中城市2005—2018年的相关数据,测算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进行地区差异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考察人口流入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并对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得到提高,城市间差异得到改善,地区不均衡性明显缩小;人口流入对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长期来看,人口流入的"规模效应"终将超过"拥挤效应",从而显著提升当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人口流入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存有差异,对于超大型城市主要表现出"拥挤效应",而对于其他城市则更加突出地表现为"规模效应";人口流入对邻近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会产生负向溢出效应,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地方政府财政自主率均能显著提升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述结论在丰富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研究的同时,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  相似文献   

17.
财政分权与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论认为,财政分权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在实践中,财政分权也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广为采用的一种政府改革模式。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差异,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提供到底具有何种影响仍然缺乏一致的结论。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公共服务提供,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参考。在基于我国内地2000多个县级数据计算得到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指标后,对财政分权和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发现,省以下政府的财政分权度越大,导致省级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越小,从而省内的教育服务提供差异越大。而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服务提供地区差异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城市化则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人均财力和人均补助的增加有助于缩小差异。通过对全国总体差异进行地区分解发现,地区内部的不平等是造成总体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但是其贡献程度逐年下降。因此,将资源用于缩小区域内部或省域内部的不平等会显著降低总体不平等,省内特别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策在操作上成本更小也更可行。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2000-2009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PSM-DID识别策略,从土地供给的角度研究区域房价上涨的结构性差异特征的成因。自2003年起,国家土地供给政策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减少了东部地区但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供给,这使得东部地区用地更为紧张,从而导致东部地区房价相对上涨较快。实证分析发现,控制住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金融便利性和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给导致东部地区城市房价至少上涨了6.51%,表明区域土地供给差异导致房价上涨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内部动力因素包括地区科技基础与产业发展水平两个维度。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高度关联,影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研发效率和区域产业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因此上级政府在制定相关引导政策时,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让政策更具"弹性"和"差异化"。  相似文献   

20.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