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理念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以社交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为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媒介背景下,学者们研究了影响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传播中的诸多重要因素,本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科学传播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范式,从而有助于未来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在中国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传播这一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科学传播领域的三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公众科技传播会议(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PCST),科学传播会议(Science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简称SCC)和科学传播学会议(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简称SSC),吸引了世界各国对科学传播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展开多元探讨,共同谋划科学传播的未来。本文试图就这三大会议的主旨与议题进行分析,探寻国际科学传播研究关注点的发展及其趋势,并提出对于中国科学传播研究及发展可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顾昕  郭凤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53-1160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有效的科学传播。传统的科学传播是"赤字模式",旨在通过科普以填补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赤字。这种模式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对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要求高而时效性要求低,缺少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显露出来:科学家对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传播的相对忽视,影响了科学界对政府和大众决策所需知识的供给;在有限的科学传播中,科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的隔阂,引发了大众对疫情风险的误解。因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科学传播从赤字模式向对话模式和知识共同生产模式转型,融合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差异,实现及时和有效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5.
科学计量学领域科学合作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关系日益成为影响科学生产能力发挥的巨大力量,对科学合作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对科学计量学领域科学合作的研究文献做出相关综述,从科学计量学的观点对科学合作研究状况加以梳理,以期发现科学合作现象的规律,为提高科学研究绩效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6.
7.
近来,由于察觉到科学不仅带来进步,而且也带来危险和各种战争技术,所以科学正在受到非难。当代一些哲学家谴责科学尤为激烈,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反生命。这种‘保守的’观点了无新意。法国大革命刚过,一个新冒出的空想派别早已发表过这种看法。本文目的在于从历史角度说明科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用狭隘的或教条的文化观去批评或赞扬科学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8.
吴燕 《科学与管理》2019,39(3):72-79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CERN)正式成立于1954年。作为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CERN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传播实践,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方法。在所有的方法与理念中,有两点对于今日中国的科学传播尤其具有借鉴意义:一是在科普活动中也注重传递包括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价值与理念;二是在处理科学与社会的问题上注重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9.
10.
“科学逻辑”是当代应用逻辑学科群的重要分支学科。我国科学逻辑的系统性研究肇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逻辑问题大讨论,80年代初得以全面启动。我国科学逻辑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在其全面启动之初,即确立了在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维持必要的张力、探索逻辑与历史在科学发现、检验与发展中的对立互补机理的研究纲领,并取得了一系列与国际学界发展趋势相合拍的重要成果;近年则将研究重心逐步转移到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维持必要的张力、探索科学与人文在科学活动中之互动的逻辑机制上来,并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1.
该文指出胜出机制的研究十分薄弱,而胜出机制及其变化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组织变革、与人才甄选及发挥作用密切相关,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还探讨了胜出机制的概念、功能、应用,胜出机制与激励机制、与胜出滞后、与胜出效率及胜出成本等的关系,指出胜出机制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场点和新的知识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3.
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兵  侯强 《科协论坛》2005,20(11):22-25
一、何为科学传播 虽然科学传播的研究日渐活跃,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科学传播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甚至连提法都不太一样。譬如在国内,有使用“科技传播”的,有使用“科学传播”的,也有专门研究“技术传播”的;在国际上,英中有“Se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TC),有“Science Communication”,还有“Scientific Communication”和“Technical Communication”。国内学刘华杰认为:“因为我们更强调的是科学观念和科学事实的方面,不更多涉及实用技术的普及,不直接讲’技术传播’或’科技传播’,只是’科学传播’。但这不妨碍其他任何人或单位用别的称呼。  相似文献   

15.
黄璜 《科技风》2012,(20):211
科学的传播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步入了崭新的传播环境下的对话模式中。科学传播必须还科学的本来面目,不仅仅进行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播,还有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史的传播。大众传媒在科学传播中是除学校之外最重要的一级,无论是对科学事件的报道还是日常报道中,科学传播的理念都对普通受众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网络媒体在科学传播中更具有时代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里,我们请了几位学者谈关于“科学传播”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科学巨大的影响力,“科学传播”本身也开始为一些学者所关注和研究。今天许多中国的大学里设置了这一专业,北京大学的吴国盛先生认为他们开设“科学传播”与  相似文献   

17.
18.
媒体力量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播学的概念中,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科学传播作为一种交流共享的活动,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是限定到与科学有关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我国科学传播中存在一些异化形态,如科普专题节目中渲染神秘现象、科幻作品中的迷信色彩、伪科学广告欺骗大众、科技新闻报道的片面性等。这些科学传播异化形态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人们尊重科学的心理,宣传伪科学、反科学的内容。通过分析科学传播异化形态的成因及对策,有助于媒体发挥科学传播的应有功能,使公众正确理解科学,进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为夯实科学普及之翼,顺应世界科学中心科普资源整合、公开、开放性的发展趋势,北京科学中心科学传播体系建设将优化、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普资源,通过关联周边、辐射周边、融进周边,实现科普的普惠性发展需求,让科学普及全方位渗入城市创新和公共生活。本文从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政策支撑、科普的新形势和发展需求着手,分析了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内科普场地的调研,从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等方面对科学传播体系建设思路给予详细阐述;并从北京科学中心建设实际出发,对如何夯实北京科学中心传播体系的核心、如何推进区域科普场地协同发展、如何强化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辐射和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传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