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入”说是王国维诗歌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境界”说共同构成《人间词话》的关学体系。“境界”说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本体,“出入”说则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活动。“出入”说对于诗词鉴赏与批评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诗词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范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分析诗人如何“入乎其内”、又如何“出乎其外”,是审美体验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强烈的致用性质,使中国古代诗歌自学步时起就一直走着“言志”的路。带有浓厚儒教色彩而偏重教化作用的“诗言志”说。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纯粹性,却强化了它的人格的伦理色彩。于是,诗歌成为诗人活生生人格的晶化物,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形态。因此,假如我们要比较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诗人的审美人格,而作为诗人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的诗歌。则是我们赖以倚仗的中介。  相似文献   

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怀友思归之作。诗人用清新流丽的语言倾吐曲折细腻的心曲,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等成语就出于此诗,表达夫妻或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形式看,诗歌篇幅小,意境美,重格律,语言具有音乐性。从诗歌所传达的信息看,历来诗歌注重抒情时“独抒性灵”。写得最多的是“情”和“愁”。优秀诗歌都凝聚着诗人们的人生体验,“情由心生”是诗人们从自然、社会感悟出来的智慧结晶,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从而获得某种启发、教育和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5.
光荣的荆棘路--论济慈诗歌审美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8年的湖区旅行,使济慈的诗歌审美彻底改变了走向:以美为真的审美体验开始走向以真为美的人生之思;诗人也迎来了他创作史上的巅峰时期.解读诗人游历期间的诗歌和书信,可以发现一条通向人文主义观的光荣的荆棘路.  相似文献   

6.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我们当然不可违背,而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诗歌教学显得更为突出。《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诗歌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寻访到诗歌之美呢?对于这首诗的教学环节,笔者有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8.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只要把握住意象的审美特质,就能探骊得珠,获取诗美意蕴,受到情的激励和美的熏陶。下面仅就鉴赏方法略举几例加以说明。一、模糊体验诗歌是美的艺术,诗人们常常在自己多层面的审美观照中创构出一个让人陶醉的美的世界,使意象漫透情感的浓汁而现出多层次和多向度的审美效应;运化出象外之象,流转出味外之旨,让诗美境层臻于极致。王国维感赞“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认为“著一‘闹’字,则境界全出”。为什么?原因就在于,“闹”字一经同“红杏枝头”组合,就取消了人们清晰的逻辑分类,而代之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史上,有些文豪巨匠因创作了鸿篇巨制而名垂青史,而初唐诗人张若虚却只因《春江花月夜》这一“孤篇压全唐”的诗歌获得非同凡响的声誉,被视为“诗中之诗”,成为古典诗歌的名作,一直为古今读者所喜爱、传诵。笔者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诗歌风格受诗人性格、生平经历、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诗歌是一种流动的音乐,需要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内在美。诗歌诵读是多方位、多层面的,重视诗歌鉴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审美能力,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2.
《墨梅》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诗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墨梅画卷,蕴含着语象之美、思辨之美、志趣之美。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审美创造素养的目标要求,采取“联结实虚感语象”“联结真谬行思辨”“联结诗史悟志趣”等策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文字走向意象、走向思辨、走向诗人,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采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情景交融的环境美 ,故语文教学有着实施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散文《春》、诗歌《沁园春·雪》、文言文《为学》等许多篇目都是审美教育的佳作范文。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山河之美 ,有的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人生之美 ,有的蕴含了人生的奋斗之美。总之“美”在语文教材中处处显现 ,因而我们要通过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以课文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切入点。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诗论中,“平淡”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审美意境和审美风格,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李太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杜子美曰:“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之五);梅圣俞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元好问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之四):姚鼐言:“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与王铁夫书》);王国维要求诗“不隔”,如此等等,皆是对清新、自然、淡朴风格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诗史上,虽历代不乏浓墨重彩之作,但并非主流,而平淡自然却被尊为正宗,被看作是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诗人、论者乃至艺术家倾心追求的最高理想。千百年来,对中华诗歌与文学艺术及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盛不衰。  相似文献   

15.
四、沉著题解如果容许望文生义(训诂学称为望文生训)的话,那么,诗的沉著美便应当兼有内容的深沉之美和措意的执著之美。为了说明这样一个诗歌美学风格,司空图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脱巾独步”的诗人,作为沉著美的化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写道:“意欲沉著,格欲高古。持此以等百家之诗,于杜陵乃无遗憾。”我们无妨认为,司空图描摹的正是诗人杜  相似文献   

16.
味“回环”     
“回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使语言表达曲折优美。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中有这样的语句:“社会主义需要科学。科学更需要社会主义。”袁鹰《井岗翠竹》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都用的是回环修辞。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唐宋诗人的诗中比较多见,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语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在结构上就使用了回环修辞。它以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取  相似文献   

17.
第一节 古代诗歌 文体简说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诗歌闻名于世界,被誉为“诗国”。我国的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从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经过汉魏乐府古辞、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一直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散曲,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优美的诗篇浩如烟海,优秀的诗人灿若群星,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又众芳斗艳。我国的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最丰富最光彩的一部分。阅读鉴赏古代诗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还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国古代诗歌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语文课程中重视和加强古代诗歌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自我建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品性来说,古代诗歌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开启着人的文化与精神智慧。如:跳动着民族艺术神韵的、有着不可穷尽之美的唐诗宋词经典文本世界,对学生来说,那就是一个陶冶性情的世界、净化灵魂的世界、升华人格的世界。唐诗宋词中那些美丽的画面、多彩的景致、灵动的意境、深厚的意味、妙不可言的神韵、美不胜收的形态(诗的审美形态),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多面性的陶冶学习这种陶冶学习,就是对情感与心灵的陶冶、精神与灵魂的建构、人格与情操的洗练。具体来说,古代诗歌经典的这种陶冶式阅读,不同于实用性、功利性阅读,它具有体验性、开放性、建构性阅读的品质与特征。古代诗歌经典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这种体验性阅读要求学生多诵读、多美读、多涵泳、多品味。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就是体验诗人体验过的情感、诗人体验过的世界的过程,诗歌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这种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才能生成。古代诗歌经典阅读也是一种开放性阅读。凡是好的诗歌文本,都是扩大的、开放的、不断诱引读者参与解释和建构的召唤结构,是含蕴丰厚而又具有多重张力的意义世界,它的每一个字往往都是“无底的深渊”。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经典文本的世界,大都有着不可描述、不可穷尽之美的张力世界。其中,有些文本的形象世界,往往是一个多义的、具有不确定性和模  相似文献   

19.
刘玉莉 《小读者》2011,(12):52-52
古代诗人往往钟情于雪.或以物喻人,或借景抒情,或状物明理,或托物言志,变幻无穷。诗人笔下,雪的自然之美与诗歌的形象之美摇曳多姿,撩人情思.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赏美情趣”。但大多数同学对诗歌的欣赏和赏美却束手无策,不知从哪些方面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