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行》是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她演奏技艺娴熟,心中充满忧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她多变的弹奏指法与她弹奏的琵琶曲一样令人…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被誉为描写音乐的绝唱,其中的音乐描写以“情”贯之,句句融情,可以说这正是其千百年来长诵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诗人开篇以秋江月夜惜别的场面作为琵琶女出场的背景,将其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特定的凄清环境下进行演奏,这就为整个乐曲渲染了一种愁惨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琵琶女从调弦正音到曲终收拨弹奏音乐的整个过程。而仅仅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弹奏前的准备工作,就隐隐流露出琵琶女的满腹情思。清朝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一书中评论道:“‘未成曲调先有情…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这首长诗所描摹的琵琶演奏艺术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我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如果我们将《琵琶行》所描摹的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嫁接”于语文课堂教学,必定会为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生趣。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登场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仅仅是“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初次弹奏就声惊四座,使人不由自主心驰神往呢?关键是曲中含“情”。古人…  相似文献   

4.
有位老师在讲《琵琶行》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个名句时说:“琵琶女丈夫不在身边,又是夜深人静,她怕碰见坏人,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女人生性害羞、特别是在陌生男子面前,总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所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时,有一学生不同意老师的说法,说:“老师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琵琶女的出场表现开不能完全归结为‘害怕,和‘害  相似文献   

5.
<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一个人独自抚琴抒发内心的愁闷,这琴声中也许也还带着点寻觅知音的意思。但是,当真有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琵琶女就踌躇了。踌躇的表现是什么呢?"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渴望出来与人交流,又深感此时出来与人相见颇不方便。即使别人"移船相近邀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长诗。这首诗,抒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寓了诗人不得志的悲愤,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成就极高。其中一些被广泛传诵的佳句,更是精警神妙,耐人寻味,且各具典型意义,下面就此作一典型类说。典型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相似文献   

7.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8.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得力名篇。该作一问世,就震动了当时的诗坛,成为时人争相模仿的典范。他的诗友元稹、李绅在此之前或之后也写过题材相类的诗章,但成就及影响却远未及他。其原因何在?比较三首诗在处理细节、抒情关系时的不同手法,成功得失,可见一斑。元稹的诗作叫《琵琶歌》,是写给一个叫管儿的琵琶女的,诗中对琵琶女精湛技艺的描写是很独到的,例如用“霜刀破竹无残节”来形容音乐上流畅的境界;用“冰泉呜咽流莺涩”来形容冷涩的氛围;用“日寒一声深殿磐,骤弹曲破音繁并”来描写重弹和快弹,这些比起白居易的《琵琶…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是自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佳作。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作为我国占代叙事诗中的优秀篇章,其描写音乐的手法堪称一绝。同时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自然景物“江”和“月”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诗的情感变得含蓄深沉,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赏析本文时,我们不妨来寻找…下诗人笔F的“江”和“月”。  相似文献   

11.
<正>古诗、对联、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一、写人——蒙娇美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中三次琵琶声贯穿全诗。第一次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江面上,哀怨悲凉的琵琶声撩动着离人的心弦。诗人没有多花笔墨描摹这段音乐,这相当于“序曲”;在“千呼万唤”之后,琵琶声再度响起在“添酒回灯重开宴”的客船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初奏”,这时诗人不惜浓墨重彩,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此段也堪称“摹写音乐之至文”(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名篇,它尤以描写音乐的真切动人而成为千古绝唱。诗人为了传神地描摹琵琶乐曲,极尽绘声绘色绘情之能事,从而给历代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一、以感衬曲。为了烘托出琵琶乐曲的迷人魅力,诗人首先从听者的主观感觉下笔。正当主客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气氛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又无音乐来助兴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那是琵琶  相似文献   

14.
古诗、对联、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一、写人——蒙娇美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诗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杨玉环刚睡醒,听说汉家天子派使者到来,来不及梳妆打扮,迫切希望见到使者,得到玄宗音…  相似文献   

15.
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琵琶行》,通过对一个歌妓不幸遭遇的描述,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篇根据这个立意的需要,摄取了秋夜江边与琵琶女邂逅相遇这样一个特定的镜头,形成了以弹奏琵琶为线索的精湛艺术构思。线索,是贯穿在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这首诗中它被安排得十分精巧。从纵的角度看,诗歌从开头的“闻琵琶声”起,一直到结尾的“却坐促弦”为止,都扣紧弹琵琶这根线索。全诗笼罩着一种凄恻哀怨之声,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气氛。从横的角度看,诗人匠心独运地把琵琶女的飘零身世、作者仕途失意的感慨,与音乐的精彩描写有机地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其中的琵琶女形象,经历时间洗涤依然闪光迷人。当我们对琵琶女的命运进行透视时,觉得这一形象之所以丰满而真实,探寻其深层原因,有一种内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诗歌所穿透的人文关怀。诗中,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表现了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人文关怀,而就是这种关怀让读者明白:  相似文献   

17.
一、乐与诗的“二重奏”《琵琶行》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但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出色的音乐描写。音乐是这首诗的写作动因之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素材。综观全诗,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乐与诗总是如影随行。但诗人很善于剪裁和布局。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略写,但还是以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间接写出了音乐的动人。第三次是明写,虽也是略写,但同样突出了音乐的感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浓墨重彩进行描写的是第二次演奏,将音乐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乐感非常敏…  相似文献   

18.
诗歌与音乐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两门艺术相映成辉,成为唐朝时代的鲜明写照。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在音乐的描写方面格外突出。诗歌运用比喻、通感、烘托等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琵琶乐曲的美妙,结合简练的叙事,恰到好处地将琵琶女的人生悲剧和诗人白居易遭遇贬谪的苦闷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贬谪对于心志坚强的人来说,是涅榘。琵琶曲的悲情越是浓重,越能唤起诗人内心的反抗精神。诗人超越悲剧、超越当下低沉的自我、超越时代的意识进发出来,对诗人自己是一种启迪,同时对中国文人大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魏燕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入选了这首诗。白居易在《琵琶行(井序)》序言中写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课文页末对“善才”一词的注释是:又作“善财”。据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于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琵琶师。  相似文献   

20.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等 ,常常会出现在我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中。细想来 ,它们往往超越了诗中的原意 ,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文化层面的意象。作为一种心理启录 ,它又时常导引我用另样的眼光解读琵琶女 ,于是有了一些心得。一、生命 ,因琵琶而美丽不详姓氏 ,只能管她叫琵琶女。一名歌伎 ,不管其再怎么色艺双绝 ,以唐代的社会眼光来看 ,也不过娼优之类 ,何况已到色衰珠黄之时。然而一次偶然的机缘 ,与一位大牌文人相遇———相识———相知 ,演绎出一个经典而优美的文字、文化故事 ,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