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南北朝虽处于对峙状态,但双方也经常互派使节,这些使节一般都能言善辩和博闻多识,这跟他们日常参与隶事活动有关,这种活动可以展示他们的博学,同时又能扩充知识,南朝使节大多是当时文坛精英,或与当时文坛领袖交往密切,他们作为外交使节的言辞辩论和作为文坛精英的文学创作都大量用典,引领了文坛用隶的风气。  相似文献   

3.
华夏文明五千年孕育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东方特色,更有其自身不可忽视的弊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民族性格等起了重要而深刻的积极影响,也有不为人所注意的负面影响,“中庸”、“中和”思想必然催生“迷信权威”、“崇拜中心”的社会心理,而这对中国人的创新意识萌发起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当下,这种负面效应仍在持续.高校文科专业,作为中国创新性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储备库,作为一个以思想创新为培养核心的受教群体,这种负面影响显得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价值是永恒的,所以毛泽东终其一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哲学认识论基础、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和为人民服务的目的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的积极成果和合理内容又具有糟粕性的东西我们应该"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探讨两者"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某些扭曲和变形,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先进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找到两者结合的契合点,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理论,提升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的发展;民族的历史经验为当前认识现实事物、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文化只有具备民族形式,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民族历史遗产中含有大量的优秀成分。  相似文献   

8.
认识色彩的时代功能和对传统审美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是色彩运用我样化的时代。在教育界、设计界、企业界都热切地以和种方式研讨色彩,以提高和改善自我与环境,当今的色彩运用潮流趋向于追求民族化、个性化、多样化,从而产生了新的色彩秩序感和色彩价值观,因此,对色彩的时代功能与传统审美。在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方面都应有一个较理性的认识,拓展艺术设计中色彩借鉴与色彩创新的思路及手法。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广大青年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的现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扣价值,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要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种有效途径.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熏陶;要大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重视并促进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薄弱,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误解颇深。为了摸清我们语文教学的对象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我们抽取福建省龙岩高级中学110名初三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初中)”中的测试结果作为此次调查的样本,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精神与"大一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中国传统化的核心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和”的精神的无所不在,从而引发出中华民族强烈深沉的“大一统”情结,并为此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这种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情结,也昭示着台湾一定再次回归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