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一家食品报刊载六则“名人饮食轶事”,我读了象嚼了带砂的花生米,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其中有一则写一位名作家在旧社会生活贫困,常常连喝茶的钱也没有。“一次,他得了一笔稿费,好象要对猪肉、鸡肉进行报复似的,连续几天,杀鸡宰鹅,猛吃一场”。“猛吃一场”,就是暴饮暴食,实在犯了科学饮食的大忌,与食品报的办报宗旨也是大相迳庭的。这样的轶事即便是事实,但如此宣传,对这位名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只会有损无益。还有一则介绍一位名人求学时,将所得金质奖章变卖,请同学们到饮食店吃一顿。根据刊载的这位名人当时的家境和时代背景,这段“轶事”是应存疑的,而且它在青少年中也容易产生误解。我的一个读小学的孩子读了这则轶事,就曾问他读师范的哥哥:“你得的奖学金,请同学们吃  相似文献   

2.
1911年,一位名叫海德门的英国社会党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危险生活记事》的书。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列宁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位自称社会主义者的作者对马克思的回忆只写了一种东西——轶事。列宁在《海德门谈马克思》一文中批评指出:海德门几乎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猎奇方面”,而不是政治方面。读了他的传记,只知道马克思的“轶事”,而不知道“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味觉跟着时代飞速发展的脚步与时尚“合谋”了一场“饮食革命”。随着大街小巷的餐厅越来越火爆,天南海北的“食尚”日渐风行,美食主义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幅幅活色生香的饮食风景。  相似文献   

4.
由于是民工,而且还是河南籍的,因此,一些媒体就抓住这些大做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一群体的不屑和轻蔑。“馋嘴的民工”字样不仅随处可见,更有记者这样写道:3名民工“坐在葡萄架下,甩开膀子猛吃一气”,民工的粗鄙、贪婪和馋样儿在记者的“生花妙笔”下“栩栩如生”。在天价葡  相似文献   

5.
坛论战源远流长,但当今“论场”之大,“战事”之酣,却是近年来少有的景观。从二王之争到二余之争,从王朔对金庸的“炮击”开始到“十作家”被轮番“轰炸”……无论哪场论战,实质上都是一场学批判。这种批判不是一种情感形式上的否定,而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理性的建立,它不是一种破坏,而是一种新的建设。在这一场场新的建设中无论是亲评家还是酷评家均可尽吐才华,奉献自己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特稿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虽然不是对事实的详细记录,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撰稿人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解释、发掘和探讨,用收集到的所有有关素材编写成一篇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陈述式文章,因此一篇好特稿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创作”。本文介绍的两篇西方记者写动物的特稿,均以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趣味性特稿的特点是篇幅短,轶事多,悬念强。稿件本身具有吸引人的趣闻内容,结尾处给读者以趣味悬念。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向所谓“基因食品”开出“第一枪”的是中国青车报记者张东操。在一次科普讲座会上,当听到基因专家提出“基因食品对健康并无帮助”的郑重警告后,具有相当新闻敏感的他便立即将这一重要信息端到版面上。张东操自己没有想到,由他这篇报道引起的一场风波旋即而至。  相似文献   

