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实秋,名冶华,是台湾文坛卓有影响的作家,193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旧式官僚家庭。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与闻一多、朱湘等组织“清华文学社”,开始步入文坛。1923年,他留学美国研究英美文学批评,回国后,参加新月社活动,主编《新月》,曾任职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等。194  相似文献   

2.
正"外来户"获奖学金赴美1947年11月,夏志清离开上海,前往美国留学,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人的命运总是变化莫测,他离开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学习英美文学的他日后会留在美国教授中国文学。实际上,他能够赴美留学,本身也是带有某种偶然性的。夏志清1942年从上海沪江大  相似文献   

3.
同为清华学子并均曾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和朱湘,他们具有共同诗学追求,诗作也彰显共同特征。但因为《死水》和《采莲曲》的排版问题,孤傲的朱湘竟和闻一多决裂并对其诗作酷评。比较他俩的终极归宿,前者投水自尽,后者被国民党暗杀,虽然他们死之悲惨相同,但悲剧蕴含的价值却迥然有异。朱湘为个人生计奔波绝望自尽,虽然是社会对他不容,但这责任,纯属其性格造成。因此朱湘之死,归根到底属个人悲剧,性格悲剧,留给后人反思。然而闻一多却不然,他是诗作诗论与人格凝聚成多维一体的方正和圆满,是用生命蘸着鲜红血液,写就一首中国历史上最华美最璀璨诗篇。闻一多属时代悲剧,英雄悲剧,因此被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4.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学生中的异类,他没有取得学位便提前回国,以往的学者对此的研究多停留于外在事实层面,而忽略了诗人心理世界的独特性。从朱湘的应激心理、孤独心理和性爱心理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诗人留学期间的心理状态,以探求其肄业归国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5.
林为干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IEEE高级会员、MTT北京分会主席。林教授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45年留学美国,1950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单腔多膜微波滤波器》为微波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国际微波界重视和推崇。尽管这时他在学术研究上处于最佳状态,但他怀着一颗对新中国  相似文献   

6.
不错,朱湘是一位诗人。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拿他当作一位诗人来谈论,那是不能反映出朱湘的全貌来的。作为诗人的朱湘,他同时也是一位对中西文化都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在留美前,他就有意识地在中国文字和文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留美时,他又专习了西洋文字与文学。在文字方面,他很早就掌握了英文,以后又学习了法文、  相似文献   

7.
谈及诚信,一留学归来的友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北京某名牌大学一高材生被美国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成绩之高,令招生的美国教授咋舌。洋教授们为觅得中华一俊才而欣喜不已。到校不久的一天,导师命他下午从两点到三点在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室里有一部电话,结果他在一个小时内竟打了四十分钟的长途电话,和在美国的同学侃大山。几天后,导师偶然从记录电话的电脑上发现了事实,非常生气,就把他叫来,师生间发生了以下对话:“那天下午两点到三点,你在做什么?”“在按照您的要求做实验呀!”“除了做实验,还做了什么?”“没有啊?我一直在专心地…  相似文献   

8.
朱湘是我国二十年代新诗坛上出现的很有才华的诗人和“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但他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壮志未酬,身后萧条冷落。对这样一位授黑暗的旧社会吞噬的年轻诗人、教授,作一些探索,是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朱湘祖籍安徽太湖,1904年出生于湖南沅陵县,所以名湘,字子沅,家住长沙。虽然还没有人把他看作湘籍作家,但事实说明他和湖南有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谈到他从中国到美国留学时说:在中国学了推演法,就是学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然后用这些定律解题,从一般到特殊;在美国学习了归纳法,就是从实验总结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杨振宁教授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中美学习物理的方法之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12年8月上期(总第303期)刊载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985工程”特聘教授郭玉贵的文章《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一)》。该文论述了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对我国政治和文化方面国家利益的影响。本期刊登的系列文章之二则侧重关注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对中国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12年8月上期(总第303期)刊载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985工程"特聘教授郭玉贵的文章《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一)》。该文论述了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对我国政治和文化方面国家利益的影响。本期刊登的系列文章之二则侧重关注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对中国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七年前,上海一名高中毕业生高考落榜后自费赴美留学。他在补习英文时,参加了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得了乌堡市第一名。一年后他进佛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读电机和数学,每学期都获奖学金。一位教授破  相似文献   

13.
《海外寄霓君》是皖籍"新月派"诗人朱湘在留美时期写给妻子的书信集,集中展示了朱湘海外留学生活时特殊的生计和情欲苦闷。旅美期间的生存困扰让朱湘在《海外寄霓君》中暂时抛却了厌世心理,取而代之以一种虚妄的生活热情,然而后者却最终被现实击碎,并加速了诗人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留学书屋     
留学低龄化是眼下不争的社会现实,而留学的诱惑引出的低龄留学生、留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无尽困惑更是有目共睹。如何摆脱诱惑与困惑的尴尬?本书在详细介绍美国中小学状况的同时,对在美国背洋书包的中国小  相似文献   

15.
三糊涂:三星堆,咱们今天聊聊“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如何?我今天刚看了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孩子矿矿写的关于美国老师四种类型的一篇文章。三星堆:中国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洋老师?说来我听,也算东西互补。  相似文献   

16.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谈到他从中国到美国留学时说:在中国学了推演法,就是学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然后用这些定律解题。从一般到特殊;在美国学习了归纳法。就是从实验总结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杨振宁教授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中美学习物理的方法之不同。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2006,(11)
有一位跨国公司老总,在一次员工大会上,讲述了他在美国留学打工时的求职经历。刚到美国时,他和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在未拿到美国人承认的文凭之前,只有靠体力在餐馆、货场打工,来维持自己的学业。半年后,他对这种在美国最底层的打工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急切地想换换环境。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有位教授想招聘一名助教的广告。他想:做助教,薪水不菲,还有利于自己的学业,于是他报了名。经过筛选,共有36人取得了报考资格,其中包括他在内的5名中国留学生。入围者都在暗暗叹息希望太渺茫了,甚至有人想退出。就在他一头埋进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为决赛做准备时,另外4名入围的中国留学生退出了决赛。因为他们刚刚打听到,这位教授曾在朝鲜战场上当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俘虏,肯定会对中国人存有偏见,而不予录取。  相似文献   

18.
元培送茶叶     
<正>1916年12月,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因十分佩服胡适的才华,蔡元培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聘为北大教授。从一名留学生到中国"第一学府"的教授,且月薪260元,胡适感到压力很大。不过,在蔡元培的细心呵护下,胡适在北大很快站稳了脚跟。到校第二个月,学校就将他的月薪增加到280元,这是北大的最高月薪。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后期起,中学生留学热在中国兴起。其特点一是清一色自费,二是“留”向全世界,三是年龄小,多是少男少女。最年轻的一位竟是“留学”新西兰幼稚园的5岁幼童。清代曾向美国派过小留学生。1981年杨振宁在中国招收的研究生中也有16岁的少年。他们都是时代的佼佼者。但在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这些挎洋书包的孩子们,有的劣迹天涯,使海外华  相似文献   

20.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儿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我在美国待了三个月,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