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15,(16):18-2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 解读: 孟子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所说.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门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舜).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三”可能是虚指.  相似文献   

2.
浅谈生育观     
浅谈生育观曹民千百年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一直统治着国人的生育观。但这一传统观念已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现在,越来越多的自愿不育者已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悄然出现,他们之中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居多。他们自愿选...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不孝有三”赵岐注提出质疑。指出赵岐注既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抵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该文认为“不孝有三”是孟子引用的古语,是原始宗法制时代人们的孝的观念。赵岐注没有搞清原始宗法制和地主宗法制的区别,没有搞清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人们伦理观念的区别,错把秦汉时建立在地主封建制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等同于原始宗法制时代的伦理观念。该文在对赵岐注批判的基础上指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相似文献   

4.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这两句话启示着无数后辈教育者,贺清文也不例外。2007年,当贺清文成为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简称光谷一小)的校长时,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这两句话。  相似文献   

5.
<正>从古至今,女孩一直受到人们的排挤和歧视;而男孩呢,在封建观念的环境下备受人们宠爱。在农村,人们认为男孩子能帮家里干活,而女孩子就没什么用处。当家里生了男孩,家人总是兴高采烈;相反,生了女孩,人们便很失望。"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传统落后的生育观,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女性,还打破了性别比的平衡,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而来。要想从根本上转变人们旧的生育观,就得从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婚育新风开始。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血缘传承的民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汉民族的价值观中根深蒂固,对子女的"哺育"和"教育"被视为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古代这样的子女养育文化在汉字字形中也得到  相似文献   

7.
可乐     
3月1日晚,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中,首位出场的男嘉宾介绍自己时称常会替母亲洗脚,主持人孟非笑称这是象征性的“孝道”表现。不过,孟非随即指出:“关于孝道我们有很多误解。中国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通常理解就是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其实这种理解不对。  相似文献   

8.
"不孝有三,无後为大"是《孟子》中的名言,意思明白清楚,向无异议。刘霖映先生对此却提出新解:"後"乃"后"之假借,训"尊者";句意为"不孝有三级,目无尊长居首"。这一新说不符合原文的语法、语义规则和中心意旨,也缺乏故训支持。"後"仍应从赵岐旧注,训"後嗣"。今人在阅读传统经典时,对前人旧说当然不必迷信,但当提出新说时,必须以文献语言事实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1988年,我读研究生时上第一节英文课,老师用英语说了一句话,然后翻译说:"费尔巴哈说:‘在历史的转轨时期,得益的总是小人,吃亏的总是君子。’因为君子做事有原则,而小人做事没有底线。"20余年过去了,我常常后悔当时没有询问老师这句话的出处,但我常常引用这句话,因为耳闻目睹的许多事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脚。其实,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转轨时期,恰恰需要  相似文献   

10.
某家长自己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管教好女儿,致使女儿平时纪律松懈、行为散漫,最终因与家长矛盾激化,离家出走。但该家长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却到学校兴师问罪,到乡政府状告学校教育有问题,要求学校承担其女儿离家出走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家长》2015,(3):13-1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做人如此,做家长亦如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做好家长首先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二是要诚信待孩子,不轻易向孩子许诺;三  相似文献   

12.
伦理者,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道德准则也。对人(或事、物)做好了该做的,就是尽到了伦理责任,反之,就是没有尽到伦理责任。引言之,教育学研究如果是努力把该做的研究做好,就是尽到了其伦理责任,否则就是没有尽到其伦理责任。众所周知,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这就很清楚地指明了教育学研究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形成关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一个"教育学"研究,如果揭示了至少一个教育教学规律或其运用逻辑,即通过大量或典型的教育事实(包括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个有远见卓识、鞠躬尽瘁、造福一方的清官,而且是一个敢恨敢爱的性情中人。在漫长的贬谪生活中,由于受唐朝门户制度的影响,柳宗元找不到一个可以为婚的女子,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下,他并没有鳏居余生,而是在无奈之中与真正喜爱自己的女人以及悦己红颜过着非婚生活。了解柳宗元的情感世界,对柳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伦理者,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道德准则也.对人(或事、物)做好了该做的,就是尽到了伦理责任,反之,就是没有尽到伦理责任.引言之,教育学研究如果是努力把该做的研究做好,就是尽到了其伦理责任,否则就是没有尽到其伦理责任. 众所周知,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5.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16.
凌运良 《考试周刊》2014,(59):191-191
<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论语·泰伯》。对于这句话有众多解读。孟子云:"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意思是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北京师大于丹教授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应做好本分,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做不该你做的事。这其实是告诉你在其位就得谋其政,就得尽职尽责。由此,联想到民主党派干部,首先民主党派干部在党政机  相似文献   

17.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不错/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中国人——王淦昌“我首先是中国人!”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爱国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然而,当王淦昌遵守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保密条令,毅然走进风沙肆虐的大漠深处研制原子弹时……我才真正领悟到“爱祖国高于一切”这句话的真谛。爱国并不意味着津津乐道自己为国家作了什么,更不是虚伪的誓言,爱国意味着一种深深的责任感;爱国意味着你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当之无愧、令人尊敬的中国人;爱国意味着愿为祖国抛妻别子, 洒尽最后一滴热血,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勇于牺牲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8.
我看庄子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人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我觉得他与其他哲人比起来要人性、可爱得多。他爱幻想,会做奇怪的梦。《庄周梦蝶》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有趣故事。特别喜欢他的两句话。一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和所有人一样,庄子也看重君子,喜欢品行端正的人。但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美化君子,而是平平淡淡地描绘出君子的行为。在我们眼中,君子间的交往该是庄重的,崇高的。而正是因为其相互友爱,真诚交心,庄子才把最纯洁的“水”给了君子们。  相似文献   

19.
《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注本都这样解释:"学习而且不断复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但我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字面上看也讲得通,但三句话各自独立,毫无联系。我每每心生疑惑:孔子  相似文献   

20.
<正>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这段对话的价值不在于宰予的这个问题有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在于孔子对君子是否入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