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面的内容,是综合了一些资料,加上我自己的理解,组合而成的对《沁园春雪》的文句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雄奇雪景;“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相似文献   

2.
沁园春·雪     
角度之一:准确精练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精练,极富表现力。上阕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虽只五十六字,但写得意境开阔,意象鲜明。作者以一“望”字点明写景视角,并统领下面各句。动词“封”、“飘”,一静一动,概绘出一个壮阔雄奇的冰雪世界;副词“惟”,“顿”,前者有力的强调了长城内外惟一剩下的是一片白色,客观写出大雪覆盖面积之广,后者形象的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接上阕赞美祖国河山,又引出下文,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下阕评古论史,以一“惜”字奠下词人思想基色,又用“略”“稍”“只”等词与“惜”相应,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不足。结尾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全词主旨,有力地收束全词。“俱往矣”是对史的慨叹,“数”“还”则洋溢着为今之自豪。这样作者从写景到论史到颂今,准确而精练地运用了一些领括性词句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写得层次分明,蕴含深刻。  相似文献   

3.
一、导语设计 白雪,皎洁、明丽、飞动、飘逸,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通过对白雪的描绘,表达他们特有的思想感情。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以夸张的手法显示了他对北国雪花之大的惊讶。毛泽东同志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展现了一幅北国壮丽的雪景图,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相似文献   

4.
【我解读】《沁园春·雪》作为现代诗词经典,是师生都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名篇。本词是毛泽东按照“沁园春”的词牌格式填写的一首时代色彩浓烈的词。全词分为上下阕(片)。上阕侧重写“北国风光”,借助长城、大河、山、原等意象组合,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及时空结合等手法,  相似文献   

5.
好的诗文如同一杯清酒,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香.今天,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了一位独特的诗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当朗诵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我欣赏到了我国北方壮美的雪景,感受到了一代领导人远大的抱负与博大的胸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多次教学了这首词之后,仍感觉意犹未尽.怎样才能使它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呢?我想唯有拓展延伸才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因此,我为了《沁园春·雪》的语文课堂更为完美,我探索了几种拓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离不开景物描写。作家笔下的景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也会异彩纷呈,面貌迥异。且看名家笔下的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里描绘的是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  相似文献   

7.
热题在线 冬天在北方是雪的世界,雪花纷飞,银装素裹,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吟咏的最爱。长在北方的孩子,从小也与雪结下不解之缘,堆雪人,打雪仗、赏雪景……雪中的故事数不清。请以“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雪花就是诗人乐于吟咏的对象,名篇佳作比比皆是。这首《对雪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武将高骈。雪花纷纷扬扬飘入窗户时,诗人正坐着看雪景,那青青竹枝因雪覆盖而变得犹如白玉一般,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从眼前的景致,诗人联想到人间路途上  相似文献   

9.
×××同学问:“《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上阕写‘北国风光’时,为什么要选用长城、大河(黄河)这两个形象?”首先,从地域看。长城、黄河是“北国”最典范的景观,长城内外、大河(黄河)上下,几乎覆盖了整个“北国”。作者要表现“北国风光”,长城、黄河当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了。其次,联系写作背景看。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很快东北全部、华北大部沦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此,红军肩负起了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创作这首词时,正在率红军渡黄河东征途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写“长城、黄河”,内蕴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鼓舞全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大好河山。  相似文献   

10.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字,写尽了作者及二客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相似文献   

11.
迷人的雪     
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天空开始撒播新的生命种子——雪。这雪,用它神奇的画笔,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天空中飘着雪,房顶上盖着雪,树枝上挂着雪,大道上铺着雪。一切是那么清新,一切是那么纯洁,一切是那么生机勃勃。雪,在飘。似银粉涂抹大地,似鹅毛飘飘洒洒,似仙女翩翩起舞。雪,在飘。孩子们欢蹦乱跳,堆雪人,打雪仗;农民们喜笑颜开,迎接又一个丰收年;诗人们挥动如椽之笔,诗情画意一齐迸发。雪,在飘。小麦高兴地吮吸着丰富的水分,害虫沮丧地哀叹自己命运的即将结束。望着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我禁不住要扑向这白色的“绒毯”,却又不忍心去…  相似文献   

