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有很多论述都涉及"书外功"。如唐张怀瓘《书议》:"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简经纶《书法漫谈》:"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2.
<正>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坐落在阳澄湖畔,草鞋山下。1998年至今,学校坚持以书法特色为立校之根、兴校之本。二十余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书法写字教育先进集体""苏州工业园区特色学校AAA级"等。近年来,学校基于校园里以书法为核心的国粹文化资源,以  相似文献   

3.
<正>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理应传承其精髓,发展其精要。学校教育,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全国书法示范学校的中队辅导员,理应借"书法文化"之场,育全面发展之"人"。那么如何把少先队活动与书法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究:一、挖掘文化元素,提高教育意趣"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  相似文献   

4.
正书法创作,通过笔的挥运、字的造型,创作出或端庄、或奇逸的书法形象。由于字体的不同,汉字书法在整体意象上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篆书、隶书和楷书,均以静态的端庄、和谐、匀称、秀整取胜,它们表现的是理性的结构美与典雅的宁静美;行书和草书,则以动态的变化、运动、穿插、避让和  相似文献   

5.
吴东峰 《初中生》2012,(Z4):16-18
正悦读之前:张爱萍将军文名满天下,有"军中才子"、"马上诗人"之称,军中才学之士无不为之折服。张爱萍将军的夫人李又兰解释将军的名字时说:青萍、莫邪乃干将之宝剑,爱萍,即爱剑。将军喜爱摄影,战争年代曾拍摄照片上千张,十分珍贵。晚年仍乐此不疲,凡外出活动,相机必挂胸前。不认识他的人误以为他是一位摄影师,熟知的则称他为"将军摄影家"。将军擅长书法,尤  相似文献   

6.
正"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  相似文献   

7.
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这里的"中",更多的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度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适度",是一种"优位"思考,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推而论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应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与学的方法等多方面来思考,在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正>我爱写字,尤其喜欢行书,但是觉得每次写的感觉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心不达意,有时感到面目可憎,有时又似有所得,有时又觉得一片茫然。每次书写都是一次心灵的"行走",走多了心境也会不同。行书是一门人生的哲学。行书就是用"行走"表达对世界的领悟。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卢梭说过:"散步促进我的思维"。于是我们用书法去记录世界,体悟到千里之阵云,笔下才能有纵横的豪情;心仪摩崖之斑驳,字中才能有历史之沧桑。自然有多博大,书法就有多精微。我们用书写去探测心灵的震颤。窗明几净,我们才能发现意识深处的韵律;无意于  相似文献   

9.
张睿智获得全国第四届"希望之星"的消息从北京传来,老师和同学们谁都为他高兴,他的故事在同学中间传开了.张睿智今年10岁,是醴陵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他7岁开始学习书法,4年来,20多次在全国和省市书法比赛中获奖,书法作品有的选入了《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书法大赛获奖作品集》和《"滕王阁杯"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奖赛优秀作品集》,有的选送到日本等国介绍给外国朋友.张睿智学习书法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优异成绩,主要是靠自己勤学苦练.他在辅导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坚持每天练习两个小时书法,寒冬酷暑从未间断.去年暑假的一个早晨,他在书房练字忘了吃饭,  相似文献   

10.
<正>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区别,作为学生群体不宜过多接受书法"慰藉"功能浸染。诚然,书法有"慰藉"功能,但"慰藉"含有安慰、抚慰心灵创伤之意,也有勉强、暂且用来敷衍自己之内涵。在恒河沙数的书家中,确有部分书家在自我生命价值追求中,遭受现实力量的阻滞,面对压抑、苦恼、哀痛、毁灭种种不幸,将书法作为精神寄托,以此来"避世""抗世""逆世",以此来直面苦痛、承担苦痛和超越苦痛,譬如张旭、怀素、杨凝式、米芾、石涛、八大山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的书法教学重"术"而失"道",即注重技法的教学,忽视书法艺术中文化和精神的传递,这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般低效的教学方式。一线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认清书法的本质,从本质入手强化内功的修炼,如此,"技"方能通,"艺"才能成。故,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让学生接受熏陶;从精神感染的角度,给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才是提高学生书艺、提升个人修养之正道,才是书法教育之正道。  相似文献   

