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设备及工艺在焊接生产制造行业当中应用,拥有巨大的优势,为我国焊接生产水平的提升做出了有力贡献。焊接设备及工艺运行期间,稳定性保持、焊缝形状控制一直都是较为重点的问题,其中焊接电流大小、焊丝送入速度、电源输出性能、电弧力大小及分布等内容都会影响最终的焊接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速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设备及工艺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CO2气体保护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O2气保焊、富氩气保焊、焊条电弧焊3种焊接方法在电解槽制造中的应用对比,证明了CO2气保焊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焊接质量好等优点;介绍了CO2气保焊焊接操作技术及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对CO2气保焊焊接工艺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CO2气体保护短路过渡焊时的飞溅,文章提出了闭环分段恒流控制法。在熔滴与熔池发生短路时,施加恒流控制,在短路后电流上升阶段对其限流,即在液态熔滴小桥即将爆断时,利用数字化平台,快速准确分段控制电流层叠上升,直至熔滴脱离焊丝,顺利过渡。经过反复试验,优化了过程中的参数,系统稳定可靠,无过调与震荡,动态响应达到较好效果。经过对比试验,该方法能有效地抑制由瞬时短路造成的大颗粒飞溅和由电爆炸产生的细颗粒飞溅,实现了CO2气体保护焊短路过渡过程的闭环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4.
CO2气体保护焊是目前工业生产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焊接方法,具有成本低、焊后变形小、抗锈能力强、焊缝的抗裂性高和操作简单生产率高等多项优点。但是这种焊接方法最难克服的缺点就是焊接时飞溅比较大、容易受到气流的干扰产生气孔。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二氧化碳气体的保护作用,保护桥梁工程之中的焊接钢结构。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具体分析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充分的介绍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气体保护焊是一种高效率的焊接方式,在各行业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主要对锅炉容器中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及设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后非标产业成为机械行业的主流产业,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特点适合非标生产中结构件的焊接,针对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焊接方法控制及焊接变形后的处理进行分析,旨在提高焊接结构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9.
CO2气体保护焊以其速度快、操作方便、焊接质量高、适用范围广和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焊条电弧焊。在焊接生产中,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质量和焊接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正确选择焊接工艺参数是获得质量优良的焊接接头和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本文主要对CO2气体保护焊中各种相关的工艺参数对CO2气体保护焊的影响及其焊接工艺的参数选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CO2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叫作CO2气体保护焊,简称CO2焊.它是依靠焊丝与焊件之间产生的电弧来融化被焊金属的一种融化电极气体保护焊方法.在我国,CO2气体保护焊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今在钢结构、工程机械制造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CO2气体保护焊、焊条电弧焊的比较,以及在塔式起重机上的应用,充分证明CO2气体保护焊具有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焊接质量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特点。对焊接接头、CO2气体保护焊的工艺参数进行简单介绍,该方法对焊接工艺及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CO2气保焊、富氩气保焊、焊条电弧焊3种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接头试验和对比分析,以及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证明了CO2气保焊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焊接质量好等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CO2气保焊焊接操作技术及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对CO2气保焊焊接工艺设计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 锅炉集箱管接头传统焊接工艺 锅炉集箱产品大口径管采用马鞍形全焊透结构,焊接工艺为手工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盖面.整个焊接过程全部采用手工操作.由于马鞍形结构特点,手工操作时,焊一个管接头要换4次不同直径焊条,由于频繁更换焊条,使焊接接头多,质量隐患增多,表面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36)
伴随着社会科学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焊接技术早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基础需求,所以在大环境的衍生下出现了焊接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先进技术,并伴随着行业与城市的发展方向不断调节着相应的技术体系,为确保我国工业进程的完善而做着全方位的努力。其中窄间隙CO_2气体保护焊作为有代表性的厚板焊接技术,具备焊接截面小且效率高的特点,更因为其接头性能稳定备受市场的喜爱与接纳。但根据目前所具备的CO_2气体保护焊方法的跟踪研究却仍旧处于薄弱状态,只有依据磁控传感器的反复检查跟踪进行更深层次的扩展,才能够彻底将这项技术潜在的问题寻找出来,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更加完善的设备创新与改造。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