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噶玉采会盟寺(de ga g·yu tshal gtsigs kyi gtsug lag khang)是一座见于敦煌藏文文献P.T.16和IOL TIB J 751 I中的寺院名.因P.T.16和IOL,TIB J 751 I这一组文献与唐蕃长庆会盟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德噶玉采会盟寺地望的考证也很重视,曾有专文探讨.笔者在评析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德噶玉采会盟寺的地望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该寺位于汉藏交界的同谷地区,IOL TIB J 689 Ⅲ中出现的孔古寺为该寺的另一名称.  相似文献   

2.
开元末期(公元736年—公元741年)是唐蕃关系比较紧张的时期,在经历了开元中期的长期战争之后,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开始与吐蕃进行谈判。随着谈判的失败,双方又开始了长期的战争争夺。后来随着金城公主的逝世,唐蕃之间的"舅甥关系"也随之陷入低谷之中,双方用和亲方式连接起来的彩带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大非川战役是唐蕃关系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本文在肯定大非川战役的历史地位的同时,从双方的力量对比及力量变化的角度,论证大非川战役发生的必然性;以对外关系为切入点,论述这一历史事件在唐朝对吐蕃政策和吐蕃对唐策略上的双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春秋之际,周朝衰微,礼崩乐坏,社会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会盟"成为了这一时期稳定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因素,但隐公时期,诸侯间的会盟与战争却呈现出正比的状态,换言之,该时期的会盟非但没有促进社会稳定,反而加速了社会的动荡。故本文以隐公时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这一时期诸侯会盟的特点。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隐公时期会盟出现的原因;第二部分分析该时期诸侯会盟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这一时期诸侯会盟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代边塞诗生动反映了唐蕃之间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和平亲善、和同一家使汉蕃两族和亲通婚、互派使,沟通情感,加强联络,使双方的经济化得以交流融合,但围绕着河湟、西域之争,唐蕃之间又纷争不休,战事不断,但无论怎样。汉蕃两族自古以来的血肉联系是无法割断的。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鲁国与济水之戎交往频繁。隐、桓二代,双方先后进行了三次会盟,始终保持着和平友好的交往关系。至于鲁庄公时,由于双方矛盾的激化,最终撕毁盟约,前后进行了两次大战。而这两次大战的直接结果,则是导致了济水之戎的消亡。分析双方和战之原因,除受历史传统影响之外,更多是因现实利益之需要。研究这一时期鲁国与济水之戎的关系,对探索春秋时期的戎夏分布格局与戎夏关系以及中国早期民族国家形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晋、吴两国的邦交是关系春秋中后期全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出土文献清华简《系年》第十五章与第二十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晋吴、晋楚邦交关系的变化过程,弥足珍贵。晋吴邦交始于巫臣使吴,大体经历建交始通—亲密会盟—各自疏离—争强争盟四个阶段,双方交往以"制楚"为核心,以互聘、会盟的和平方式为主。两国邦交前期,以晋国为主动,晋楚弭兵之后,反以吴国为主动。晚期,双方邦交关系破裂。越灭吴后,晋吴邦交为晋越邦交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唐蕃双方互派使者,交流频繁。宋代,唃厮啰与宋朝的交往尽管只代表了部分藏族地区,但还是体现出来朝贡在维系二者政治关系中的作用。元代,西藏地方通过朝贡,中央通过赏赐,既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联系,也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唐代与吐蕃的两次和亲联姻,分别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入藏地。她们不仅是汉藏人民心中的和平使者,还为双方民族带来亲密友好的交往,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全唐诗》中存有少量记载两位公主的诗作,本文以唐代涉蕃诗为入角点,在分析唐蕃和亲诗的基础上,探讨两次和亲联姻对唐蕃关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蕃战争后期盐州军事地理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蕃战争起伏绵延长达200余年,自“安史之乱”后,双方长期对峙于六盘山一线,唐朝以京西北八镇固守京畿和关内道。从唐代宗后期开始,吐蕃军队在继续频繁侵犯关中的同时,又从白于山之外向东进攻关内道北部,企图迂回延州和关中,而盐州首当其冲。本文以唐蕃战争后期的时空过程为背景,对盐州的军事地理价值作具体述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会盟的频繁,盟书的创作和应用在春秋时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以会盟日期、与盟成员、会盟缘起、盟首及诅辞五大要素为基础的文体结构.春秋盟书是记录春秋会盟制度的活化石,流传下来的那些片言只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春秋盟书奠定了供后世袭用的文体结构,也产生了一些套语,成为盟辞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会盟与政治秩序是互构共变的关系,会盟对政治秩序的建构是系统单元对系统结构产生的影响,政治秩序对会盟的建构则是系统结构对系统单元产生的影响。先秦政治秩序变迁历经三个阶段:部落联盟政治秩序、宗法封建政治秩序、君主专制政治秩序。会盟只有在前两者中,具有建构政治秩序的功能。政治空间是权力结构网络中点与点间的距离。权力关系结构形成,政治空间随之产生。政治秩序不同,会盟的特征与会盟得以存在的政治空间也各不相同。政治空间的大小决定诸侯国的行动自主性与会盟的秩序建构功能的大小。中国式会盟以自我生存、内部统一、良善秩序、信守承诺、仁义爱民为基本特征,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谐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赵国会盟活动的细致梳理,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从时间上看,会盟发生的时间正属于赵国疆域扩展时期;从空间上看,会盟地具有位于会盟国之边境交会地带、或是交通要道节点的区位特征(平陆除外),其总体空间分布则经历了从东到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会盟制度是蒙古封建主商讨军国政务的一种议事机构.顾实汗统治青藏高原后仍沿用蒙古旧制,建立了青海会盟祭海制度.清廷为整顿青海蒙古,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管理,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以参与会盟祭海活动达到控制蒙古诸部的目的.会盟祭海也随着青海蒙古由强到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唐蕃交往是唐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往来的重要部分,其活动在唐诗中不少诗篇里有所反映。以孔子"诗可以群"的视点来考察涉及唐蕃交往的有关诗作,发现该类诗在融洽友情、唐蕃友好、文化和合等方面上展现了自身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逐渐崛起与强大,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成为其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同时,唐蕃之间的战争也日渐突出,大非川之战是唐蕃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唐蕃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以大非川之战为起点,唐蕃之间展开了近两个世纪的对峙和争战。由此可见,大非川之战对唐蕃关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维州地处唐朝与吐蕃斗争的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唐蕃的长期冲突中,维州成了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在麟德二年,维州由羁縻州升为正州,仪风二年、垂拱三年,雏州又经历了羁縻州与正州的反复转换,期间也几次被吐蕃据有。在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中,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这种事例不乏见于南北方的羁縻府州中,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对中日甲午战争双方海军战略的比较考察刘向阳,张红军中日甲午海战是一场近代化的大规模海战,其胜负不仅取决于双方海军力量的强弱,更取决于双方海军战略的优劣.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究竟各自采取了何种海军战略?双方的海军战略究竟孰优孰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双方...  相似文献   

19.
“玄武门事变”一直是唐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与以往诸研究不同的是,作没有囿于政治史的视角,而是将这一事件置于唐初社会化大融合的背景中去探求事变双方力量纠合的原因。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剖析的基础上,作又对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的化倾向(intendency)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化取向的不同,也是导致中间力量李元吉倒向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的深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试论唐与吐蕃战和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与吐蕃战争频仍,从公元714年到公元821年共发生了七次和盟事件,梳理唐与吐蕃战争与和盟的史实,分析唐蕃战争中吐蕃胜多败少但最终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