12.
颜真卿书法的"篆籀气"源自其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其书法的用笔与篆书相通,由此所表现出的圆劲婉通、虚和中含之美与篆籀书体特点相合。颜体书法符合造字规则,尽合字学,能够起到正字正体的规范作用,合乎文字之义理。颜书由技入道,技道两进,堪称"尽善尽美"。这便是朱长文所论颜真卿书"合篆籀之义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专题"栏目是《江苏教育》(书法教育)的重点和特色栏目。2018年,本刊呈现的"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的融合之道""审美与文化:不可或缺的书法教育课程""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寻碑研学:书法学习的一种方式"等选题,是对广大书法教师特别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由于政治的需要和皇家风气的影响,明清两朝产生了一种以秀润婉丽、工整精细为艺术风格的"台阁体"、"馆阁体"书法。在这两种书风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的书法都呈现出笔画规矩、章法整齐、结体工整的风格。这种书写要求,非常适合当下初学书法的中小学生。本文从"台阁体"、"馆阁体"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其特点入手,以期对当下中小学书法教育产生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专题"栏目是《江苏教育》(书法教育)的重点和特色栏目。2018年,本刊呈现的"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的融合之道""审美与文化:不可或缺的书法教育课程""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寻碑研学:书法学习的一种方式"等选题,是对广大书法教师特别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度思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正>怀素(725—785),字藏真,唐代有名的和尚,也是唐代书法家,以"狂草"著称,他的草书率意颠逸,千变万化,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史称"草圣"。怀素从小聪明伶俐,热爱学习,尤其喜欢书法,深得父母喜爱,他十岁的时候,却忽然萌发了出家之念,不顾父母的阻拦,出家当了和尚。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书法,在寺庙里,一边坐禅、念经、事佛,一边还挤出时间来练字,以求得书法技艺的不断精进。  相似文献   

17.
正"气"这个字眼在书法中常被提起,是构成书法的要素之一,计有"气息""气势""气韵""气质"和"气脉"等,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可"。本文,笔者试就印章中的"气"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可从"内气"和"外气"两个方面来衡量。"内气"即章法布局中的留红或白地,构成印章流动的气息;"外  相似文献   

18.
论书法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史上最早出现"势"这个概念是在秦汉时期,此后,历代书法家对书势的审美意蕴不断有所阐扬,保持着认识上的基本一致,进行着渐进的、补充式的充实,只不过没有给"势"以明确的定义。笔者以为,"势"依"形"而现在,无"形"则无"势",书法的文本在"形势"的作用中获得感性的生命存在;"势"通过"纵横化"得以体现,这种"横变纵化"其实是力的变化,是力的矢量方向的变化;"气"是"势"的根本性存在,作为书法中因素,"气"表现在书法创作与书法形象中,就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动态风韵、精神气质。之所以说书法之势内涵广大,又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书法之势的全息性质和蕴涵的模糊之美。所以,"势"既是力与力的趋向,又是形,还是气,是它们相化合的真实存在,"势"通过"形"而得以观瞻,"气"则是其内在的生命依存。"势"是一个有虚有实的复质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情形下给人的感受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在苏州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举行的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此次展评活动要求教师不能使用多媒体,主题为"涵养基本素养,提升课堂品质"。以我之见,针对此次主题,一是重在考量书法教师的基本功,即自身  相似文献   

20.
<正>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曾经说:"日本在小学、初中阶段,书法都被列为必修课,高中书法作为选修课,大学文科设有书法专业。对于汉字书法的文化传承,我们的近邻比我们还要重视。"一、中国书法的式微毋庸置疑,传统书法是以笔、墨、纸、砚为载体的软笔书法。满清末季,西学东渐。西方的书写工具——硬笔也随之传入中国。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必然造成书法现状的重大变化。中国书法的式微至少应该从清末、民国开始。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书法课,尤其是软笔书法课一直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