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婷婷 《中学科技》2023,(15):27-29
<正>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该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文基于高中化学教学实例,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展开阐述,分析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2.
何面飞 《学苑教育》2023,(19):44-46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是当下高中化学教学所追求的。要实现对高中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采取一致性教学方法。文章立足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展开介绍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内容,同时从学情定位、课标要求、教学需求、教学实践、教学发展五个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运用有效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教”“学”“评”三种教学目的的一致性,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有效提升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正式提出“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化学学习评价包括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和化学学业成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活动表现、纸笔测验和学习档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及“倡导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数学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在此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需通过统一的教学目标、方法和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形成全面的核心素养.本文将探讨“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意义,进而重点探究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路径,旨在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是非常关键的,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这要求教师积极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新的元素,推动教学评发展,促使学科教学进入新格局。本文先阐述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接着从结合核心素养内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引入多元评价模式等多个方面,探究了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策略,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师开展高质量学科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不仅明确教师的教学方向、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通过引导式评价、总结式评价等,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情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目标、完善任务设计、落实多元评价,以确保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中的运用1.高度重视教师的“教”高中化学课程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科学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前备课,做好准备。在创设情境后,关注学生认知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课堂学习解决问题,随后还可进行针对性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恰当点拨,并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赞扬,就能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与前进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立足新理念、创新模式,为学生构建起轻松、愉快的氛围,以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对“教、学、评”一致性展开了分析与思考,期望文章的讨论能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以借鉴和参考,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教与学的评价统辖在一个标准之下,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关键是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进行统领,具体要梳理国外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我国教育目标分类变革,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重点是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具体要把握对应、适切和简约原则;难点是围绕教学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案,具体要在设计检测题和作业任务以及观察分析课堂表现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主体、内容、手段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观,注重“教、学、评”一致性,才能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以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盐类的水解”为例,聚焦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评价的落实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构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模型。  相似文献   

13.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实际要求,教师应在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构建起教学、学习和评价一体化的模式,真正达成由“以学促教”“以评促教”“教、学、评同步发展”主要特征构成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双减”政策下,“教、学、评”一致性也要开拓新的路径,从上述背景出发,文章由精准锚定目标、了解学生需求、实施多元评价三个角度入手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4.
长孙淑娟 《教师》2021,(9):75-76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对课程改革予以重视,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要呈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先导、教学评价贯穿整个课堂的局面,进而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文章从三个方全面剖析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具体的运用策略和路径等进行了研究,以为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学者迪伦·威廉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传授知识,也不是促进学习,而是为学生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效学习环境的关键特征是,它们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让教师、学习者及其同伴确保学习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1]教育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理念中提出:“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  相似文献   

16.
核心素养作为高中数学教育的方向标,不仅是学科教育改革深化的主要路径,而且是学生素养涵养发展、思维培养以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所在.而“教、学、评”一致性育人路径能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效能,为高中生创造更好的知识学习环境,保障“教、学、评”环节都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效能.基于此,文章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展开论述,以期能改革优化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贵鹏 《考试周刊》2023,(25):76-80
教、学、评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三大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及合理的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并提供科学的指导与评价方案,使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文章简要分析了“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内涵及特点,阐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作用,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现状、难点及策略,旨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是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首要任务,所以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教、学、评”一致性主要指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评价处于统一标准,有着显著的关联性,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则是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开展课堂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鉴于此,文章对“教、学、评”一致性及其运用价值进行探讨,并提出“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下,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相应来说,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的到来促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一体化教学的推广和实施推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与教师一起进行解决。“教、学、评”教学体系的运行,可帮助学生在“学”上下功夫,促使教师通过“评”帮助学生完善化学学习的不足,推动化学课堂正常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