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河斜171井长、短岩心酸化流动试验结果对比,表明短岩心的实验结果只能体现近井地带的酸化效果,长岩心酸化模拟实验更能够有效反映地层不同深部岩心渗流能力的改变状况,为综合研究酸液配方以及优化施工参数提供科学有效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官162区块在长期的注水开发中,一方面油层逐步暴露出较为严重的层间矛盾,另一方面受注水井杂质和多轮次调剖等污染造成近井地带堵塞,注水压力过高,单一应用调剖工艺抑制强吸水层或者酸化工艺降低注水启动压力,都不能解决该区块注水井开发问题。本文通过引入酸化与调剖组合工艺,解除近井地带污染堵塞的同时改善水井吸水剖面,最大发挥酸化与调剖两种工艺的协调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目的。在官162区块应用过程中,不需要动用管柱,工艺简单,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乾安地区由于储层低孔、低渗,泥质含量较高,储层相对污染较重,单井产能下降较快。酸化是有效解除近井地带污染的主要措施,乾安采油厂从地层伤害机理研究入手,明确垢样成份,优选酸化井,不断完善酸化配方、施工工艺和措施管理办法,使酸化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实施657口井,累增油7.1万吨,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井下双重震源振动酸化复合解堵工艺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下双重震源振动酸化复合解堵工艺是把振动解堵技术与化学方法油层处理技术有机融合,通过物理、化学的双重作用,综合改造油层,提高油水井近井底地带渗透性的一项新技术。本文介绍了该工艺的原理、选井条件、设计原则以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内江科技》2015,(12):71-72
碳酸盐岩地层基质酸化的成功完全取决于蚓孔现象,一旦形成蚓孔,则用相对较小的酸量就能解除近井地带的污染。目前,对于蚓孔的延伸,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基质酸化工艺参数的优化标准和模型,这些参数包括注酸量和注入速度等。在已发表的很多文章中,均描述了最佳注入速度的存在。本文将讨论一些可以用来确定最佳注入速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新投井完井时,钻井液侵入地层,滤液、泥饼等对地层产生堵塞,使得供液能力变差,制约生产开发。而老井受颗粒运移、沥青沉淀、粘土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泥砂堵塞、产量递减,影响油井开发。普通酸化、酸洗工艺解堵效果不理想,而高压水射流解堵技术产生高冲击力及高能量脉冲,能冲出井筒及近井地带的细砂等堵塞物,再通过氮气返排将堵塞物带出地面,起到解除污染堵塞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孤东油田部分井存在近井地带堵塞、结蜡问题,开展了超声波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工艺通过冲击振荡剥离及空化降粘作用解除油水井近井地带堵塞,提高油井产量,现场应用证明,该工艺施工简单,增油效果显著,便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针对孤东油田部分井存在近井地带堵塞、结蜡问题,开展了超声波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工艺通过冲击振荡剥离及空化降粘作用解除油水井近井地带堵塞,提高油井产量,现场应用证明,该工艺施工简单,增油效果显著,便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连续油管是一种缠绕在大滚筒上,可连续下入或起出油井的一整根无螺纹连接的长油管。同常规油管作业具有减少地层伤害、作业安全可靠、节省作业时间等诸多优点。连续油管酸化工艺是用来对垂直井、大斜度井、水平井井段进行酸洗或定点注酸作业。其主要优点有:减少在作业过程中附加的地层伤害;连续油管可以带压下井内,避免采用压井液所产生的油层伤害;采用连续油管可进行过油管作业,不需起出生产管柱,避免油层与环空井液接触;由于作业过程中不需设置封隔器及起出管柱,因此,可以消除起下作业时对井口及井下压力密封所产生的损害;消除了管壁杂质或其它不可溶岩屑通过生产管柱或作业管柱进入完井井段,避免了完井管柱与酸液接触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腐蚀,减少了溶解垢物及铁锈替置到地层的几率。具有很高的可实施性及安全性,尤其是在不了解生产管柱状况的情况下,也能用连续油管进行酸化作业。州62-平61井是大庆油田的一口水平井生产井,该井采用了连续油管酸化工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阐述了连续油管酸化工艺的特点及原理,并介绍了连续油管在大庆州62-平61井酸化施工情况及实施步骤,分析了连续油管酸化效果,说明连续油管酸化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受污染油层解堵增产工艺。  相似文献   

10.
