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2008,(Z1)
以前因为户籍限制,一些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的却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2008年中考取消了这一限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就读学校报名并在流入地参加考试录取,也可按本人意愿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录取。  相似文献   

2.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文,决定在今年秋季学期全面实现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此举标志着今后该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将逐渐与户籍脱钩。目前,安徽省已允许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这在全国率先破除了户籍对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考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改革现行的以户籍为依据的相关管理制度。当前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统筹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中考与高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异地中考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以60个城市异地中考相关政策文件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和加权求和等方法对异地中考政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60个城市的异地中考政策总体较为宽松,但区域差异明显;北京、天津、上海的异地中考政策限制条件较多;东部地区、华南地区的教育资源紧张,教育供需矛盾较大。要做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异地中考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调整以户籍为限定条件的升学考试制度与录取制度,建立以学籍为基数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城市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去;三是加强流入与流出地教育政策之间的衔接,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升学与录取工作。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地区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省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人口规模占全国的1/3,而在粤接受义务教育的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约有90%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本文基于对珠三角地区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一项专门调查,就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现行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努力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继续接受更高阶段教育的客观需求。当前,大部分城市的高中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加上制度和现实环境等因素,农民工随迁子女很难在流入地继续升学。满足规模巨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需加强教育需求情况调研,做好异地中考政策规划;引入教育券,解决教育经费在区域间的支出流动问题;以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异地中考政策的突破口,在城市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面开放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各种福利与管理功能;改革高考制度,形成中考、高考配套的政策体系;创新高中阶段办学模式,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与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7.
《教师博览》2008,(3):18-18
安徽省2008年中考方案近日出台。根据方案,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员子女可以在流人地就读学校报名并在流人地参加考试录取,也可以按本人意愿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录取。同时,在外省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安徽学生,自愿回安徽省报考升学的,原则上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录取。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教育需求是有能力对入学机会进行支付的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学生学业能力的筛选及其家庭资本的较量。随迁子女普通高中教育需求问题表现为在迁入地需求不足、需求不公平和由异地中考政策而导致的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不足等。促进随迁子女普通高中教育需求问题的解决,需率先破除异地中考政策中的不合理规定以捍卫随迁子女普通高中教育供给公平。此外,促进义务教育机会均等,鼓励各地吸收随迁子女就地升入普通高中,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监管,研究制定对处于极其不利阶层的随迁子女"精准扶智"的方案,以及稳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户籍城镇化等,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中地方政策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个为主”的政策、入学条件的限制和借读费的收取。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陷入了困境,二是由于政策缺乏合法性导致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广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三十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导致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广东是外来非户籍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近几年广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呈现出区域分布集中、学生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等三大特点;面临学位需求压力大、地方财政压力大、土地资源压力大、教育教学管理难等"三大一难"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完善人口管理办法、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合理分担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使得异地中考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对本世纪以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主要在户籍制度、异地中考政策门槛、流入地政府教育经费、异地中考与高考制度协同配套四个方面存在障碍,进而对随迁子女的教育选择与教育结果产生消极影响。对此,应从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三个层面对随迁子女进行教育补偿。  相似文献   

12.
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中地方政策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个为主”的政策、入学条件的限制和借读费的收取。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陷入了困境,二是由于政策缺乏合法性导致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3.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参加高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参加高考关涉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解决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参加高考的关键是高考的地域公平问题,应当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当下,优先实行省域内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参加高考;近期,随迁子女使用户籍所在地试题在输入地参加高考,在户籍所在地进行录取;远期,让随迁子女与输入地子女以同等权利在输入地参加高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关农民工得到善待、诸多待遇渐向市民靠拢的新闻,时见报端。然而,子女教育与医疗保障,仍是两道难以逾越的高门槛。因此,这样一条新闻让人怦然心动,安徽可能是全国率先破除因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考的省份。这是《人民日报》4月29日以《教育公平的局部突破》为题发表的一篇评论。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宁波市出台异地中考新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宁波中考并进入高中学习。从政策执行现状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对异地中考政策了解并不充分,随迁子女初中后的升学意愿与政策规定基本匹配,家长对异地中考政策中的限制条件不太满意,异地中考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制度、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了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是其基本人权。落实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存在的二律背反问题,应加强国家和地方相关立法,对“两个为主”政策进行适当修正,并建立起中央财政对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7,(10)
不让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大城市上高中,这是大城市维护本地户籍学生利益的一种自私的弊政。以现行不合理的户籍规定为政策依据,实际上是不希望农民工子女“抢”了本地户籍学生的升学机会。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13,(3):25-25
2013年开始接收应届、往届随迁子女在湖北参加普通高考、高职统考和技能高考报名。由于2013年本省户籍考生高考报名已结束,对符合条件的外省籍随迁子女在予以补报机会。2014年及以后的报名与本省户籍高考考生同步。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要求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一要求与高考分省命题制度相结合,确实会导致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因为没有本地户籍而不能在本地高考,为外来人员及子女带来了焦虑、困惑和精神压力,子女难以在当地接受教育并参加考试。在高考分省命题制度暂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解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两为主”政策正在逐步实施,广东省异地高考政策和广州市畀地中考实施方案业已确定.进一步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广州市就读和升学降低了门槛。然而.这仅仅是教育公平的起点,还要关注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在广州市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水平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什么因素影响着其学业成绩的提高?文章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对广州市第四十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户籍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其学习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