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传播的法律误区──新闻报道违犯《未成年人保护法》举隅卿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1992年1月1日起实施,至今已届两年。这期间,各级新闻单位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贯彻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是,在...  相似文献   

2.
李程 《大观周刊》2012,(2):38-39
留守少年,是伴随着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年来,留守少年在生存、发展各个方面面临着种种困境,其权利保护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留守少年现象,更多的学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中国目前有关未成年人的立法主要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多细微的规定散见于各类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在本论文中笔者将试从法学的角度,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中心,浅析其权利保护问题。农村留守少年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应当引起法律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3.
夏晓星 《大观周刊》2012,(43):88-88
鉴于一些不法分子组织未成年人从事扒窃、抢夺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情况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称修正案(七)),新增了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修正案七对该罪客观方面的规定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的活动”,笔者试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尹星琳 《大观周刊》2012,(10):37-37,45
在审理离婚诉讼案件时,未成年人的权利该如何保障,已不仅仅是舆论和道德问题了,而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使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必须充分按照《宪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从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出发,从而切实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2002年9月3日《燕赵都市报》转登新华社发的一幅新闻图片,内容是一个仅7个月大的婴儿(自重7.7千克)双脚夹住其父颈部,身体倒悬,双手提起了9.8千克的重物,且持续时间达11秒45。目前,该结果已准备申报吉尼斯纪录。笔者看到这一消息感觉很不是滋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其一,让婴儿表演倒挂提物的做法不可取,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损婴儿身心健康。一些“好事之人”搞这种表演有哗众取宠之嫌,同时不排除借此炒作,  相似文献   

6.
李曼鑫 《东南传播》2023,(8):110-112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部分媒体盲目追求流量,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屡次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在梳理新闻学界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探讨了民生新闻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性,并结合《现场》栏目中涉未成年人的系列报道,进一步探究新闻报道应如何在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正在修改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人以一个“人”的姿态,所展现出的形象日渐明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2007年6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随后,国内相继有6省出台了具体的地方实施办法.国家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仅限于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等.湖北即将实施的<办法>中,将时下流行的网上聊天、手机短信也纳入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婚检不应取消而应免费 新《婚姻法登记管理条例》将取消强制婚检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关注,南京初步决定将在9月份取消强制婚检。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一些医生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与《母婴保护法》的精神相违背。 根据卫生部资料,婚前检查已成为我国人民提高生活质量和出生人口素质、阻断疾病的屏障之一,在2001年,各地医院在参加婚检的800多万人中,发现了近20万对婚姻和生育有影响的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白净  赵莲 《新闻界》2014,(4):56-6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状况,美国2000年实施了《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2013年国会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违反该法的网络商进行处罚,美国各大网站相应设置了保护儿童政策。中国目前没有针对儿童网络隐私保护进行专门立法予以保护,网站在保护儿童网络隐私方面缺乏适当政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作为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极具针对性。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在新闻报道中模范遵守,尤其要体现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性法律,构筑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防线。档案作为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记录,其开放利用难免会涉及个人信息相关问题,将《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档案开放利用结合起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界对档案开放利用领域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已有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地市党报如何贴近未成年人,提高在未成年人中的影响力,为当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尽权威媒体应尽之责呢?结合《广州日报》、《南京日报》及《三明日报》等一些地市党报的实践,笔者认为,地市党报可以精心策划,推出一些贴近未成年人的文章、专栏、专副刊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李某某强奸案"为例,选择四家门户网站的信息传播,深入解析网络如何在"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毫不避讳地传播,甚至刻意对其身份进行加工,以及专业媒体又如何在"网络民粹主义"的裹挟下无视《未成年人保护法》,违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原则所进行的报道。在网络民粹主义大行其道、视听被混淆的当下,本文进而重申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5.
近日从一家大报上读到《从“心灵尘暴”到“知心春风”》一文,感慨良多。既为金华某高中学生徐某因杀母被判刑而惋惜,也为作者“知心姐姐”的良苦用心所动容。的确,“徐某杀母案”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为之反思。但是,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我又深感忧虑:“知心姐姐”知青少年之心,但好像不知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 我国于1991年9月4日颁布、199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全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共搜集到传媒法相关事例923个,本报告在概述本年度出台的有关传媒指导方针和基本法律规定之后,对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监管、互联网治理、信息公开、著作权保护及人格权保护这五个领域作出述评。文中未注明年份的表述时间均为2020年。一、有关传媒的指导方针和法律规定本年度传媒法治建设获得重大进展,《民法典》及新修订的《著作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在传媒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法自由利用开放档案是利用者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允许利用者在不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定的前提下自由利用已开放档案,不仅是《档案法》明确赋予利用者的权利,而且也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骇人听闻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未成年人犯罪时,感到“心里很不好受”。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而现在的法制节目大多数是办给成年人看的,广大中小学生在电视上看不到属于自己的法制节目,这不利于我国当前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全民普法工作的开展。2000年,江西电视台青少部开办了一个为未成年人普法的专栏节目——《法与少年》,目的是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节目开办两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一周年.笔者注意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作为媒体,在这方面,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媒体对未成年人关爱不当,以至在报道未成年人时,会出现"误伤"孩子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某”字不可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主张消灭 新闻报道中的“某”字,说是新闻中往往出现什么某单位、某长、某人,不知道讲的是谁,真是故意吊人胃口,何不讲讲清楚?大有“某”字不除,新闻透明度就没有保证,公众知情权也就无法落实之意。 这个主张痛快倒很痛快,可是恐怕做不到, 首先是法律不允许。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就规定新闻报道必须“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而去年颁行的《预防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