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及在西伯利亚问题上的实践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重点。本阐述了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的内容,分三个阶段分析了他从主张不干涉俄国内政、反对英法委托日本重建东线、到最后伙同日本出兵西伯利亚的过程及原因,并认为这种原则与外交政策的差异,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伍德罗·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是其对当时民族主义思潮作出的反应。它包括两部分:殖民地民族自决思想和民族国家民族自决思想,前者要求殖民国通过逐步扩大和完善自治体系的方式使殖民地独立;后者的形成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913年春至1916年4月是第一阶段,1916年5月至1917年1月是第二阶段。从其思想形成过程和内容看,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是美国门罗主义在20世纪的一次延伸。  相似文献   

3.
威尔逊的对墨外交是其民族自决原则与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民族自决角度阐述了威尔逊对墨外交中三个阶段的特征及内容,并结合美国文化与外交的特点,对其民族自决原则与实践的矛盾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了这一原则的本质及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看美国的政治扩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自决思想初见于威尔逊政府的菲律宾政策,成形于对墨西哥革命干涉时期,正式提出于1917年,是美国为实现由外延式领土扩张向内涵式经济政治扩张而推行新民主外交的产物。威尔逊政府1918年后企图借助民族自决解决战后殖民地问题,扩张美国的政治制度,但是遭到了失败。事实证明,民族自决是门罗主义在二十世纪初为适应美国政治扩张需要而作的一次引申。  相似文献   

5.
1918年1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美国总统威尔逮在国会两院发表了“十四点和平纳领”的演说,其中关于民族自决和弱小国家权利的诺言,使中国知识界为之振奋。1919年1月,威尔逊订自出席巴黎和会,更加鼓舞了知识界对美国及和会的信心。中国人希望在和会上运用“民族自决”的原则解决山东问题。然而,威尔逊在最后关头放弃了他的原则。笔者试就山东问题的由来、和会前后期威尔逊总统对山东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分析威尔逊放弃“民族自决”原则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和最有影响的代言人",伍德罗·威尔逊对形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传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是在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影响与指导下,美国威尔逊政府对武装干涉西伯利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反对、到犹豫动摇、再到最终联合日本共同出兵西伯利亚的过程。这种政策转变,体现了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同美国国家利益两者之间调适与互动的关系,暴露出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实用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决原则是威尔逊理想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决在二战中及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付诸了实践,推动了众多民族国家的独立,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国际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民族自决原则被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分裂分子所利用,成为造成当今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否将民族自决原则限定在一个适用范围里,而非教条化,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
在任职期内,美国总统威尔逊总结了以往美国外交中民主、自由等传统思想,形成了建立在美国利益基础上、以"拯救世界"为目标的"理想主义"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他必然要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威尔逊可以实现他的"理想主义",在伪善的面具下,反对英法委托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主张不干涉俄国内政;但当外部形势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时,威尔逊已经顾及不了那些"道义"上的理由,伙同日本出兵干涉俄国苏维埃政权,为美国谋取最大的利益。这是由他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奥匈帝国政策的形成与变化,作为一个实例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本质。虽然威尔逊总统一直主张“民族自决”原则,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将其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决定美国对奥匈政策的基础是战争进程及战后安排中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孙建党 《历史教学》2003,79(11):27-33
反殖民主义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一部分,美国的反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但其反殖政策往往取决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自由、民主或自决.门罗主义中的"不再殖民"原则,隐含着美国扩张商业利益和建立美洲霸权的企图;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主义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及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反殖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殖民制度造成的经济壁垒和改造欧洲垄断了四百余年的世界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