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歪打正着     
《当代学生》2011,(22):40
主持人小夫子:"经典"幽默可爱?"化妆"技术不赖。说你不愿相信?包你看了再来!原句:百发一失,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2.
"统类"思想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礼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则,把握礼义之统,是个人道德成就和社会历史文化形成的根本。牟宗三等先生重视荀子的"统类"思想,同时指出,按荀子思想逻辑,其"礼义之统"是无根的,存在"本原不足"的问题。其实荀子自觉意识到这一理论难题,因而在人性论上做了结构性说明,并论证人之价值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张力关系中展开与实现。荀子思想赋予了现实中的人们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性恶论较为彰显人与动物共有的"性"的自然性能之类的普遍性(恶性),但也注意到了人身上所具有的为善的特殊类本质(知性、义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但也体现了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荀子只是在内在可能性意义上认为人性是善的或恶的,在内在现实性意义上没有直接断言人性是善的或恶的,认为只有立足于外在角度当人性外化于人的行为时才有善恶可言。荀子的性朴论和性恶论不是正相反而是"殊途同归"、互相补充,因而是可以统一的;同时他讲的"性不善"主要指向还是"性恶"。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多阅读、广积累、善表达。"学生若能熟读经典,养成每日一诵的好习惯,对于写作必有益处。因此,本学期,我在中年级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经典诵读为抓手,探索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一、每周一诗,学会积累荀子《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相似文献   

5.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争议颇多,但没有一个用来划分学术性质的标准。本文认为荀子是归属儒家的,从界定儒家着手,以此为标准对荀子的思想加以比对;同时,还对认为“荀子非儒家”的观点如荀子重法、韩愈“道统论”、荀子“性恶论”等予以辩驳。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7.
初识经典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编写而成的。现存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部总结性的学术百科全书。荀子学识渊博,文采过人,他在承继孔孟的学术思想之外,更是能吸收各家之长加以综合提升,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20,(3):68-70
荀子修身思想的根源来自于其从人性论角度的阐释。荀子从根源性上说明了修身是人的内在自觉的自我要求,并从内在自觉性的角度阐释如何修身。荀子引入"心"作为切入点,从"礼""师""一"三种修身途径具体阐释修身的方式,最终达到"公义胜私欲"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0.
歪打正着     
《当代学生》2011,(10):38
主持人小夫子:害怕文言文?那还不快来我们"歪打正着"逛逛?这里的"经典"幽默可爱,让你一次爱个够!原句: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有孟子主张"存心养性",又有荀子主张"文礼养情"。此后,养性与养情的对立贯彻于整个儒学史,甚至在现代新儒家与李泽厚先生的分歧当中仍然有所表现。以往"性其情"与"文其情"之间的分歧显得不可调和,长期表现为孟子养性说胜于荀子养情说。在现代道德情感教育背景下,此二者有可能以性善论为前提融合并用,或将有助于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4.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实现从理学到朴学演进的重要节点。荀学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种演进体现在荀学研究中是由"抑荀"到"扬荀"学术风气的转变,是"以礼代理"的学风转向。清人凌廷堪私淑朴学大家戴震,其作《荀卿颂》既为师承所原,又源自当时"扬荀"的学风。凌氏以"征实"对待礼学研究,崇礼于训诂考据学问之中,为荀学研究中法先后王、性善恶之辨等有关社会政治理念争论做出解释。这种对荀学实践理性思想特征的提倡,启发了中国学术形上思维传统的新变。  相似文献   

15.
荀子作《乐论》,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理论,然而音乐在儒家的思想中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与价值,音乐是附属在儒家伦理学之中的。荀子赋予音乐以深刻的伦理价值,重视音乐在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特殊功用,并将伦理作为音乐评判的根本标准。荀子音乐思想的伦理学维度既使得传统儒家极其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但又忽视了音乐自身的审美价值,阻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思想包括“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原则;单名和兼名、“共名”、“别名”、“大共名”与“大别名”的分类方法;“遍举”之“共名”与“偏举”之“别名”明确名的逻辑方法;约定俗成的制名原则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此思想包含有丰富的逻辑理论。但荀子继承了孔予的正名传统,其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等思想主要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和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事变发生后鲁迅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对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制造内乱的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进行猛烈抨击。这一事变对鲁迅的思想造成深远影响,使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到这一事件,让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20.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其《荀子》一书涉及内容广泛,论辩严谨与荀子的学说主张相关。荀子认为,君子必辩,注重"虑"、"谋"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逻辑推理的角度,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荀子》的推理方式,窥豹其论辩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