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运会结束了,几位报界同行聊天,谈得比较多的是,某报的照片漂亮、新闻性强,某报的标题鲜明、绝妙,某报的栏目生动、精采,某报的版面大方、活泼。有位同仁总结说:“亚运会报道,实际上是各报在比版面,‘炼’编辑。”这个说法或许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
谢华 《当代传播》2000,(4):67-68
报纸是大众传媒 ,具有多种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我国不少报刊都纷纷扩大规模 ,充实内容 ,增加了版面。专版 ,是构成报纸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新闻及知识的载体。作为《深圳特区报》文艺专版的责任编辑 ,应遵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 ,按照每个时期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想方设法把报纸专版的编辑工作做好。一、弘扬主旋律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美学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学科。美学的活力 ,是特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艺术美植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3.
编余手记     
  相似文献   

4.
编余手记     
《图书与情报》2005,(2):M003-M003
  相似文献   

5.
编余手记     
  相似文献   

6.
编余絮语     
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几年前巴金说过这样的话:“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最近沙汀同志在一篇回忆创作的文章里,同样认为作者生活丰富,写起作品来自会得心应手,即使写历史题材的小说,也是如此(大意)。这都是针对作家而言的。作为文艺编辑,我有这样一点说不上是“经验”的“经验”。我曾经搞过一个时期的外国文学编辑,有次负责审编一本美国小说,马克·吐温的长篇,是描述内河航运生活,反映美国西部一些风土人情的作品。原著文笔朴素流畅,充满幽默感,生活气息浓郁,可土话俚语不少,在核校过程中碰上不少困难,多求  相似文献   

7.
编余手记     
《图书与情报》2004,(2):96-96
  相似文献   

8.
编余随笔     
编余随笔珍尔很久了,早就想说点什么,为了自己、为了同行、为了这十几年勤勤恳恳的岁月。然而,"编辑"这个字眼,提起来竟让人有些心痛、有些发涩、有些酸甜苦辣搅在一起的说不清的味道。于是,先有了一声"欲说还休"的叹息。眼见得一批批满脸青春的年轻人走进了出版...  相似文献   

9.
编余随笔     
绝招我曾经有过一位当厨师的邻居,是某高级饭店一级名厨师的徒弟。有一次闲谈时,他颇为得意地夸耀他的师傅说;“我师傅原是个二级厨师,一次表演赛中,当菜快做好翻锅的  相似文献   

10.
编余手记     
  相似文献   

11.
编余漫话     
1972年自干校归来,我由中国文联转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操起编辑这一行,至今已26个年个头,对于编辑生涯,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相似文献   

12.
编余随笔     
余从编十余载,深感此道之苦辛.编余常览杂书以调节.无“好学深思”之风,有“不求甚解”之乐.故年齿渐增,而学识依旧.有时自省,则引陶令为同道而自嘲.虽然,翻览之中自感兴味者亦随手作记,然多不成文.近日偶翻旧记,发现有关编辑工作者数则,现择出其三,稍作整理,录之以飨同好云.“润笔”与稿酬古无稿酬之说,而自《隋书·郑译传》始有“润笔”之称.据《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时,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内史令李德林受命写诏书,丞相高颎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子.”言外之意是暗示郑译需花钱买墨了.郑  相似文献   

13.
编余手记     
《图书与情报》2005,(4):F0003-F0003
鲜花、盛装、鼓乐见证了四库新馆,楼阁、黄河、苍穹联想起七阁日事。四库全书之命运,是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命运的缩影。两个世纪前,乾隆为标榜爱新觉罗盛世,举国之力编纂了《四库全书》。为政权计,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禁毁和文字狱。  相似文献   

14.
编余漫笔     
近读《知堂回想录》,颇有所感。这本回想录,虽然不是一本谈编辑生涯的书,可作者是知识分子,又当过教授,喜欢舞弄文墨,所谈不是著名作家、教授的趣闻轶事,就是他们的为学之道。他自己又是长期搞翻译、写散文的老手,这样一本回想录,对编辑来说,是很有启发的。譬如作者谈到这样一件事:五四运  相似文献   

15.
编余遐想     
(一) 我还记得童年一年级课本的封皮是什么模样。同时,我还眷恋着校园的黄蔷薇花和老师慈祥的面容,但他们讲课的内容却早已淡漠了。仔细想想这是什么?这不是美的回忆吗。初次的印象,是感情的印记。一本刚刚问世的书籍,封面首先给予读者第一印象,然后才是内容。初次印象的美感,是真实、强烈、激动灵魂,是难以磨灭的。  相似文献   

16.
一记得初初踏上词典工作岗位时,一位心地直爽的同学曾劝我:“一个编词典的,有谁看得起!不如高校研究所,搞得出名堂来。”我不知道,词典工作名声何以如此之坏!大概旧时书商当它摇钱树,只想谋利,用剪刀浆糊东拼西凑,抛出了许多粗滥的货,留给大家印象太坏、才使它的名声不佳吧!解放了,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辞书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严肃的事业!我亲眼见到我们的编辑为了查对一个书证中的某一个字的正误、验证一个义项的能否成立或正确与否,往往翻检许多书,有时为了写好一条不过几十个字的条目,几易其稿,花了一,二天时间。而且,即使在从前,也并非所有  相似文献   

17.
编余琐谈     
我当编辑半路出家,至今也干了十几年了,总会有点感想,或日心得体会,随意写下,见教于诸同行、方家。我在踏上编辑的工作岗位之前,已翻译过不少东西,在选题取舍,市场营销,翻译技巧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认识了不少译者,为以后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常在报刊上看到各行各业的招聘广告,其中有一个条件是  相似文献   

18.
编余二题     
切记新闻要姓“新”新闻要姓“新”,这确实是老话重提,但又不能不提。在处理来稿时,经常可以见到导语中有诸如“去年以来……”、“三年来……”或“近几年来……”等字眼。有的甚至开头就翻十年来的总帐,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等等。不少消息发稿时已是四五月份,写的还是去年的事。这种“旧闻症”并非仅仅反映在通讯员的作品中,就是一些专业新闻工作者也常犯此病。报纸是新闻载体之一,如果一张报纸上刊登的  相似文献   

19.
编余废墨     
编余废墨□袁毅在人们的印象中,副刊编辑都是握有稿件生杀大权而又正襟危坐、不谙世故的冬烘先生,其实副刊编辑也如新闻记者一样,酸甜苦辣咸的诸种人生况味都尝过,只是很少有缘到幕前广而告之罢了。就拿笔者来说,自1992年下半年到武汉晚报社副刊部做编辑,倏忽已...  相似文献   

20.
四害扫除,旅游兴起,马飞海同志建议上海人美社出版旅游读物《江山多娇》丛书。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出版《无锡》,继而《上海》、《苏州》、《承德》、《西安》、《北京》、《广州》、《黄山》、《南京》、《桂林》、《西湖》、《洛阳》、《丝绸之路》、《山西》、《河南》、《西藏》等,至今已出版二十余种。因我主管这套丛书,经常与责任编辑及拍摄人员,奔跑东南西北。虽未读万卷书,然实走了不止万里路。读书不行路,其知识仍停留在书本上,行路不读书,枉行其路。我虽读书不多,但尚好学,在行路之中,从不知到知,增加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