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摩根索日记》看《华锡借款合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锡借款”是1940年由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的。促成合约签订的主要原因是双方政治上的需要和经济上的互补性,而并非美国的善意施舍。本文从研究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日记入手,探讨了这次贷款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和中国遭到的冷漠对待,印证了“弱国无外交”这一真理。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具有传教士、翻译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编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8,(10):32-33
亲爱的小朋友,你看过功夫熊猫》吗?它可是今年暑期的热门影片!这部由美国人制作的动画片,讲述的是一个纯粹(cuì)的中国故事,相信你一定喜欢。现在,不妨听小雨姐姐再讲讲哦,说不定,你会有新的感受和收获呢!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没人怀疑卢斯是少数真正关心中国的人之一,而他的心中美国始终是最好的,在至少有30年的生命里,他都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这也许是其一生中最不该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美国汉学家倪豪士《传记与小说》一书迥异于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视角及其对西方理论方法的成功运用,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应由背景研究逐步转向文本研究,研究方法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情景喜剧因其剧情贴近生活、语言幽默风趣,在全球的电视剧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老友记》是美国情景喜剧的经典之作,影响非常深远。通过梳理该剧涉及中国主题的情节和分析频繁出现的中国形象,揭示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及其优越感。  相似文献   

7.
文心 《留学生》2011,(10):23-25
赵启光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在美国用英文给外国学生讲老子的《道德经》和中国文明,并多次带美国学生未中国的大学切身体验并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他说:我的哥哥赵启正做的是政府层面的外交,我做的是民间外交。  相似文献   

8.
当代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成名作《典型的美国佬》被认为是新一代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着意刻画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物的身份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主人公自我的体现,即对中国传统价值的认同和对美国梦的不同理解与追求方式,来探讨自我与美国梦对人物流动身份的影响,同时关注了作品开放式结局的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9.
《火车头》     
《红领巾》2015,(3):32-33
翻开这本书,我们将回到189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条州际铁路通车的那一年。跟随第一批火车乘客,我们将穿过辽阔(kuo)的草原,越过雄伟的山脉(mai),领略(lue)壮美的自然风光。同时,我们也将分享(xiang)乘客们的故事——一对姐弟跟着妈妈,坐火车去遥远的地方与父亲相会;几位探险家将去寻找新的乐园;一群中国劳工来到异乡,开始了为  相似文献   

10.
费正清与《中国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1991年)是美国当代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毕生致力于东亚尤其是中国的研究,开创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被称为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创建之父”。费正清一生笔耕不辍,编的作品有六十余部,像《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剑桥中国史》等已广为人知。《中国新史》是费正清的最后一部作,在完成这部作的两天之后,费正清便与世长辞了。  相似文献   

11.
客家是我国中原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其主要特征。客家民系和客家话的形成与南方客居地土著居民直接相关。中原汉人则向南方带去了当时较发达的中原汉文化。客家人文丰富,社会传统经久不衰,民居风俗代代相传。深入挖掘和弘扬客家人文精华,对建立现代中国和谐社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After reunification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97, Hong Kong was turned into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new government has repeatedly emphasise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patriotism. One of the locations where these issues might be expected to appear is in the teaching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ffairs (GPA), an optional subject offered to secondary students aged 15–18.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perceptions of GPA teachers in order to address two issues. First, how do GPA teachers who teach politics in schools construe ‘national identity’ and ‘patriotism’? Second, do the teachers believe studying politics through the subject GPA can enhance national identity and patriotism among the student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eachers underst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patriotism critically. They insist politics should be taught in a rational way. At the same time, they think teaching politics in a rational way, with no appeal to the emotions as is the current practice, will enhance neither th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nor their patriotism.  相似文献   

13.
新的时期,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重定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基调,进一步准确理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价值和内涵,并在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做到"四个结合"、突出"两个视角"。  相似文献   

14.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晋南朝时期,北方流民大批南下,经过侨州郡与土断,南下北人逐渐与土著汉人融为一体。南北汉人之融合,既壮大了南方汉族队伍,更提升了南方汉族素质,为南方社会进步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层次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体现出二者良好的耦合性。在社会分层视域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层次性生成原因及其表现,探寻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施教路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一项重要工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活动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学研究经过清代的巅峰阶段后,进入到一个风云动荡、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民国。民国时期的韩愈研究一方面继承前代优秀成果,一方面不断追求创新,在韩集整理与校注、生平思想研究、诗文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诸如在研究主体、研究方式、研究重心、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阶段性方面都发生较多新变,形成了韩学研究史上又一个小高潮。考察此期的韩愈研究状况,对韩学史研究、民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以及中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清末民初汉装复兴的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华夏衣冠"既包括在政治和思想意识上,恢复华夏民族的统治地位;又指恢复华夏族人的外在形象、仪容即服饰。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化为汉族传统服装的复兴提供了一次历史机遇,由于服饰近代化的"西化"取向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汉装的出现被认为是个别人的"复古"情结而受到忽视,其中蕴含的政治文化意义有待挖掘。今天,传统汉装的再现街头恰是前次事件的重演和继续。  相似文献   

20.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是“九一八”事变前辽宁民众自发形成的反日爱国团体。它成立后,积极开展对日交涉、宣传国民外交常识、抵制日货、协助东北政权开展外交活动。其组织迅速扩大,会员急剧增加,成为辽宁国民开展外交活动的一个新途径。这些外交活动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捍卫国家主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