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制第九册(五年制第七册)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某校学雷锋小组,他们学雷锋做好事,积极主动帮助采茶专业组采集茶叶:┏━━━━━━┳━━━━━┳━━━━━━━┓┃小组┃人数┃总重量(千克) ┃┣━━━━━━╋━━━━━╋━━━━━━━┫┃第一小组┃ 18 ┃ 135 ┃┣━━━━━━╋━━━━━╋━━━━━━━┫┃第二小组┃ 21 ┃ 177 ┃┣━━━━━━╋━━━━━╋━━━━━━━┫┃第三小组┃ 18 ┃ 142 ┃┗━━━━━━┻━━━━━┻━━━━━━━┛这道题的练习,她采用如下三个教学层次: 一、(1)根据上表,把下列问题与相应的算式用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性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概括解题规律。 1.小兰有故事书17本,小华有故事书11本,小兰给小华____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一样多了。这时平均每人有____本故事书。 2.一辆汽车第一小时行31公里,第二小时行39公里,第三小时行37公里,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公里? 列式:______________ 数量关系:________ 解题规律:________ 二、突破性练习在总数与总份数之间建立严格的对应关系,是解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安排突破性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解题关键,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规律。  相似文献   

3.
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76页例3,练习二十四第1题到第5题。教材简析:例3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掌握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已学的比较,主要不同的是总份数没有直接告知。教学时,揭示这一矛盾,用思考题引路,学生能从已知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应用题中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是由等分除法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平均问题在实际中应用广泛,既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今后学习各种问题的基础。因此,这类问题务必使学生认真学好。  相似文献   

5.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要内容。通过期末复习,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一、抓基础,强化数量关系 1.思考:什么叫平均数?要求平均数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 2.口头列式,并说出依据的数量关系。①一块8亩的麦田,共收麦子1600千克,平均每亩收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第九册第42页例3。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一、准备和引入 1.(口答)求下列各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1)一块地的粮食平均亩产量。(2)从甲地到乙地,一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3)求某学生一次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数。 2.解应用题(挂出小黑板) 育红小学五·一班45人去工厂糊纸盒,一共糊了720个,平均每人糊几个? 学生解答后提问:这是什么应用题?它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总数 总份数=平均”(教师板  相似文献   

7.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就是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致的,只是较复杂了一些,多了一些条件,这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下面就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结合新课,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对于新课例3:育红小学五年级一班同学分两组在小工厂糊纸  相似文献   

8.
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既与分数除法应用题密切相关,又是继续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数量关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正确列式解答。为达此目标,教师一方面要精心安排教学环节,讲清算理;另一方面要悉心设计相关练习。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四省市教材,第六册,第78页。教学目的:(略) 新课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宣布我班四个组的部分学生的数学测验成绩,请每个同学当一次裁判员,公正地判断出哪个组的成绩最好。小黑板上记着: 第一组:95,87,94,79,86,76,65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9页。目的要求:1.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2.在教学中渗透“集合”等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过“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1.揭示课题,引起悬念。教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出平均数?这种问题在你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2.实际操作,引出概念。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玻璃杯放在讲台上,并在三个杯里分别放进2支、3支、7支彩色铅笔,边放边让学生默默数数。放好后,引导学生观察并  相似文献   

11.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就是有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实质就是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几个数由不等转化为相等。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对“和”进行再分配;二是对“差”进行再分配。等分除法是解决这种再分配的基础,这是从不等中求相等的两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解这种转化的道  相似文献   

12.
一、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二.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复习用的幻灯片,小结用的幻灯片。三个杯子,12根小棒。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2根。测量高的测量角具(分小组准备,4人一个小组) 三、学具操作及教学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七单元83~84页一、复习旧知师:同学们,今天我把班级卖废纸的钱买了你们喜欢吃的巧克力豆,要分给你们吃,高兴吗?我把这些巧克力豆分成两份,其中的150粒平均分给15 个女同学,剩下的210粒平均分给我们班的30个男同学。这样分,你们有没有  相似文献   

14.
第四节是数学课,我走进教室,四十多张疲倦的面孔映入眼帘。心想,学习太紧张了,适当调节一下多好呀。于是灵机一动,报书了《考老师》的课题。 学生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疲倦一扫而光,睁着迷惑的眼睛望着我…… “这节课同学们出题考我,范围是求平均数应用题。答对了,请同学们鼓一下掌;错了,罚我唱一支歌。”我认真地思考着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重点。  相似文献   

15.
通用五年制五册中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典型应用题。这种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同于等分除法。等分除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它的一份是多少,平均数问题却是求几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它含有取多补少的思想在内,这比等分除法问题要抽象一些了。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教学应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参与求平均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知,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经过分析、思考,逐步抽象、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一、实物演示,形成表象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已知几个数,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有别于除法中的等分。例题教学,要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感…  相似文献   

17.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总数不变,求所得的一份数是多少。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教材按两个层次分别安排了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简单类型时,应注意下面几点。一、依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预备钟声响后,我说:“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唱歌,谁愿意为大家唱一支歌?”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演唱,唱完之后说:  相似文献   

19.
20.
一、复习旧知,以旧带新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之前,先复习关于总数、份数和每份数关系的基本应用题。例如:一台碾米机4小时碾米9600斤,平均每小时碾米多少斤?要求每份数,即平均每小时碾米多少斤,就是要把总数9600斤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即9600÷4=2400(斤),让学生明确:每份数二总数。份数。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数量关系,接着要求学生补充条件和问题:1、少先队员一人植树,一共植40棵,平均每人值多少棵?人王明小朋友3天做数学题,平均每天做多少道题?3、东在生产队有7亩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