1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送别诗的独特之处,在于把“送别”放在奇伟壮阔的雪景之中,采用映衬手法,构成一幅雪中送客的动人画面。全诗十八句。前十句,除开头两句概括介绍西北边塞风雪早来的情景外,其余八句皆写雪。“忽如”两句,在结构上是概写雪景的瑰丽多姿。诗人以梨花喻雪,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景的瑰丽壮观,更重要的是在比喻的基础上形成映衬。梨花,因春风而竞相开放,往往是一夜之间便呈现出满野白灿灿的一片春暖花开的动人景色。诗人正是借白灿灿的梨花之美衬托出白皑皑的雪花之美,借千树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的诗词已发表的有二十一首,它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它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此词发表于一九四五年,原题为“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红军初到陕北,是中国革命正历艰苦之时,但革命力量却日益壮大。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起一笔,写辽阔广大的祖国北方的壮丽景色。  相似文献   

14.
《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于1936年2月在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全军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时写的借景抒怀的咏雪名词。全词仅114字,分上、下两阕,语言非  相似文献   

15.
正诗词的教学是语文老师颇感棘手的一件事,第一次讲《沁园春·雪》一课时,笔者所想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雪景,从词汇修辞入手,只是在对偶、比喻、夸张等上去探讨。首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仗工整的句式,词性相对,音韵流畅,气势磅礴的笔触,铿锵的顿挫,昂扬的音韵,描写了当时一幅白茫茫的雪景,寒气逼人。尤其是一个"封"字,形象描绘大地被雪所裹的景象。表面上看——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达到目的了。但是背后表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尚未提起,总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吧!诗言志,这是诗的关键所在,那么一首诗不去讲  相似文献   

16.
在各式各样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所占的分数居高不下,而且还有上升的势头。可是,不知有多少学生对写作文望而生畏,也不知有多少教师对作文教学无所适从。如何寻找突破口呢?引导学生写小作文是写作训练的有效途径。而在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训练小作文的教学资源。一、扩写案例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诗人的笔意开阔,语言精练,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言喜欢在静静的夜里听落叶轻扣窗棂,它们细细地推敲着,像一些美丽的韵脚——梦遂如长短句般平平仄仄起来.子夜的电话来自遥远的北方,“下雪啦!”她快乐地嚷嚷,“下雪啦!”我喃喃地重复.放下听筒,梦中是一片雪野.读过这样的词吗?——上阕是“独立寒秋”,下阕却成了“北国风光”.  相似文献   

18.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处借香山居士的诗谈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与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看过一个《沁园春·雪》教学实录。有片段如此:
  生1:上阕写景,诗人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2:有实景、有虚景。  相似文献   

19.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对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诗,历来评家几乎都在“峭”字的圈子里作文章。一是艺术画面的峭,比如“得天趣,独由落后五字道尽矣”和“天然的景物,一经凑合,便成一幅极妙的雪景图”等评说,以“天趣”、“极妙”形容之,即是如此。二是诗人秉性的峭,比如“诗作于贬谪永州之后,诗人的傲睨一切的性格也力透于纸了”,“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刻画出了诗人清高孤独的品格”,“诗人在空旷冷寂的画面中,刻画了一个迎风斗雪的渔翁形象,艺术地隐括了自己(诗人)  相似文献   

20.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课堂上回荡着琅琅的背书声。背诵完毕,学生脸上荡漾着春风,看得出,他们己经沉浸在诗作的意境中了。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状写祖国山河,评价百代帝王,豪放壮观,撼人心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再次领略诗人超人的胆魄和诗作的魅力。”如此引入新课,复习了旧知,活跃了气氛,体味了豪情,一箭数雕。   简单介绍一下词作写作的背景:“ 1956年 5月下旬,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方,月底从长沙到达武汉。 6月初,已 63岁高龄的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