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乐事     
要说起我们家,在当地可小有名气。全家五口人四个体育工作者,一个典型的体育世家。共同的事业使我们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钟爱!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对从事农村体育工作充满厌恶,一度对前途失去信心。有一天,父亲送给我一个礼物,那是他给我订阅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很快我便被里面精彩的内容所吸引,从此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看《中国学校体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花儿离不开阳光、空气、水一样。我尤其喜欢看里面的“一线话题”栏目,它的内容很贴近我们基层一线体育教师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学校体育》已经伴我度过了十几个年头,是我们教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资料。每逢双月10号左右是《中国学校体育》邮递到我校的日子,体育组的老师们一直期盼着她的到来,不时地跑到传达室去询问,以至现在只要门卫接到杂志就马上给我们打电话,或直接给我们送去。每到此时,老师们的兴致来了,争相品味。我对《中国学校体育》更是情有独钟,一直自己邮购,阅后仔细装订保存。现在我的书橱中整齐地摆放着12本《中国学校体育》的合订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校体育》2021,(9):13-15
<正>《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从1981年创刊,到今年整整40年了。创刊时,我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进入北京市东城区体委工作,《体育报》《新体育》《学校体育》(现《中国学校体育》)是案头必备的学习材料。后来我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做编辑工作,就更加关注《学校体育》,每期细细阅读,获益良多。40年来,我读着这本杂志一路走来,与之有着太多的情缘。《中国学校体育》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他创刊4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40周年,是记录中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40年。她既面向高等院校的体育研究者与管理者,也面向广大中小学体育研究爱好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我有幸结识了她。作为她的忠实读者,20年来,我不断从中汲取知识,开拓视野,最终实现由科研“小白”到“港城名师”的华丽蜕变。于是,就有了我与《中国学校体育》的一些故事。  相似文献   

5.
1928年暑期,我国近代体期先驱马约翰、郝更生等创办了“清华暑期体育学校”,这所体育学校曾对我国早年的体育师资的培训,作出过可贵的贡献。早在1927年春,马约翰等体育界有识之士就痛感国内体育师资之缺乏。该年4月,马约翰、郝更生共同署名发表了《改进时期清华之体育》一文,文中写道:“惟国中体育人才缺乏,不有根本上之建设,终不克将清华较有规模之体育成绩,贡献于国人;而国中优秀体育人才,亦难与清华有切磋琢磨之机也。此种根本上之建设为何?即创办大规模之体育专门学校也。”于是决定创办清华暑期体育学校。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3年第1期刊登了国家教委体卫司关于学校体卫工作的“改革思路”,1993年第2期又报导了全国体卫处长研讨“改革思路”的文章。可见“改革思路”对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是何等重要。对如此重要的问题本不应妄加评论,但不知为什么,有一次几位教师在一起就议论起来了。张老师:“改革思路”共有6条20款,条条有道理,就是缺了“课外体育活动”这条重要内容。所以邹时炎同志指出“改革思路”还需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良师益友     
短短几天我们收到百余篇热情洋溢的征文,每一篇文字都承载了体育教师的人生经历,饱蘸了体育教师的敬业之情,我们被深深感动了。编辑好难取舍。于是,决定改变原来的编辑计划,以摘录的形式选登。我们将读者与《中国学校体育》“不解之缘”的倾诉、视《中国学校体育》为“良师益友”的真挚表白和“我爱我家”的贴心话,以及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期待和勉励,作为出版150期的纪念。由于征文时间很短,还有很多老师没有尽意!或许这些由衷的话语也是您的心声,这些酸甜苦辣也是您的故事,能给您带来情感的共鸣。安徽黄山深渡中学的周良华老师说:“我的背后有你默默的支持——《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全体编辑的心里话是:“我们的背后有您默默的支持——全国的体育教师。”正是有了体育教师的支持,我们不畏苦痛,从沿海到高原,从城市到偏村,采集一线的素材;我们字斟句琢,从政策理论到教学训练,从专家著说到一线妙想,精心选优。为了读者——我们的责任。为了读者——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150期,你我共同走过。下一个征程,我们继续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8.
不解之缘     
短短几天我们收到百余篇热情洋溢的征文,每一篇文字都承载了体育教师的人生经历,饱蘸了体育教师的敬业之情,我们被深深感动了。编辑好难取舍。于是,决定改变原来的编辑计划,以摘录的形式选登。我们将读者与《中国学校体育》“不解之缘”的倾诉、视《中国学校体育》为“良师益友”的真挚表白和“我爱我家”的贴心话,以及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期待和勉励,作为出版150期的纪念。由于征文时间很短,还有很多老师没有尽意!或许这些由衷的话语也是您的心声,这些酸甜苦辣也是您的故事,能给您带来情感的共鸣。安徽黄山深渡中学的周良华老师说:“我的背后有你默默的支持——《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全体编辑的心里话是:“我们的背后有您默默的支持——全国的体育教师。”正是有了体育教师的支持,我们不畏苦痛,从沿海到高原,从城市到偏村,采集一线的素材;我们字斟句琢,从政策理论到教学训练,从专家著说到一线妙想,精心选优。为了读者——我们的责任。为了读者——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150期,你我共同走过。下一个征程,我们继续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9.
我爱我家     
短短几天我们收到百余篇热情洋溢的征文,每一篇文字都承载了体育教师的人生经历,饱蘸了体育教师的敬业之情,我们被深深感动了。编辑好难取舍。于是,决定改变原来的编辑计划,以摘录的形式选登。我们将读者与《中国学校体育》“不解之缘”的倾诉、视《中国学校体育》为“良师益友”的真挚表白和“我爱我家”的贴心话,以及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期待和勉励,作为出版150期的纪念。由于征文时间很短,还有很多老师没有尽意!或许这些由衷的话语也是您的心声,这些酸甜苦辣也是您的故事,能给您带来情感的共鸣。安徽黄山深渡中学的周良华老师说:“我的背后有你默默的支持——《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全体编辑的心里话是:“我们的背后有您默默的支持——全国的体育教师。”正是有了体育教师的支持,我们不畏苦痛,从沿海到高原,从城市到偏村,采集一线的素材;我们字斟句琢,从政策理论到教学训练,从专家著说到一线妙想,精心选优。为了读者——我们的责任。为了读者——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150期,你我共同走过。下一个征程,我们继续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10.
<正>我没有参加此次《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组织的"全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案例的评比活动",但我却一直关注着"案例研究",就想看看获奖教师的案例。这次有机会在评委徐老师的建议下,我有幸先睹为快看了上海何老师的案例,受益匪浅,特写下短文谈谈我的感受。何老师在遵循转化"学困生"的"反复抓,抓反复"规律的同时,让情、理、法巧妙地融入到工作实践中,成为"顽石开花"的利器。有"情",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石。霍  相似文献   

