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代人对自身审美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人物品藻的涵义及意义,人物品藻源于相术骨法,人物品藻的时代演变轨迹。人物品藻成为人自我审美的文化基质和动因。  相似文献   

3.
王红利 《文教资料》2008,(18):13-15
魏晋时期,风云际会,不独文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文学的自觉到文学批评的兴盛,审美风尚也有着极大的转折和变换,人们从追求功名利禄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世说新语>这部杰作的出现,中国美学才真正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人物审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包括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转折。然而审美心胸的转变可谓极致,从遵周孔名教到魏晋时期所特有的玄学清谈、从重人物的经学造诣和道德品行到注重个体生命独特写照的人物品藻即注重人物的风姿卓韵,而这一转变从士人的人生价值取舍以及对待生命人生的方式上都有体现,恰恰是这一转变即士人们审美心胸的转变也相继对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的真正自觉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也正因如此促成了魏晋时期简约玄澹、超然绝伦的美学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的大背景下,把品德看得高于一切,同时重视文才、重视礼法,而崇尚貌美风仪成为当时社会人物品藻的突出特色.柔美山水、妖艳文学的熏染,甚至出现了男性审美的女性化倾向.这与个性的觉醒、自我的体认有关,还与男宠的大兴有关.山水审美的情趣与士人的享乐生活与男性之女性审美的追求是此时期风气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逸气"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形成和成熟,表现为山水游观时的散逸超脱和对人物品藻时的自然之美。本文从审美范畴的内涵出发,探析魏晋六朝时期"逸气"审美范畴的表现形态与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自然成为被独立审视的审美对象,具有了自身的审美意义,魏晋士人摆脱了汉儒将自然外化为伦理象征物的束缚,更多地关注自然的感性形式之美、内蕴于其中的生命气息以及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魏晋文学中的山水之文也由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文本转变为彰明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人之自觉”的哲学智慧启发了魏晋知识分子对自我人格和审美自然的重新体认和把握。文学艺术家以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真挚自然的审美情怀,摆脱了传统道德实用主义的困囿,表达了热情率真的艺术观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解放。  相似文献   

10.
"清"是魏晋风韵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内涵丰富,是魏晋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艺审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论文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与文学创作出发,结合相关的人物和作品分析,对"清"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代自然审美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全面继承了魏晋开拓的自然审美三大形态。于自然审美直接形态——纵游山水上,柳宗元可为代表,他因仕途失意而独得山水之美,自觉、细致地传达了自己的自然审美经验,其山水文字是唐代自然审美成果之结晶。白居易“中隐”理论是唐代自然审美间接形态——园林建筑的思想基础。唐代不只在外在形态上皇家、寺观、私家园林全面发达,花卉栽培和赏石之趣反映了自然审美趣味的细腻精致化。艺术的自然化是唐代自然审美拓展形态——山水艺术的最显著特征。以诗歌为代表,自然审美极大地影响了唐诗的内在结构和抒情方式,人与自然建立起全面、深入的内在精神联系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也是人的自觉时代.<世说新语>"人物品藻"在对人物的品评鉴识中确立审美价值取向及其观测点,着重从精神品质、个性风格、自然表达三个角度建构审美人格和人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确立了"文如其人"的作者评论倾向和"文学是人学"的"原人论"文论导向.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特立独行"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高度自由、文学发展多姿多彩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的人民饱受连年战争之苦,精神上却空前自由,涌现出许许多多放浪形骸、恃才傲物、我行我素的风流名士,文学创作上则将山水自然视为独立审美对象,关注山水自然的感性之美,实现真正的文学自觉。魏晋文学将山水自然视为独立审美对象来欣赏的行为是否空前?非也。早在先秦时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带来了魏晋士人个体的觉醒,而"人的觉醒"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直接促成了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为文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以魏晋文学杰出代表作家嵇康的创作为例分析魏晋玄学大潮中的文学自觉现象——主体意识的高扬、重视情感的抒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魏晋自然审美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是中华自然审美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纵游山水风尚将庄子逍遥游自然审美思想转化为现实;在直接欣赏自然基础上发展出自然审美三大拓展形态———园林、以物喻人和山水艺术;在审美观念层面,提出“物感”说这一立足于自然审美的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正走向主体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倡导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审美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主体性,主要是指培养和发展审美自觉、审美创造以及审美超越等审美主体性素质,这既是主体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也是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9.
闫玮 《文教资料》2008,(1):9-11
魏晋时期的人格审美对文学审美的影响直接而深远.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的人格审美观念孕育了以自然为法度的文学审美原则;人格审美的诸多范畴被引入了文学审美领域,并成为文学审美的重要标准;人格审美中的形神观也对文学审美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文学审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等,多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人格审美及其品级划分也为当时文学批评等级流别的划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魏晋玄学的炽盛引起社会文化层面的变迁,作为玄学清谈内容之一的人物品藻,极大地推动了形神之辨的新发展,尤其是推动了形、神范畴向艺术领域的渗透,它们被直接运用到文艺批评当中,形成一组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艺术理论范畴。虽然魏晋时期有关形神理论的理论专著尚无,然从有关人物品藻的代表性著作中亦可概括出当时的形神观念。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论述正是该时期人物品藻中的形神论的代表。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世说新语》,发现人物品藻由政治功用向审美功用转变的迹象,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物品藻中的形神论对于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形成的推动作用,证实形、神由哲学范畴向审美范畴的成功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