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规范地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二次分配,可以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调动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章通过对H学院首次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二次分配的结果的理性讨论,对比各类人员的二次分配收入,肯定了其对"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体现,指出了分配过程中对不可量化工作定酬的人为因素,提出了完善二次分配方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经济法的产生原因及其本质属性的分析,论证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一方面,经济法的产生原因决定了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其产生的宗旨和目的并非确保经济生活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以实现,而是通过对传统民法规制下的单个经济主体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对社会经济进行二次分配;另一方面,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其本质属性要求其在市场经济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与调控,对社会经济进行第二次分配。  相似文献   

3.
福利国家改革过程中,阶级冲突和二次分配之间构成了一对悖论。本文试图从福利国家分配系统切入,通过探讨福利国家改革中不平等和二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为这对悖论背后的机理提供一种解释。经研究我们发现,福利国家生产系统的市场属性、权力资源对比和市场经济制度差异,均对福利国家的不平等和二次分配程度的差别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平等和二次分配问题的探析,对我们运用何种方式处理社会贫富悬殊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主要应该在初次分配中解决,不要推给二次分配。[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次分配中应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初次分配不注重公平而寄希望于二次、三次分配,最终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的考察,指出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上 ,单纯讲求效率而不顾公平的按资分配是早期资本主义分配方式 ,其历史命运已经为马克思所深刻洞悉 ;单纯讲求公平而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分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其结局同样是陷入自我终结的悖论之中。目前在学术界流行的按要素分配论中有一种单纯要求按资分配的倾向 ,这种倾向与人类的公平理想背道而驰 ,也与 2 0世纪发达国家的分配革命趋势不符。本文主张 ,真正的按要素分配应当是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有机统一 ,劳动与资本一样是生产要素 ,同样有权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发生在第一次分配领域的真正的按要素分配 ,为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提供了“一次保障机制” ,发生在第二次分配领域的国家再分配则为这种统一提供了“二次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如何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现有关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过于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了其背后的价值理性和内涵本质,尤其是缺乏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于“价值性—工具性”二维矩阵所构建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第三次分配通过发挥文化、制度和主体三个层面的示范、刺激和众创效应来实现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倡导民间互助、培育共享理念等推动共同富裕,映射出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属性;在制度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刺激效应,通过优化税收制度、慈善服务制度、三个层次分配衔接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彰显出第三次分配的工具属性;在主体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众创效应,通过协同机制、互助机制、互嵌机制推动共同富裕,体现兼具价值与工具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8.

如何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现有关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过于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了其背后的价值理性和内涵本质,尤其是缺乏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于“价值性—工具性”二维矩阵所构建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第三次分配通过发挥文化、制度和主体三个层面的示范、刺激和众创效应来实现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倡导民间互助、培育共享理念等推动共同富裕,映射出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属性;在制度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刺激效应,通过优化税收制度、慈善服务制度、三个层次分配衔接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彰显出第三次分配的工具属性;在主体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众创效应,通过协同机制、互助机制、互嵌机制推动共同富裕,体现兼具价值与工具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9.
高一经济常识在讲到国民收入的分配时有如下表述:“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每当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这一知识点时,不少学生往往会问到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虽然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但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一般是向学生简单介绍国民收入的两次分配过程。实际上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现在已有三种理论,即传统的“二次分配论”、目前正在为许多经济学家所倡导的“三次分配论”和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的“四次分配论”。现归纳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传统国民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的分配包含两个层次,即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进行的分  相似文献   

10.
1、解决社会公平“核心问题”。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做到三管齐下: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1.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是我国确立的财政职能之一。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出现明显扩大的态势,要求财政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制度安排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功能弱化,需要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对此,提出了加强财政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出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第一、第二次分配重要补充的第三次分配,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真正的公平。但第三次分配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从税法角度着力于探讨如何完善第三次分配的税制环境,以期更好地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收入分配结构的各个方面。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制度的不完善所致。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可以通过采用加快经济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对策来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14.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其具体的分配形式包括:按资本所有权分配、按技术专利分配、按土地资源分配和按管理(经营)要素分配。在实践中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规范按要素分配,即通过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居民产权主体,加强政府的多种收入调节手段等来逐步完善规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垄断行业从业人员收入过高是导致收入差距变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行《破产法》实施以来,对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及规范市场秩序,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破产实践来看,《破产法》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所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却不尽如人意。分析破产法缺陷及原因,建立我国的破产重整制度,使破产清算程序逐步走市场化和职业化的道路,并赋予破产财团主体资格,是完善现行破产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应该是“政府—中介组织—市场”三位一体的连动体系。“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存在,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空间,社会中介组织在克服政府失灵、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还相当不完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富裕且公平的社会,由收入分配不公导致的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着力解决教育公平,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等是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实现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们从市场经济角度反思和拷问计划式按劳分配形态的历史缺陷,就会发现它在分配机制和分配观念上夸大了按劳分配消灭剥削的政治功能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作用,导致收入分配及其差距趋向一元化和平均主义化,在分配政策和尺度上对体力劳动的偏好和对劳动的市场效率的忽视,导致了社会劳动趋向体力简单化和市场低效化,必须予以克服并彻底实现向市场式按分配形态的过渡和转变。  相似文献   

20.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收入总水平低,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不稳定。这些来自收入方面的因素是制约社会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旺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开拓国内市场,激活消费,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合理调控收入差距,从而改变收入现状对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