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桥读书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对读书颇有研究。他小时候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读书却很用功,很自觉,能自己激励自己。人们夸他读书记性好,善于记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善于诵读罢了。一、求精郑板桥主张读书要有选择,以精为本,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他在《板桥自序》中云:“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才能远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书籍。他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若不善选择,势必如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科学》2017,(Z1):66-67
<正>"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学者、画家兼诗人郑板桥在《板桥自序》中的话。板桥先生平生酷爱读书,且善于读书。他所说的"精",应该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深度阅读费时费事,但深度阅读不仅提高人的文学素养,还陶冶情操。所以,在这浅阅读盛行的时代中,只  相似文献   

3.
扬州“八怪”中最为人推崇的郑板桥,在谈论读书时有一句至理名言:“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他认为“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因此,他很注意对书的选择,一经他确定为“当”的书,就无不细读,潜心苦习,“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筋,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也”。郑板桥的“求精求当”、潜心  相似文献   

4.
读《郑板桥集》,其论读书之道,颇有见地,概而言之有三: 一曰多问:所谓“学问”二字,“须要折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主张“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二曰精读。板桥并不否定多读之益,但贵在有心得。他在家书中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反对“篇篇都读,字字都记”的死读法,“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要泛中有精,如“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适天应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尽管他欣赏病态美,却不主张人为地制造病态美。在诗文创作方面,郑板桥最推崇“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郑板桥并不很赞成司空图及其继承者的一些理论,但对司空图韵味说本身,板桥的态度还是比较辩证的。在书画方面,郑板桥的审美趣味是提倡清新自然、简约平淡。郑板桥在评论他人作品时常以“乱”为赞词,自己在创作中也常常追求“乱”,这种“乱”,用传统的审美理论来说,实际就是“活”。  相似文献   

6.
《板桥家书》是郑板桥写给亲人、朋友的一封封书信的合集,情真意切,内容丰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家书不仅包括板桥的治家思想、读书与教育后代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板桥的政治思想。板桥用简短的文字,在"家书"这一特定的文体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意义深远。当今,通读《板桥家书》,他的爱人重农思想、治家教育思想、读书思想等,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读书断想     
(一)读书,是快读好,还是慢读好?历来说法不一。宋代朱熹说:“熟读而精思。”东晋陶渊明却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同是满腹才学、令人敬慕的大学问家,见解为何大相径庭?其实各有各的道理我以为,读书的速度应因书、因人而异。专业书宜精读,旁类书可速读。精典名著宜细读,一般书籍可速读因人而异则是指初学者宜精读,饱学者可速读。对学生来说,教科书宜精读,课外书可速读。(二)时下,有些中小学生感慨地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读书就是“苦”差事。当然,这或许与他们的课业负担过重有关。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帮助小读者提高阅读效率,特集纳一些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朱熹的“循序渐进”法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懂,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而且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朱熹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郑板桥的“攻探学问”法郑板桥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只有层层剥进,才能抓住要领。这样就…  相似文献   

10.
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当有人问及他的读书方法时,他回答道:“吾观其大略。”这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法既不是精读,也不同于泛读,是一种略读。诸葛亮为何采用略读法,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三国时的书籍已汗牛充栋,不似上古时那般少,“以腹为笥”是不可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读书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对于读书也颇具研究。他提倡读书贵在带而不在博。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流富儿,颇为用钱芳。”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期,三后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合才。”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征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而致用。仅农田览群书却不消化,那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郑板桥说:“彼务问,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  相似文献   

12.
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精读文选》的确是《中学语文》“精品系列”中的一套精品书籍。它不仅编选精当,而且值得中学师生涵泳玩味。它完全符合聂进老师编写这套书的初衷,一如他在后记中写的:“每每与朋友聊起中学生读书现状,总是忧心不已。慨叹之余,一起下决心,临渊‘叹’鱼,不如退而结网,编一套读本,不编则已,要编就编出精 】】,,日口。 我个人认为,(初中语文精读文选》这套图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在“精”字上做文章:装帧精美、编选精当、品评精粹、适合精读。 虽然《初中语文精读文选》一套三册都只是简精装本,其封面、封底的图…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他不仅诗书画自成风格,在教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郑板桥在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家人爱如掌上明珠。他从现实生活中看到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康熙至乾隆间,古老的扬州聚集了一批有胆有识,主张创造革新,反对仿古守旧的画家,形成了“扬州画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金农、罗聘、郑板桥、李鳝、黄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等人,人称“扬州八怪”.“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卒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一生喜画竹、兰、石、菊,尤爱为竹、兰传神写影;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将诗、书、画、印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更加完善更加多姿多彩的综合艺术,把中国文人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写的竹,撇的兰,不仅为当时人们所喜爱和赞赏,还为当今国内外友好人士视为珍宝.总而言之,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郑板桥是一位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留下了丰富的珍贵遗产的杰出画家.板桥其人、其言、其行、其艺,在我国历代众多的画家中,也不失为一个典范和代表人物.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今天,我以为郑板桥,是一位值得后学者学习和研究的人物.故就个人管见,浅谈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希望高明赐教.  相似文献   

15.
"攻书"五喻     
清人郑板桥谈他怎样做学问时,这样说过:“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作家王汶石、科学家苏步青都主张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三遍。王汶石说:“读主要的书籍时,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尽作艺术享受。第二遍,大拆卸,像机枪手学习拆卸和装配机枪一样,仔细考察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和它们的联系。第三遍,再浏览,求得一个技术的完整印象。”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也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清官。在读书问题上他强调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特别是他强调读书要精选精读,要寻找贯穿串,读有特识,自竖旗帜等重要的读书观,对今人仍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英语学习以“读”为本,是开启英语世界的金钥匙。 毛泽东曾说过“语言的掌握是要下些真功夫不可的。”古人就对“读”这一功夫作过许多肯定与推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的这些主张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语言的学习是要符合从量变到质变这一原理的。同样作为语言的一种的英语也只有多读才能达到“胸藏万江凭吞吐,笔者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具体来说,第一是先选好教材,即精读课本、泛读课本。精读课本要求熟读背诵,或干脆叫《熟读背诵课本》,应选择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规范,易于形成能力,适合自己朗读背诵的文章组成,并辅以有关参考资料即可。比如《新概念英语》及辅导手册。它就具有语言地道篇章短小精悍、故事有趣生动,且读起来又朗朗上口的独到特点。所以很适合于英语自学者的基础学习。泛读教材指的是广义教材。凡是与英语相关的报刊、书籍、图表都可多接触,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第二是着手精深地熟读,开展广泛地阅读。古人阅读讲究熟读、深思和背诵。朱熹主张“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精读课本的学习就是要这样体现了一个“精”字,使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具体使用起精读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在范县任县令时,该县有一个富翁嫌弃一个已订婚的穷书生,要赖婚。他送一千两银子给郑板桥祝寿,板桥收了下来,并要收他的女儿为义女。富翁乐得巴结这位父母官,欣然应允。板桥把穷书生藏在衙中,等富翁引儿拜见“义父”时,板桥说:我给女儿找个快婿吧!这一千两银子就作妆奁费用。这个举措,富翁当然高兴,板桥把书生唤出,令他与义女当堂成亲。他俩一齐乘车回去。人们都称这为“义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在52岁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儿子,起名小宝,全家人十分喜爱这个孩子。但是,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郑板桥牢牢记取“娇子如杀子”的经验教训,十分注意对儿子的教育,特别是注意教育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读书如果彻底,那么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一样,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