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读字     
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纸上写个字。用别针别在自己的背后。注意,不要让对方看到自己纸上的字。游戏开始后,两个人通过奔  相似文献   

2.
《核月记》(初四册)一文中关于“高可二黍许”的“黍”字,课文注释为黄米,“高可二黍许“即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我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为黄米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核舟记》中作此解,就似乎欠妥了。前文作者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如果说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左右,那就只能利用半爿桃核,雕一只没有棚的“舢板”了,而作者接着又说“中轩敞者为篛篷”。这就令人费解了。再者,舟长“八分有奇”,而高度只有两粒黄米高,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造型上都是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道考题: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1)不说类人猿,就是猿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未来的人恐怕也未必会明白我们的脾气。 (2)不说类人猿,就是猿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  相似文献   

4.
高中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教材注:“[何择焉]挑选它什么呢?意思是都一样。”把“择”解释为“挑选”,不够妥当。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择”还有“区别”的意思,例《吕氏春秋·简选》:  相似文献   

5.
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我认为“撰”字的正确注释为“述说”。其理由有如下四点: 第一,“撰”的义项主要有:(1)写文章,述说,著书。如“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后汉书·张衡传》)(2)具备。如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对“乘”字,解释为“兵车,包括一车四马”、“春秋时代,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见《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五十七页)。在其他先生编的书上也有这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甚完整的。据《司马法》记载:“戎车,夏后氏日钩车,先正也。殷日寅车,先急也。周日元戎,先良也。”显然,古代兵车“乘”的概念应有一个发展的概念。(一)夏代时叫钩车,用钩车是着眼于正常进攻。钩车一乘,是一车四马共  相似文献   

7.
所谓统读字是指曾经有过异读,后经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订,于1985年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公布了的被规定为“无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的那些字,一共有587个。在公布《审音表》的同时,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出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这是到目前为止对587个统读字,272个异读字最标准、最权威的规定。然而,《审音表》公布十四年了,直到今天,部分统读字仍未统读,一些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状字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理论著作。它规模宏大,引例丰富,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结构规律,基本反映了上古汉语的实际情况,为我国的语法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为我国语法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文通》的科学价值及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但由于《文通》是借鉴印欧语法体系的间架而建立起来的汉语文言语法,而又是草创之作。因此,必然存在着理论不周,模仿与创造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振家、吴继昌、吴鸿清、李杰群等四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上、下两册),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见奏伯曰:‘秦晋围郑,……惟君图之。’秦伯说”的“说”字,注释为“说(yuè:‘悦’的古字,喜悦,高兴。’”(见上册,第103页)四位先生的这一注释,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因此,不揣昌昧,略陈鄙陋,以求教于先生及诸先进。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将新编高中第四册语文《 <孟子>二章》一课《思考和练习》第四题作了解答,把“万钟于我何加焉!”、“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两句中的“焉”字分别解为“介  相似文献   

11.
“所”字结构 ,人们已谈论得很多了 ,但有些看法似乎还不太完整。认识任何一种结构 ,都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和整个语法体系中去 ,否则 ,得出的结论就会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2.
13.
字读半边     
  相似文献   

14.
“卡”字出现在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四课《校园里的画》一文中。课文对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卡佳”的注音是“ka jia”(第68页),对此笔者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15.
“卡”字出现在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四课《校园里的画》一文中。课文对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卡佳”的注音是“kā摇jiā”(第68页),对此笔者提出几点质疑。一、汉字“卡”只有两种读音“qiǎ”、“kǎ”,书本中注“kā”音的根据是什么呢?翻遍不少字典、词典均没有列出“卡”有第三种读音“kā”。是不是语流音变呢?显然也不是,常见的语流音变如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在这里都没有产生的条件。二、借词的译音可以改变汉字的读音吗?本文的作者是前苏联的谢尔盖耶夫,“卡佳”是从俄语中翻译过来的人物名称,属于汉语词汇中的借词,也就是…  相似文献   

16.
杜诗利用中古同义又读字调适诗律的情况很普遍。考察杜诗对中古同义又读字的运用,对今人阅读和研究杜诗乃至整个古代诗歌韵文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章还分析了“衣”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今年高考作文,陕西省一名考生另辟蹊径,写了一首现代诗。阅卷老师认为这篇仅有209个字的诗歌作文既切合题意,又具备优美的诗韵,便判为满分。我仔细拜读了那首诗,确实好。但对判以满分,却大不以为然。原因很简单,此文没有遵守题目的规则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记得是1949年秋天,当新中国的第一画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冉冉升起时,我就跨进了湖北省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的大门;三年以后中师毕业,我被保送进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天的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6年大学毕业留在系里任教。从进大学的时候算起,我与语文专业和语文教育打交道竟已有43年了。 《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邀请我谈谈治学和教书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我想了一想,就讲一讲《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  相似文献   

20.
蓓蕾b色11芭i诵n己于言殷ydn红麻痹bi拼月氏pidn zhi质ydn品涂e6ng浮蹊嘟晓讹6作菜吐qi揭y已见扳gui依怪苗己尽吝噜厂n哑流淦hangxi己揭单dn客坡碟zh6巷h己ng道惬单已意砧zh已n板攻计ji6龋叻齿浸渍zi搜j玩g米唱偌r己分娩midn纽豁户y公趁r己n知纸shi犊鸟瞰k反n妊振sh已n龟兹qio Ci尬11己。服子毅td拉种w6旋联袂m亡i涎xidn水折sh亡耗J润ehdn明酝yon酿ni反ng ·43·要读准这些字@李劲凌$河北张北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