11.
<正> 《学校体育》于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杨明远、李小萍两位同志的题为《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文章,文中提到“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的理论有三点明显的不足”,主张“评定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积极、自觉、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下面就杨、李两位同志提出的几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对学生体质的评定在理论上尚缺乏科  相似文献   

12.
<正> 张浩老师; 您好!《学校体育》转来了您的来信。您在信中提出: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但是不喜欢老师给上体育课。上体育课时,只要体育教师按教学工作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学生就情绪不高;而教师不管,“由学生自己随便玩,就特别开心"。您还在信中说; "放羊式"比体育教师有组织的上课好,  相似文献   

13.
喜庆新春之际,迎来《体育文史》杂志创刊十周年。我对历史研究是蛮有兴趣的,过去在国防科工委,我就搞过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出于这种感情,到体委后,我主动分管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体育文史》杂志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杂志。就其功能来讲,我想至少有三:一是宣传、普及有关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二是引导本专业的学术发展;三是奖掖、提携本专业的研究人材。《体育文史》杂志在以上三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也取  相似文献   

14.
<正> 我校人士封我为“新华社丁堰中学分社社长”,但必须郑重声明,这与官方的新华社毫无关系,纯属群众封号。群众为什么给我这份殊荣?那就需要追溯到10年前了。记得是在1981年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学校体育》杂志问世了。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终于有了自己的刊物。然而,学生呢?我决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学校要了一块黑板作为体育宣传的阵地。于是,我校的“体育之窗”就伴随着《学校体育》的诞生而出现在我校的知识长廊上。起初《窗》以介绍体育知识为主,不久即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改为时事与知识并重。《窗》发布体育时事的速度,可以说是完全现代化的:当广播电视播音员报告完体育新闻的十几分钟后,我们的《窗》就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当体育大赛实况转播  相似文献   

15.
<正>欣闻笔者的案例《爱孩子,请从细节开始》获奖,并刊登在2018年第12期《中国学校体育》"一线话题"栏目中,情不自禁地想起笔者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美好往事。一、初识杂志,亲密接触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初次亲密接触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笔者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为了提升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给体育教研组订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在1993年,笔者参加了由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举办的全国冬季体育锻炼优秀方案评选活动,荣幸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正> 当我双手捧着县教育局颁发的“体育教学能手”荣誉证时,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便是她——《学校体育》杂志。七年前,我在县城的一所学校里看到了一本《学校体育》。初次拜读,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于是我们便订了这本杂志。头几年资金紧张,我们在众多体育教育报刊中,也只保留了她。她是我前进的航标、指路的灯塔、唯一的良师、  相似文献   

17.
<正> 我是长期从事基层体育工作的一名老教师,对目前“达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感触很深。我认为要巩固多年来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就必须进一步抓好“达标”工作,高度重视“达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报表成绩“酒水掺半” 某些学校的某些人员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利用监控不严之机,虚报、谎报成绩。“达标”合格率为100%,优秀率也年报年高,形成了一种“报高不吃亏,报低自倒霉”的  相似文献   

18.
<正> 对于学校体育,何东昌同志曾提出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的指导思想。但他又强调指出:“为主不是唯一。学校体育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各项工作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关系,关系摆好了,工作就好办了。”何东昌同志的讲话是很清楚的,“为主不是唯一”,有主就有从。1979年由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共同制定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都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普及;同时,也要不断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订阅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很是喜欢看此书,因为杂志里有很多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内容,特别是对于题材比较新颖独特的关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最感兴趣。今年第3期杂志"一线话题"栏目里由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校贾利军老师写的《"雾霾天"的室内体育小游戏》(以下简称原文)的文章,引起了我特别的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校体育》2021,(10):11-12
<正>值此《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在衷心地祝福杂志越办越好的同时,回眸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一起走过的24个春华秋实(本人1998年参加工作),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从与杂志的相识相知,到与杂志的相伴相守,作为一线体育教师的我既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