8.
对于媒体融合,业界和学界已经探索、讨论了很多,形成的一条共识是:媒体融合是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正在走向纵深。作为一场改革,自然不能换汤不换药。媒体融合不是一个“从1到1”的过程,而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当然,其间也少不了“从1到0”“从0到1”“从N到0”“从N到1”等诸如此类的不等量变换。媒体融合要见显著成效,理应特别重视“从1到N”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引起了很多观察者的强烈关注和深度解读,主流媒体也进行了相关的宣传,激起很大的舆论冲击波. 在今天互联网能把“海沟”震成“大陆架”的舆论场上,两大舆论场的对冲更为激烈、频繁了.原先由官方舆论场“控场”的中国舆论场,不再全然由官方舆论场说了算.在无序、喧嚣的网络舆论场面前,官方舆论场放低了身架,提出“打通两大舆论场”;新闻宣传决策者在传媒生态巨变面前,对新闻宣传作出了新的战略判断和设计,这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有观察者注意到,这次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用了“新闻舆论”一词而不是“新闻宣传”,说明决策者在对新闻工作的理解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一年多以来,全国报界出现了一股“扩版热”。不少报纸由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最近,我走了几个省,对此评价不一。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增加信息量的角度来看,大家对扩版是肯定的;然而,从扩版后副刊来看,却不尽满意,主要是对把文艺界一些名演员的轶事搬上报端,特别是对相互抄袭、重复刊登的现象看法不一。有的说,这是适应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未尝不可;有的说,对8小时之外的轶事,不仅名演员有,科学家、实业家也有,为何厚此薄彼? 我以为后一种意见是有道理的,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档案服务陈永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必然会对档案工作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市场经济对于档案工作来说并不是一把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尚方宝剑”,而是像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如今,大量的网络新闻当中充斥着不少“性闻”轶事,按说这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媒体适度报道也无可厚非,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网络媒体在转载之时有意无意地要突出“性”,硬是要把新闻演绎成“性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2013,(9):95-95
在以微博、论坛、社区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引人关注的“坏消息”比较多,网友也更乐意发表负面评论,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之为“坏消息综合征”。“坏消息综合征”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也非中国网民独有。从新闻专业角度看,一般媒体普遍比较偏爱“坏消息”。基于人性使然的“坏消息综合征”并不一定是坏事情,有时正因为人们对“坏消息”格外敏感和关注,才能够汇聚起舆论力量,找到化解“坏消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忘记由什么话题引起的,几位评论家对我的籍贯问题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执,事后并见诸于报端。从那时起,常常遇到当面询问:“你到底是哪的人?”对此,我不是报之一笑,就是笼统地告以“冀东”。这绝非故弄玄虚,也不存在难言之隐,而是因为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宝坻县是我的祖籍。我在开  相似文献   

15.
《出版视野》2006,(2):43-43
“轶”和“佚”都是散失、失传的意思。“轶事”是指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常指那些因为不大重要而不见于正式记载,但又富有特征或趣味的琐事。有些轶事出于传闻,不一定就是事实。“佚文”是指因为年代久远、专制压迫或散见于报章而失传的未发现的文章。如毛泽东同志早期的文章、鲁迅先生早期的文章等.这些文章往往是见过题目或有所记载,但已找不到正文了。  相似文献   

16.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①具体到网络媒体的对台宣传工作,“两个舆论场”就是指网络媒体主观营造的“媒体舆论场”和台湾网民群体自发形成的“口头舆论场”,如若将两个舆论场打通,以我们的“媒体舆论场”影响、引导台湾网民的“口头舆论场”,也就实现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对两岸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磊 《新闻天地》2011,(3):44-45
“100万元,最后一次。9号,恭喜你。”拍卖师一锤定音。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拍卖中出现,但这次却有些不同。这是一场特殊的拍卖。拍品不是古玩玉器,也不是名人字画,而是人。1月18日,国内首场特殊人才拍卖会在北京举行,女保镖“小梅”被一位神秘富豪以18万年薪的价格拍走,  相似文献   

18.
3月31日,中国至少660万“高收入人群”被要求如实申报自己上一年的个人收入。但截至本刊发稿前,进度仍然并不乐观。中国首次“收入申报”也是一场制度试验,对个人观念与当前制度都是一场冲击。细辨这一场历时3月的“考验期”,其间是什么在阻碍了中国人纳税?  相似文献   

19.
别相信你又遇上了引力场、宇宙场一类相当深奥的抽象术语。“话场”既非本人创造,也不是某一科学理论的概念名词。在往昔日常生活中,它曾活跃于民间。现在重又提及,可以说是看过《实话实说》之后蛰伏已久的直觉冲动。 简单说吧,“话场”就是老百姓日常劳动工作之余,三五成群聚谈闲聊的那个场子。俗语说的“赶话场儿”指的就是这个。在这种话场里,话题是自由的,话语是平等的,同仇敌忾可以,争论抬杠也行。劳作之余,芝麻绿豆,冷暖阴晴,尽着兴,可着劲,说完了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门。发了牢骚,听了趣事,有了新知。疲惫也消散了…  相似文献   

20.
3月31日,中国至少660万“高收入人群”被要求如实申报自己上一年的个人收入。但截至本刊发稿前,进度仍然并不乐观。中国首次“收入申报”也是一场制度试验,对个人观念与当前制度都是一场冲击。细辨这一场历时3月的“考验期”,其间是什么在阻碍了中国人纳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