通过静态酸岩反应、短岩心和长岩心酸化流动模拟试验及压汞试验研究了河斜171井岩心酸化前后孔隙结构及渗流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短岩心酸化试验得到的渗流能力改善情况较高,而长岩心酸化试验中仅位于前段的岩心与短岩心试验结果相近,而后端则有较大差异。酸化前后的压汞试验结果表明,酸化可有效改善近井地带孔喉大小,且主要改善较大孔喉,有利于提高储层渗流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后期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杂质堵塞地层近井地带孔缝,从而导致油水井产油量和注水量下降,而普通酸洗等措施只能解决井筒及井筒周围非常有限距离的污染问题,对上述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处于开发后期地层出现亏空的现象,使正常的洗井工艺无法进行。针对上述实际情况,研发了水力喷射工具,具有利用高压水作为动力液,通过水嘴对堵塞地带进行冲洗,实现解堵的功能和特点,现场应用工艺成功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2.
李其博 《内江科技》2011,32(12):109-109
浅层套漏井的封堵,采用单一大灰量堵剂封堵时,堵剂进入高渗层后来不及初凝,沿着高渗层进入地层深处,而低渗漏点没有进入堵剂或进入很少,造成封堵无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先对地层进行预封堵工艺,主要技术思路:预堵剂把高渗层填充,防止堵剂沿高渗层突进,使灰浆纵向上均匀的进入漏失地层,在近井地带形成有效的挡灰屏障,提高封堵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多级注入闭合酸化工艺通过降低酸液的滤失、减缓酸岩反应速度和利用酸液的指进效应、提高酸液有效作用距离,通过闭合酸化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通许2井的酸压施工,对探索该区上、下古生界储层和地质发育状况及含气性,建立古生界岩性剖面和地层格架,提供区域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资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酸处理技术具有规模小、施工方便等优越性,是一种经常采用的低渗透油藏增产措施。本文剖析酸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取得了几点认识,通过指导优化酸化措施,改善胜坨油田低渗透油藏近井地层渗流能力,取得较好的措施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王晓剑 《内江科技》2012,(3):144+192
随着东辛油田进入开发后期,部分稠油区块受油稠影响,存在“水井注不进、油井采不出”的问题,地质条件要求降粘工艺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井筒向地层转变,由近井地带向深部降粘转变,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工艺能够满足这种深部大剂量降粘要求,措施成功率高,通过降粘解堵,使多口停产、低产稠油井恢复正常生产。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工艺为低产低能稠油井的零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酸液对抽油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化是解决井筒近井地带污染的常用措施,通过适当的选井、选层,合理的酸液设计,可提高油井产能。但由于酸液返排不及时、酸液中某些组份不合理,往往造成抽油泵主要零部件腐蚀漏失。通过对井况、酸液成份等的分析,阐述了残酸对抽油泵的腐蚀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苏伟东 《内江科技》2011,32(9):116-116,115
酸化是有效解除近井地带污染的主要措施,乾安采油厂此前由于采用常规返排油井掉头率高并且存在一定环境污染,本文从酸化原理入手,详细探讨了油井掉头原因,从保护油井套管和杆管泵以及减少环境污染角度出发,提出了酸化碱洗返排技术,试验应用157口井,油井掉头率从90%降到目前14.6%,且不存在环境污染,从而为大规模推广应用酸化技术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8.
酸化是油水井增产增注的一项技术措施。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临南油田自2012年来采用有机酸、复合酸、土酸、CLO2复合酸共酸化26井次,累计增加注水量24万立方米,统计至目前有效率81.25%。2012年至今共实施油井酸化解堵21井次,施工有效率100%,增油有效率83.3%,到目前继续有效的井有15口,累计增油19433t,有效井到目前平均有效期494d。  相似文献   

19.
华泰3井是黄桥CO2气田的-口CO2探边开发井,位于下扬子区黄桥.如皋冲断凹陷带之黄桥构造带高部位的,该井前期进行了地层测试,产能较低,经对P 组进行深部酸化改造后,试获高产CO<,2>气,无阻流量由酸化前的0.3×104m3/d提高至120×104m3/d,增产达400倍之多,达到了酸化目的.本文主要是研究酸化配方、酸化层位优选及施工工艺,并将深部酸化工艺在华泰3井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完善酸化测试工艺技术,为黄桥CO<'2>气田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油田水平井筛管及近井地带堵塞严重严重影响油田生产。本文针对油田常压的两种筛管酸洗作业方式(连续油管和钻杆单喷头拖动酸洗)的局限,研发一种钻杆拖动多喷头旋流喷射酸洗工艺管柱及配套工具,利用高压旋转喷射酸液流的冲刷作用解除筛管及近井地带堵塞,既解决连续油管长水平井段下深受限、酸液排量小的局限,同时比较钻杆单喷头拖动酸洗可提高作业时效近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