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是金文大篆范畴的书法经典范本。其书风较早中期的金文风格更为洗练高古,精严俊健。较之前期的甲骨文字,它在象形写意方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规则性。铭文字法成熟、字形自然、笔法丰富、章法空灵、意境深邃。此盘属诸侯作器,文字虽宗周效法而造型意态更加散逸逍遥,空间布白聚散求趣,书写的意味很浓,格调审美已达返璞归真之境。开拓了金文新风。  相似文献   

2.
毛公鼎铭约刻铸于公元前827年。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青铜器铭。其价值可与《尚书》典、谟媲美。它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修辞价值。既有运用语言符号所形成的各种表达手法的言语修辞现象,又有在主现上为取得最佳表达效果而运用语言符号所形成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3.
叶正渤先生的《金文标准器铭文综合研究》有许多独到见解。该书选取四十几件有王年记载的标准器以及所谓的准标准器铭文,结合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主要从历法方面进行历史断代,推算出若干既是标准器同时又是纪年铭文所记年月的相对和绝对的历法数据(月首干支)。这些数据可以作为铜器铭文历史断代的坐标来使用。叶教授在对西周标准器铭文进行考释的过程中严谨、科学,提出很多真知灼见,在学术研究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中国后,实行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统一的重大改革,其中"书同文",即以《史籀篇》为基础再加省简改易而制定出的秦小篆,影响至今。在"书同文"之后官方通行的文字是"小篆"。《峄山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碑刻,后世亦称《峄山碑》,原石已失。其书体和艺术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峄山刻石》入门学习小篆,被后世推崇为小篆学习的正本溯源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顾忠安 《语文知识》2006,(11):43-43
《中华世纪坛铭文》是古今铭文中难得一见的上品.唯有如椽大笔才能写出这样的诗篇。 首先.文章气势恢宏.撼人魂魄。“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两句.凸现中华巨人顶天立地、气吞寰宇的伟岸形象;“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一“挑”一“开”,尽显华夏儿女兴中华、改天地的雄伟气魄;“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是何等博大、何等壮观的场面!吟诵这些诗句.如豪气贯顶.让人备受鼓舞。  相似文献   

6.
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吴让之,是一位勤于思考、锐意突破的书家。既师承包世臣,且上溯完白翁,积极谦逊地汲取师之滋养,又另辟蹊径进行篆书创新探索。在邓石如对清代篆书另立体制的基础上变其手法,成就了自己也启迪了后人,至今影响极为深远,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吴均帖》是吴让之篆书的代表作,临习时既要做到"形神兼备",也要"意会古人",知此理"泥古能化",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
汉代铜器铭文的著录与研究始于宋代。其主要成果可以分为图录类,以吕大临的《考古图》等为代表;款识类,以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为代表;考释类,以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为代表。在著录体例、器形的绘制描述、铭文考释以及器物定名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宋人关于汉代铜器铭文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9.
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给“铭”下了个定义:“铭者,名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在器物上刻写铭文,为的是警戒自己,免犯错误。宋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宋文天祥的《砚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勿失道自全。明高启的《笔铭》:用欲圆,体欲劲,书而执之在心正。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应该说已是成果颇丰,基于传世献语料的研究尤其如此。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某些方面的研究依然明显不足,成为制约整个先秦汉语研究的薄弱环节。比如,西周青铜器铭的语法研究,上古汉语的语序研究。对于被孔子称为“郁郁乎哉”的周代语言开展研究,青铜器铭在其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周距今两千七百多年,献流传而未有变形失真,大宗的当首推钟鼎彝器款识。  相似文献   

11.
《贝希斯墩铭文》是波斯帝国阿黑明尼得王朝时期的重要文献,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珍贵信息,从中可以发掘出国王大流士一世的王权理念:尊正统,尚才德;共天下,大一统;借神威,同神权。由此可以勾勒大流士治国艺术的轮廓。  相似文献   

12.
黄帝时期的《几铭》,相传是我国最早的哲理铭文,但有人认为该文颇似战国权谋家的口吻,因而断定《几铭》是伪作。本文认为,黄帝是五帝时期的军事家、权谋家,从《几铭》对《诗经》逸诗及《金人铭》的影响来看,对西周时期的《诗经》与东周的《金人铭》曾有明显的影响,因而不可能是战国权谋家的伪作。《几铭》有可能是黄帝所作。  相似文献   

13.
董华伟 《丹东师专学报》2011,(3):F0002-F0002
业师叶正渤教授的又一部力作《金文标准器铭文综合研究》,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第五辑,2010年12月由线装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是先生承担的教育部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JA740039)。这也是先生出版的第七部著作。  相似文献   

14.
“铭”,本是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字,后来演变成一种体。出自唐代名诗人刘禹锡之手的《陋室铭》,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古代众多铭中的佼佼,一千多年来,深受广大读的喜爱。惟其如此,后人多有刻意模仿其调,推陈出新之作,现采撷两则欣赏。  相似文献   

15.
殷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向以浑厚凝重、古雅端丽著称,其文辞——铭文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也恒为人所称道。铭文的语言风格如何呢?陆机说过“铭博约而温润”,(《文赋》)刘勰说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文心雕龙&;#183;铭箴》)验之殷周青铜器铭文,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总体说来,与金文的书体风格相适应,铭文的语言风格堪称庄重典雅。这极易理解。在商周时代,能铸造钟鼎彝器并将文字施之其上的,寻常之人不作此想,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学界都把“戎大同永追女”认定为是“戎大同从追女”之误,且是个偏正结构。笔认为“永追”是个连动结构,其意义是向前行进而追杀。“永”的意义是与“追”紧密相连的。本从“永”的字形、意义出发,讨论“永”和“从”的意义相关性,兼谈了“追”所涉及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越王差徐戈》铭文是目前所发现的记载苏州地区名“姑苏”较早的文献资料。对铭文进行汇释并就“得”“居”“居乍金”“司”的用法及“先王”所指进行讨论。越王翳迁都吴地,越王差徐承袭之并都于姑苏,其原因与越国北上扩张与齐国势力南下的冲突有关。铭文中的“姑苏”可能在今天苏州城西,其可能并非越国新建而为沿用春秋时期的木渎古城而来。由木渎春秋城、越王差徐城至秦汉以后苏州城址的变迁来看,前两者均在今苏州城以西,表明苏州早期地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西至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个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的林妹妹;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言行的林妹妹;一个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林妹妹,眼看着满月落花飘然而逝,独自一个背着香囊,提着花锄,来到那无人之处。  相似文献   

19.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相似文献   

20.
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都是根据楚汉之战这一历史题材写成。《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激烈壮观的场景;《霸王卸甲》也是采用写实的手法加以铺叙的,不同的是,此曲是站在同情霸王的立场上,着重表现和渲染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烈悲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