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李白《将进酒》这首诗,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劝酒歌”,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能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对高三学生来说实乃一件幸事。“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咏酒的诗篇最能展现他的个性。我们正可以通过对《将进酒》的赏析,来感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一、见到学生之后的切入调整课前,我曾问学生是否喜欢《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他们回答我:无所谓喜欢,也无所谓不喜欢。于是,在赛场外徘徊等待的十几分钟里,我决定调整原定方案,采用正面介绍李白营造情境的方式切入新课。该课的导语如下: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说起诗歌,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盛唐诸多的诗人中,李白是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般光芒的丰碑。提到李白,我要给大家提三件事:诗、剑和酒。李白是“诗仙”,杜甫曾经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诗》中写道“:李白…  相似文献   

3.
请看案例:为“被学生问倒”叫好: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少?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人?李白有个好朋友叫杜甫,能谈谈杜甫的诗歌特色吗?李白与杜甫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吗?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唐代的饮酒诗,是唐代酒文化的折射。号称酒仙的李白,酒以诗名,诗以酒名,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弥漫着沁人心脾酒香的诗篇。诗与酒在他的笔下得到完美结合,构成李白诗歌交响乐中最精彩的篇章,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酒文气度中体现出李白吟酒诗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以汉魏乐府《杂曲歌辞》的题目写成的三首诗歌中影响最大的一首。这首诗,通过衬托、比喻、用典等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时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一首用辞格抒情的千古传诵的佳作。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起伏和所用辞格的不同,全诗可分为五个层次。“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四句是第一层,作者用衬托的手法,来描述心中无法排遣的苦闷。“金樽”、“玉盘”显示了饮食器皿的珍贵,“清酒”、“珍羞”点出了酒  相似文献   

6.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7.
《美丽的草原》是一首小诗,抒发了作者对美丽草原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教学诗歌第1自然段时,在引导学生理解“鲜”“壮”“欢”“最”等词这一环节,我原先是就词解词,重教时则是在形象感悟中引导解词,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8.
二、课堂实录 1.导入初读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李白生平)。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板书)不错的,李白一生诗酒相依。因为有了酒,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因为有了酒,诗人增加了不少灵感;因为有了酒,人类也增添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与酒有关的诗篇。请同学们自由地出声朗读这三首诗。(屏幕出示《将进酒》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0.
李白《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入蜀时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险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年),从表面上看一首送别诗,但它和作者其他送别诗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邮),可以说自小对四…  相似文献   

11.
《赠汪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写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这首诗,我采用了“详导——精讲——重练”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很快就掌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2.
广告与诗     
广告与诗,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很难牵扯到一起,其实,将广告与诗巧妙结合,不仅富有情趣,有助于产品推销,而且还有艺术欣赏价值。1、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客中作》一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山东苍山县出的“兰陵美酒”。本来醇美,有了李白这首诗为之作“广告”,自然更加畅销。2、四川大邑县出白瓷,很有名。杜甫居蜀中时,作了一首诗:  相似文献   

13.
“舟夜书所见”教学构思章涛,爱明清代前期诗人查慎行的五言绝句《舟夜书所见》是小学语文第6册新选课文。作者在38岁那年二月,由北京乘船护送重病岳父回江南老家,历时四个月,途中写下这首即景抒情的诗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照,理解诗美。一是月黑与渔灯对...  相似文献   

14.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5.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16.
《将进酒》是李白著名的饮酒诗之一,作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该诗借助“酒”之意象,采用多元的修辞手法,迸发出独特的文人情怀和个人魅力,成为我国诗歌历史上无人超越的经典,也给我们当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将进酒》文本的全面解读,可以更好地领会李白的飘逸与洒脱,领悟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是个悬案,由这一现象出发,本试图破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对此诗的解读和阐释缺乏真正的诗学立场,另一方面,如果站在叙述学、抒情学的立场上,具体解析这首诗歌,则发现此诗存在叙事与抒情的微妙冲突,这是由作的多重目的所造成的。从本体上,此诗不是叙事诗的精典,而是一首保持抒情传统的抒情诗,虽然诗中含有拓展诗歌表现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秋浦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如何教学生学好这首诗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朋友,当你走进我的诗歌》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诗,它采用了“邀唤”的语气,来抒发诗歌抒情主体“我”的真诚的情感,表达了少年渴望理解,渴望交流的心灵之音。这首诗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之手,是令人  相似文献   

20.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