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洵的《六国论》(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本来是一篇精辟的脍炙人口的历史论文,文章并不太深,但由于几种“拐棍书”说法不一,引起教师们的争论,给教学造成混乱,有的甚至传授错误的知识。爰书管见,以供切磋。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两句话,湖北省编《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资料》)和沔阳师范函授部编的《古代诗文选讲》(以下简称《选讲》)分别译为“……这就是灭亡的道路啊!”和“……促使自己走向灭亡的道路”。把“道”解为“路”,是可  相似文献   

2.
刘琼琼 《读写月报》2022,(21):32-37
<正>[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贺敬之的一篇现代诗。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民俗风情”,“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风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  相似文献   

3.
根据《庄子》中的线索、班固《六弢》成书于周显王时的记载、各兵种配合作战及地位、《六韬》的齐文化特色等判定,《六韬》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述作者是威、宣时代的稷下大夫们;今本《六韬》是原《六弢》和《太公》各篇残卷的合编本;目前《六韬》佚文辑本中有四种值得关注但尚不理想;《六韬》军事思想方面突出的贡献,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值得斟酌的几个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并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面简称《语文课标》)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意见,对新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回延安》是贺敬之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歌已传诵了半个世纪至今不衰 ,连续多年被选入初中课本 ,这种现象在当代诗歌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一首诗歌为何如此富有生机 ?这一方面与它的内容有关 :人们一“唱”起它 ,思绪便会回到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 ,毛主席率领人民打江山的情景便历历再现。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得益于这首诗所采用的形式——“信天游”。“信天游”流传于陕西北部。这一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素近乎直白 ;抒情炽烈近乎滚烫 ;曲调简单 ,两句一节 ,反复咏唱 ;语言通俗 ,易懂易记。许多人对诗歌的理解多囿于文人诗 ,认为其“高雅”…  相似文献   

6.
一延安,是我国革命的圣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漫长岁月里,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就是在这里领导着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打败内外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性胜利时。延安,又是一所哺育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大学校,诗人贺敬之同志便是其中的一员。他于一九四○年来到延安,在这里饮了延河水,吃了延安的小米饭,学习了革命的理论,参加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一直到一九四六年离开这里为止,在延安整整生活了六年。这是多么难忘而有意义的六年啊!因此,他对延安总是怀着对母亲般的思念和深情。一九五六年春,贺敬之同志从北京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  相似文献   

7.
[自学重点]恰当的动词;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信天游”的形式;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简要导析]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以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象灯塔那样照耀着中国革命的航程。延安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成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个。贺敬之,现代诗人和剧作家,一九四○年他到了延安,一九四六年奔赴解放战争的战场,一九五六年他从北京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造林大  相似文献   

8.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镇永远是过新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情是祭祀”。  相似文献   

9.
试析《回延安》的语言美诗人贺敬之抗战时期曾经生活、战斗在延安,是延安人民用小米把他养大的;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阔别10年后,他于1956年的春天又回到延安。在那里,他会见了亲人,看到了延安的新面貌;在那里,他回顾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决心在革命的...  相似文献   

10.
一、《祝福》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镇永远是过新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情是祭祀”。 小说反映的是1911年后农村的现实:辛亥革命依赖由封建官僚地主与军阀所转变的官僚资产阶级,因而农村里封建意识与封建势力仍是主流意识与统治势力。所以,鲁镇一年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封  相似文献   

11.
1.文中第4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在这个句子中,我决定的事情包括———“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仔细一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个句子中两个“了”字用得都有问题,因为“决定”去干的事情只能是未然之事(去咬牙、去读),而不可能是已然之事(咬了牙、读了下去)。再者,“我”只能“决定”“读下去”这件事,不可能“决定”“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因为“一知不解”只能是读的过程中的感受,不可能是“我”在未读之前就…  相似文献   

12.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但细究上下文,该句上文是“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有问有答,自然通畅。何以问到“名之者谁”,作者便不直接回答“谁”,却去说明命名“醉翁”的因由呢?这不是答非所问吗?我认为“自谓”就是“自称”“自号”,其后又省略了“醉翁”二字,下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正是对“自谓(醉翁)”的说明。但如果把该句直译为“是太守自  相似文献   

13.
一、构思精妙,情怀炽热《回延安》以精妙的构思和热烈的情怀著称于世,是一首动人心魄、令人感奋的好诗。作者贺敬之以儿女对母亲之情来比拟自己与延安、与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全诗以此作为构思立意的基础,以“回延安”为线索,按照诗人回延安的经过及感情的发展变化叙事抒情:先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在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一书,受益颇多,尤其是《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一文中的一段话:"……对于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学阶段中,我们对"原子物理"部分的教学要求较低,多数内容只是要求学生了解而已.但是,学生在学习时由于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总会进一步提出一些"为什么".下面,笔者就对这部分的一些关键问题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地处黄河中游,总面积37000平方公里,延安历史悠久,周围有轩辕黄帝的陵寝地,有闻名天下的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  相似文献   

17.
《回延安》作为中学教材里不常见的陕北民歌,自有其经典价值。赏析《回延安》,重在品味三大艺术特色,即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场景等描写而进行的间接抒情,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与地方特色的巧妙结合。这三大艺术特色,是《回延安》的教学重点,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回延安》的意象解读为论述要点,从“我”的见闻感受开始,突出回的过程、颜色描述以及对延安的情感等,阐述隐藏其中的时代烙印、情感意义以及价值内涵。剖析《回延安》的意象,引领学生在深层解读中掌握诗歌的精髓要义,为学生准确深谙诗歌主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去年,一位同事来找我,要求我把一份保存多年的作家手迹公诸于世,我虽口头答应,但一直未实现诺言。直至前天,翻动了几个书箱,才取出了它。这就是贺敬之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誊抄给我的《回延安》一诗的第二次原  相似文献   

20.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诗人娴熟地运用了多种手法,其中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更是妙趣横生,使诗行蝉联不绝,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回环飘荡,把离别十年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抒发得淋漓酣畅。就全诗而言,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贯穿于全诗,又将全诗五个部分,三十三节诗行蝉联在一起。诗的第一部分在前三节吟咏回延安的急切心情之后,自然地吟出“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道出了诗人日夜思念的不是别的,而是母亲延安。接着在第二部分诗人又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