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一种常见的群体。新时代背景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经过"变异"升级,衍生出许多新的"圈子",形成了所谓的"圈子文化"。班主任要通过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重新建构,借助社会与家庭、学校三方的力量,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圈子"。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较普通本科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更具普遍性、复杂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非正式群体的缓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日益呈现壮大、繁多且持久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与思想教育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独感与寂寞感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基础,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外部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内部动力,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大学乃至全社会的信息化是形成越来越多的非正式群体的现实基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强烈的团队意识、社会模拟性、明确的目标,其有利于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创造一个和睦协调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综合素质。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需要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提高素质、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些需要不能通过其自身单纯的活动来满足,必须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在实现群体目标过程中,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而学校正式群体组织的学习、锻炼和教育的活动是为满足根本需要实现统一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这些活动不能满足每个学生自身多元化的心理需要,于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就产生了。如爱好一致而结成非正式群体,因某种利益和观点一致而结成非正式群体,模仿和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5.
张榆娇 《教师》2022,(6):9-11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中职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内在力量,对校风的形成、班风的营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个人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采用客观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探讨"非正式群体"的正确管理策略.文章作者希望通过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承认和...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学习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非正式学习占主要部分。非正式学术性社团是一种基于兴趣、围绕相关学术问题、定期开展学习活动的小组,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学习组织,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改善学习风气、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以H大学中的相关群体为例,通过访谈,了解当前研究生非正式学术性社团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往往会忽略"非正式群体",即忽略除了班委和学习小组等正式群体外一些自发形成的、无固定形式、无固定成员的学生群体.其实,"非正式群体"很多是存在着负面影响的.班主任识别并引导他们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齐国民 《天中学刊》1998,13(1):110-11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按照社会的规定或学校行政的决定组织起来的一。定组织或基本单位,如学校中的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或班级等;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不具有正式组织的学生群体,它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以个人的情感好恶或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为基础,自发结成的学生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小,生活及活动的范围相对狭窄,因而,他们结识的小伙伴主要是邻居、亲友或同桌,这种群体关系很…  相似文献   

9.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一、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的含义根据一般社会学的观点,所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正式群体是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而“非正式群…  相似文献   

11.
学生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学校教育者、家长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要确立"大育人"理念,通过优化社会环境生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影响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实践智慧,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亚男 《文教资料》2009,(10):167-169
培养高职学院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学院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自我管理的含义和具体的内容,包括设定目标的自我管理和行为养成的自我管理,最后提出了通过正式途径和发挥非正式群体的力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班级是学生人际交往重要的微环境,"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人际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能够让教育者正确、清晰地认识非正式小群体及其对于班级人际交往微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做出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在班主任工作中,总会遇到班上出现一些“小帮派”、小集体,在心理学上一般把他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即是指它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这一概念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首先提出的。非正式群体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正式群体的建设外,对非正式群体也要认真对待,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引导。那么,怎样对待学生中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教育管理虽然也重视对群体的研究,但是只重视对正式群体的研究,而忽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非正式群体对于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者要善于识别和利用非正式群体,并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研究者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的管理构想,协调教师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消除离心力,增加向心力,凝聚学校的所有力量,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亮 《班主任》2006,(7):16-17
现代学校教育强调学生自主意识、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自主意识""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关键字是"自".我仔细研究了"自",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写出来与老师们共享.  相似文献   

17.
姚蕾 《文教资料》2015,(3):105-106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并存的还有各类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一定的喜好、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而自发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正式群体的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往往只看到或夸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而漠视或忽视它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导致教育和管理上产生偏差。要创造积极、开放、包容、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和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正复旦引进书院制度后,五大书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文化。强调自我管理的志德书院组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自管会)和学生监督委员会(监委会),被称为"两委会",来决定书院园区事务。大至国际交流、寝室园区改造,小到读书会、浴室开放时间变动,都由学生拍板决定。争执之中见真知的"两委会"当提起"学生自我管理",常是叫好不叫座,有人质疑:想想十八九岁的半大孩子初入大学,鸡蛋炒番茄尚且不会做,何况管理自己呢?书院园区里大小事务都由学生当家作主,是不是"猴子当大王"般好笑?然而走进志德书院的"两委会",你会看到双方委员端坐在会议室里,正经严肃地讨论着书院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颇有指点江山的气派。  相似文献   

19.
赵晶  于敏章 《教师》2020,(5):94-95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心理孤儿"问题在这一群体中较为普遍。文章从武汉市旅游学校中职生的"心理孤儿"问题表现着手,从家庭与学校两个方面探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消弭中职生的"心理孤儿"问题,一方面需要增进家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实现",发挥学生特长,围绕班级荣誉凝聚学生向心力。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并不应被视为班集体中的少数情况和负面因素,实际上它在班级中大量存在,并且是班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全不属于任何"非正式群体"的学生非常少.同时,"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班级的构成优化.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简单消灭、瓦解,而应科学地引导、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