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三点导读     
1.意象排列的组合美“挂图”、“代数”、“独弦琴”、“桨橹”,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居然并列于同一首诗,着实令人费解。用“色彩缤纷”、“缺少线条”来修饰“挂图”,用“清纯”、“无解”来修饰“代数”,那种看似明朗实则无法诉说的离情别绪跃然纸上,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因为离别而带来的思念怎不叫人感伤?“独弦琴”,单弦本就难以成调,何况只有“一具”,形单影只的孤寂落寞可想而知。“桨橹”虽有却划不到“彼岸”,那种怅然相望的无奈、相思而不得见的悲伤如泣如诉。“重洋”和“泪珠”的对照更耐人寻味。“重洋”用水的浩…  相似文献   

2.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相似文献   

3.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思念@舒婷  相似文献   

4.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啊,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思念”到底是什么,是甜蜜,是悲伤,是无奈,是……苏婷在这首《思念》里给我们作了形象而新颖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选自《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导读] 思念,本来是一种无形的心绪,诗人却借助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把它化作可闻、可见、可触的具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复合体,即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  相似文献   

6.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名篇品读:思念,本来是一种无形的心绪,诗人却借助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把它化作可闻、可见、可触的具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复合体,即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结合。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因而形象模糊的挂图,算式清晰但无解的代数题,琴声如同房檐淅沥的雨滴、拨动的念珠,有桨有橹却达不到河的彼岸,让人想到感情…  相似文献   

7.
“用文字代表数,让未知数参加运算”,这是科学的代数思想,并不是每一个初学者都能很快领悟的。实际教学中,不是经常看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不少学生总习惯于算术解法吗? 一名初一学生(成绩一般)在  相似文献   

8.
“代数式、方程”是中学代数的第一个项目。在进行这一项目的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分析一下中学代数的主要内容,以及代数教学中应注意的某些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教学中才能掌握教材的主要精神,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工作,全面地达到教学目的。本文将首先就中学代数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作扼要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分析“代数式、方程”这一章的教材,并提出一些教学意见,供教学中的参考。§1 中学代数教学的一般问题 1.中学代数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开始教代数时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这个科目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企图象几何那样给中学里所学习的代数这一课程下个明确的定义是困难的。代数,它作为现代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关于给出  相似文献   

9.
心中一直有一个梦,一个语文的梦,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语文的梦,如水在口,冷暖自知。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是——“文化味、语文味、儿童味、智慧味”俱全的“诗画语文”。“诗’’乃文字,“画”乃视像,“诗”与“画”的互现,或者说文字与视像的互现,是诗画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0.
何谓诗 ?众说纷纭。但文字简练 ,承载量大 ,即文字上的“挂一漏万”应该是诗的基本特点。读者 ,可以根据“漏万”之后的文字 ,再溶进自我 ,品味出巨大的丰富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内容和情韵来 ,即“据一补万”,也应是解诗的不二法门。如何“据一补万”?读者可不可以补出不同的“万”来 ?这一问题争论不休 ,没有成说。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挥代数教材中“方框”的作用银川十八中沈晓燕新代数课本在编写体例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每小节前增加了一个“方框”,方框中的文字直接指明了这一小节的教学目标,它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框”在教学中的作用(一)便于教师准确地掌握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何谓诗?众说纷纭。但文字简练,承载量大,即文字上的“挂一漏万”应该是诗的基本特点。读者,可以根据“漏万”之后的文字,再溶进自我,品味出巨大的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彩的内容和情韵来,即“据一初万”,也应是解诗的不二法门。如何“据一补万”?读者可不可以补出不同的“万”来?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没有成说。  相似文献   

13.
一、语言的批判与发现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美〕艾兹拉·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当我们逐字逐句阅读庞德的这首诗,这些极其普通的文字符号就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了一个语言序列——面孔是什么?为什么是“湿漉漉的”?“面孔”与“花瓣”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在心中产生无数的疑问,并且可以给这些疑问以无穷的答案。在这里,语言被推到了前  相似文献   

14.
一唐弢一生出版了二十多本杂文、散文,然而,他最喜爱、最重视的文学形式却是诗。这一现象能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唐弢后来写下过一段很有影响的文字:“一个诗人也许不会写小说、散文、剧本或者文艺批评,但一个文艺批评家、剧作家、散文家或者小说家,却应该写诗,至少是懂得诗.否则的话,那将是一个悲剧,一个抱憾无涯的悲剧。因为他毕生孜孜矻矻地去从事的,多半会是一件徒劳无益的工作,白白地将自己的生命浪费掉。”唐弢终生都重视诗,热爱诗。在他看来,“诗是艺术的同义语,它是文学中的文学。”而且,他最初与文学发生关系也是诗——写旧体诗。那么,在他走上文学道  相似文献   

15.
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对后代《诗经》的研究与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其中一个重要命题即“《诗》可以群”,试图再次探究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深层含义。文章认为“《诗》可以群”对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命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历来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根据诗的浓郁的北朝民歌色彩以及诗中所涉及的历史和地域情况,一般都认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作品。北方游牧民族崇尚武勇,女子中也有骁勇善战的人,这在北朝民歌中已有反映。这种社会风尚很可能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基础。此外,在公元5世纪中,北魏与北方另一个民族柔然曾多次发生战争。这可能是《木兰诗》产生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诗中的“黄河”“黑山”和“燕山”等地名,有关专家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17.
图画因为具有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学教学之中。但采取的形式,多半仅限于教学挂图,这种形式用于讲解形态、解剖、微观生命以及抽象的生理、生化概念,起着言语和文字所起不到的作用。然而,现成的教学挂图毕竟是一个“死”的东西,用它来展示森罗万象的生物界“活”的生命,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挂图挂在讲台上,由教师讲解,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仍然是被动的“教与学”的关系。尽管挂图生动活泼,只因关系所定,用长了学生的兴奋点仍然会受到抑制。因此,如何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将这种被动的关系变为主动,将“教图”变为“画图”?做到寓教于图,图为我用,学在乐  相似文献   

18.
字母是字     
字母是不是字?一般认为是字无疑,但很少有人论述。有些人认为不是字,如高名凯先生说:“目前大多数文字一般用一个字去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俄罗斯文字、英吉利文字、法兰西文字等就是这样的。因此,这种文字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俄罗斯文字则包括俄文字母、它的拼写规则(大写字母用法、移行规则、自左向右的书写顺序等)、所有的俄文的字和标点符号。”很明显,他的意思是:字母没有字义,所以不是字,与字相当的是字母的组合——单词形式。但是高先生又说:“而  相似文献   

19.
马晶 《青海师专学报》2004,24(3):113-115
“诗中有画”是指通过语言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把头脑中的表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画中有诗”则是指通过线条、色彩的视觉刺激,产生诗一般的审美体验,二者通过意境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20.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随所接触的事物而生感,不期然而然地要唱出来,这就是诗歌的起源。所以诗歌的产生为时最早,是在生人之初,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但那时还没有文字,自然是口头创作。诗歌一产生就绵延不绝,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开始发达而又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志的应推《三百篇》即《诗经》。自此以后,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