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2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两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本文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子豪  刘辉煌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95-1503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影响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利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反映地区碳排放水平的绝对和相对指标,并对各省区按照经济地理因素进行东、中、西分类,实证检验了FDI通过技术渠道对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全国层面的研究表明,FDI对中国的碳排放的积极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滞后一期的FDI对各地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分地区层面的研究表明,FDI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呈现显著的正面影响,FDI对中部地区碳排放的影响不甚明显,FDI对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则存在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西龙  于渤 《科研管理》2012,33(8):35-40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5至2008年间我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交互效应模型,探讨了技术进步、行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行业结构变动则促进了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则存在着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其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抑制作用最大;中西部地区的结构变动对该地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郭炳南  林基 《软科学》2017,(9):59-62
在传统的EKC模型中引入腐败因素,建立了一个包含腐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扩展EKC模型,利用1998~2014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腐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腐败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碳排放量,腐败程度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外资在中国存在“碳光环”效应,而贸易开放会增加碳排放量,存在“碳泄露”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碳排放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反映公共资本与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实证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29个省1988-2007年相关面板数据对公共资本、省际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长期中,"硬"公共投资比"软"公共投资具有更大的技术进步效应;无论是"硬"公共投资,还是"软"公共投资,各项构成的技术进步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硬"公共资本和"软"公共资本对技术进步的跨区溢出呈现不同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选取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经验估计.1952-2007年的时间序列协整检验表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单调递增的关系,而单位GDP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支持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位于1319元.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协整检验表明,排放总量与人均收入呈单调递增关系,单位GDP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呈单调递减关系.而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N型关系,两个拐点分别位于3304元和44049元.目前除北京、上海、天津外,其他各省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位于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IPAT和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自主创新、FDI和国际贸易等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省区层面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得到1995—2012年中国省区层面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其中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GDP为期望产出.研究结果表明: 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FDI能够显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由于存在显著的负向空〖JP3〗间溢出效应,自主创新和进口对于提升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出口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4,(7):53-58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方法分解出房地产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并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FDI对房地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FDI对中国房地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随着FDI实践不断发展,其不稳定性也不断增加,制约了中国房地产业技术进步。此外,贸易开放、政府支撑力度、人力资本积累对房地产业技术进步具有制约作用,但现行制度、区位条件以及对外商行为的政府规制会对房地产业技术进步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国有制比重下降而非国有制比重上升,这一特征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为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力.那么,当前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是否真的带来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本文构建一个产权结构变动的综合指标,利用1998—2013年中国30个省区平衡面板数据,从创新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两个维度分析产权结构变动对区域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权结构变动对区域创新投入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面板模型的选取和指标的变换,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的稳健性.产权结构每向上变动1个百分点(即非国有产权比重上升),R&D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分别增长0.026个百分点和0.1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控制了"南巡"和WTO等同期发生事件的影响以后,以1993年和2001年两次专利法的重大修改前后作为对比,检验加强专利保护是否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实证结果一致显示,更强的专利保护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然而,知识产权保护引起技术进步在高技术集中的省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因此,短期内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加大地区间的技术差距.  相似文献   

12.
周汨 《软科学》2011,(6):1-5
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控制了"南巡"和WTO等同期发生事件的影响以后,以1993年和2001年两次专利法的重大修改前后作为对比,检验加强专利保护是否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实证结果一致显示,更强的专利保护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然而,知识产权保护引起技术进步在高技术集中的省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因此,短期内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加大地区间的技术差距。  相似文献   

13.
刘源远  刘凤朝 《资源科学》2008,30(9):1300-1306
反弹效应是能源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消费反弹效应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新古典三要素生产函数的框架内,采用中国1985年~2005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非平稳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和协整关系,运用索洛余数方法计算了考察期间中国不同地区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而依据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来估计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消费减量、增量和反弹效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能源消费的反弹效应存在下降趋势,说明提升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已成为能源有效利用和节约的重要手段;②1986年~2005年中国总体的平均反弹效应为53.68%,说明不能仅将技术进步作为提高能源效率的唯一手段来解决能源约束问题,适当的能源政府管制手段是有必要的;③西部地区的反弹效应最大,其次是中部,最小的是东部,而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消费减量效应则相反,因此要彻底解决能源约束问题,需要关注和重视中国区域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均衡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机理进行分析,利用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从区域层面上看,东、中、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东、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拉动作用,而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孟望生  张扬 《资源科学》2020,42(12):2314-2327
绿色经济增长的核心要义是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个普遍事实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这些地区在绿色增长方面的表现也相对较差。本文在梳理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方式—绿色增长”这一脉络对自然资源禀赋通过技术进步方式影响绿色增长的逻辑进行理论辨析;然后,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采用全局参比的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方法,构建并测度省级层面绿色增长效率的衡量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面板数据样本;最后,结合样本数据特点和理论逻辑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禀赋通过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式影响绿色增长效率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①自然资源禀赋抑制了地区绿色增长效率的提升;②自然资源禀赋对创新这一技术进步方式具有挤出效应的同时,对技术引进具有增进效应;③创新有利于地区绿色增长效率,而技术引进则不利于地区绿色增长效率提升。本文的研究将对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根据CO_2排放量的大小将30个省份划分成六大区域,利用面板分位数模型比较研究能源使用技术、CO_2排放技术和广义技术创新等3种类型技术进步对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能源使用技术进步抑制碳排放的效应要大于促进碳排放的能源回弹效应,净效应表现为抑制碳排放,并且净效应大小与区域碳排放水平呈"U"型结构,而CO_2排放技术进步在3种技术进步中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最明显,但是其减排效应只有在年均碳排放量大于0.25分位点的省份才会发挥作用,广义技术创新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碳减排作用;比较分析3种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时,能源使用技术进步与CO_2排放技术进步在碳排放水平最高的3个省份(江苏、山东、河北)抑制CO_2排放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9-2013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DEA法、超效率DEA法对我国省际创新资源的整合绩效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间我国创新资源整合平均绩效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特征,年均技术效率水平与生产前沿面相差27.2个百分点,存在着很大的提高空间,各省区创新资源整合绩效则可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双低型"四种。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土地短缺,如何提高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已成为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以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度量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人力资本、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三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变动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粮食生产率的增长、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并不直接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而是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进而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利用变异系数法测算了2005~2016年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构建VEC模型进行分析判断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内在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层面进行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全国及东部、中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西部地区却呈现显著抑制作用;(2)人力资本对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显著为正,而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对其呈现抑制作用;(3)技术进步对中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作用显著,对东部地区呈现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强化高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因地制宜实施政策促进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资本溢出、技术进步对GDP的面板数据模型,运用计量回归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物质资本溢出、研发资本溢出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总体上比较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