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至2018年数据,以2010年为阶段分界点划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演化阶段,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采用2010、2018年数据分析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解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1995至2010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10年之后为快速增长阶段;(2)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符合胡焕庸线的分布规律,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东部核心区,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整体呈"H"型,科教基础设施从北京为单核心演变到北京、上海双核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双核心共生结构;(3)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集聚现象但集聚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及个别省份的发达城市;(4)总体上,财政政策和创新企业对创新基础设施影响最大,其次是创新人才和金融发展水平.由此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创新资金投入和扩大对外创新开放程度,营造活跃的创新环境以及完善创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分析了初始专业化水平与城市间经济收敛的关系以及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初始专业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城市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也显著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通过影响区域专业化模式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是一条可以实现却又充满风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创新基础设施是推进国家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全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1995-2018年数据划分创新基础设施的演化阶段,选取2010年和2018年数据,运用Arcgis和GeoDa分析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创新基础设施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创新基础设施按发展情况可分为1995-2010年的初步发展阶段和2010年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存在路径依赖,整体呈H型分布,科教基础设施从北京为单核心演变到“北京-上海”双核突出,武汉、南京等城市为次核心的空间格局,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双核心共生结构。③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集聚现象,但集聚度较低,符合胡焕庸线的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及个别省份的发达城市,东部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④总体上,财政政策和创新企业对创新基础设施影响最大,其次是创新人才和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创新基础设施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成果加深了理论上的认识,对未来如何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剖析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影响的理论基础上,运用我国2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2年数据实证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节能减排,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节能减排的效果尤为显著;同时还发现,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节能减排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要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不仅需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还需要重视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维度实证考察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链式反应关系。结论显示:经济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呈正U型关系,但总体来看经济集聚的边际创新效应递增;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最优空间结构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值约为0.423;经济集聚与空间结构的交互效应为负,抑制创新的"拥挤效应"会出现在集聚程度高的单中心结构城市,但集聚度较低的多中心城市也不利于创新。由此得到政策含义十分明显:考虑到经济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不宜过分强调"城市病"而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城市经济集聚度与空间结构的合理匹配,引导中小城市走紧凑式空间发展道路,适度推动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亚莉  刘友兆 《资源科学》2013,35(2):380-387
以我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7年-2009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开发强度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郑州-洛阳为中心的高强度区域,西部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省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且同一省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也较大;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地规划政策的影响尚没有体现,且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今后,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合理推动城市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与分析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的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和资本集聚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个体固定效应,分别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因变量,以区位熵计算出来的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和资本集聚效应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干预这3个控制变量,实证检验了2003—2015年期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金融集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及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高级化模型中,金融人才集聚对该地区产业高级化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高级化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产业合理化模型中,金融人才集聚对产业合理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资本集聚对产业合理化有显著阻碍作用。而3个控制变量中,除了政府干预,其余2个控制变量均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后总结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1998~2010年间我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土地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及城市土地各项用途所占比例对城市市区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以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我国,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没有显著提高,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则不断上升,居住和绿地广场用地所占比例趋于升高,而工业和交通仓储用地所占比例趋于下降,其他用途所占比例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非农就业的增加需要在保证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合理加强城市土地的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4)
构建结构性减税影响优化产业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构性减税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结构性减税与优化产业结构表现为显著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降低第二产业占比,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并且会因为地区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宏观税负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二者呈倒"U"型关系。根据上述的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选取201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贸易数据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实证研究了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相应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贸易能够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技术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非东部地区,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通过门槛研究发现,当技术贸易超过一定的门槛值,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会显著变小。(2)技术贸易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揭示了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明确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发展路径,为技术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2003-2009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在新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城市间工资差异的决定因素,估计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效应、人才归类效应和市场选择效应显著地影响了工资水平,而新经济地理过高估计了产业集聚的作用。(2)动态角度来看,产业集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持续增加,这意味着城市间工资差异将加速扩大而不是收敛;但人才归类效应和市场选择效应的递减可能会弱化这一进程。(3)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工资水平较高;社会管理人员比重较高的城市,工资水平较低。(4)港台企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逐渐变小,而外资企业的影响逐渐增加;此外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和人均资本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发现,1978—2000年,新疆产业结构依左旋模式升级,即三次产业按"一三二"的顺序依次占据区域经济主体地位,而200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右旋模式特征也越发明显,即第二产业比重快速增长并迅速占据区域经济主体地位;城市化发展水平、投资供给、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政策是促进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而就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其升级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外向性和劳动力素质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温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43-153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在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分别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比较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各异,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4.
郭存芝  孙康 《资源科学》2013,35(2):261-267
本文借助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减免税调查数据,在使用因子分析等方法测算节能减排效率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工业产业结构、R&D投入强度、出口依存度等节能减排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的同时,通过实证检验税收减免率与节能效率、减排效率、节能减排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包括总体分析、分地区分析两个方面.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全国总体看,还是分地区看,税收减免率与节能效率、减排效率、节能减排效率之间基本上都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但税收优惠对节能效率、减排效率、节能减排效率的提高的促进效应,只在90%的置信度下显著,或者不显著,没有达到在95%或99%的置信度下显著.这说明税收优惠可以在促进节能减排中发挥作用,但作用有限.究其原因,可能与税收优惠具有激励作用而不具有约束作用有关,要充分发挥税收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激励性税收政策和约束性税收政策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5.
“以地谋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主导土地配置,采取“低工业、高商住”的产业用地出让策略,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然而,中国经济转型期,曾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供地策略可能不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本文从理论出发,剖析地方政府供地逻辑,分析差别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策略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差异,提出相应假说,基于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2011—2016年中国277个城市产业用地供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用地价格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会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非线性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差别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策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将由正转负;产业用地供应向商住用地倾斜而产生的产业用地结构错配会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则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据此本文建议,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用地供应策略时,要充分考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在参与土地市场活动时,要明确自身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更多地培育有效市场,注重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避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6.
王良举  王永培 《软科学》2011,25(12):33-36
针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的现状,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聚集经济形成,降低城市拥挤效应,能够推动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运用"偏离-份额"(SSM)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将各产业产值增加额分为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而计算相关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郑州、洛阳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业竞争力较强,其他城市及城市群整体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偏离贡献率及产业竞争力贡献率较低。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实证分析了金融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第一、产业结构升级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第二,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0.28个百分点。因此认为金融的发展具有内生性,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金融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9.
余霞  邢军  王雁群  吴瑞 《科技风》2021,(4):122-123
目的:考察我国2000-2019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和人口密度变化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旨在证明产业结构和人口密度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影响.方法:采用宏观面板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的推广,第二产业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的推广,第三产业的发展对...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85~2006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理论和动态最小二乘法模型,研究了我国各区域(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FDI对相应地区产业结构的长期影响和短期的修正机制,以及FDI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作用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FDI对产业结构变动均具有长期的影响和显著的差异,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影响逐渐增大的态势;而短期中,除东部地区之外,FDI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